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治萍 《大家健康》2016,(10):149-150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发生的35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变态反应患者占57.14%,消化系统反应占11.43%,其他不良反应占31.43%,第一代药物不良反应占11.43%,第二代药物不良反应占42.86%,第三代药物不良反应占45.71%。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选择给药途径、品种等,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药物变态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6%~10%。1988年我们曾对胜利油田10144人进行了变应性疾病患病率调查;检出药物过敏者1048人,占10.33%。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药物变态反应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本文总结分析了3000例药物过敏患者,现  相似文献   

3.
目前,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据估计到2010年将增至大约20%。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反应者的25%。老年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增多和老年人药代动力学或/及药效动力学的变化有关。而药代动力学的变化则主要与老年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  相似文献   

4.
朱学敏  杨潜前 《浙江医学》2018,(20):2261-2263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38例服用莫西沙星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服药后药物不良反应(ADR)出现的时间、用药剂量、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并对其进行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男性占68.4%,女性占31.6%,60岁以上者占60.5%。静脉给药占57.9%;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者占78.9%,给药后至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不良反应发生时间<3d者占65.7%,合并使用药物者占68.4%,原发疾病多为肺炎者占6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莫西沙星致神经系统毒性与年龄、服药后ADR出现的时间、药物剂型、给药方式、联合用药、原发疾病有关(均P<0.05)。结论莫西沙星致神经系统毒性与年龄、服药后ADR出现的时间、药物剂型、给药方式、联合用药、原发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田小军  汤新红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27-1628
目的了解北京高校学生及教职工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度。方法以2006年3~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学生和教职工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的自填式问卷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980份有效答卷中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知晓率为98.2%,知识获得途径主要来源于医务人员(占32.89%),不认为每种药物都会发生不良反应者占67.72%;就诊时不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者占34.48%;出现不良反应后继续用药及自行换药者中学生比例最高,分别占78.95%和57.52%。结论高校学生和教职工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率较高,但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用药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应用奥氮平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奥氮平药物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01例,分析其所致不良反应进行治疗。结果 201例患者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异常者65例,约占32.34%,多可见锥体外系反应、头部晕眩、嗜睡等;201例患者中见于肝胆系统不良反应26例,约占12.94%,主要体现在肝功能异常,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过高;见于代谢及营养方面异常25例,约占12.44%,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用药后7d内出现不良反应者51例,约占25.37%,2个月内出现者153例,约占76.12%;201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121应用剂量为12.5-20mg/d,约占61.20%;201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痊愈者45例,约占22.39%,好转者150例,约占74.63%,存在后遗症者6例,约占2.99%。结论奥氮平是一种临床效果良好的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耐受性也较好,但由其引发的不良反应应需要在足够重视的前提下及时有效进行对症处理,并强化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肿瘤患者使用肿瘤化疗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就诊的90例肿瘤患者采用抗肿瘤化疗药物,对其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90例患者,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占553%,血液系统29.8%,心脏毒性11.7%,神经毒性10.6%。以消化道毒性最为常见。结论肿瘤化疗药物常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盘治愈越来越多患者的疾病,拯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临床也看到日益增多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据报道,国外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急诊住院的患者占3%,约有15%~3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使住陀日延长,因此抗菌药物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双刃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呼吸科进行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187例,均行不良反应监测,统计盐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受累器官及临床表现,分析影响其单因素及多因素,并制定预防干预措施.结果:187例行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中,23例出现不良反应.23例盐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患者中皮肤系统约占52.17%、消化系统约占26.09%,神经系统约占21.74%,其中以皮疹、瘙痒为主要表现;盐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60岁、用药剂量>0.4g/d、药物注入时间≥60min、联合用药、滴速>25滴/min、重度疾病严重程度及患者体质差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出现不良反应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年龄、药物性质、患者体质、用药剂量及疾病严重程度是盐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药物性质、患者体质、用药剂量及疾病严重程度是盐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产生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179例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危害程度、在医院科室中的分布情况等进行汇总分类统计。结果179例ADR报告中,8个月~89岁各年龄组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1.7%、33.0%、36.3%、19.0%;涉及的药物中抗菌药物居第1位(30.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占70.4%),产生严重危害者占16.2%;门诊(31.3%)、内科病区(223%);肿瘤病区(14.0%)是ADR居医院中分布的前3位。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应严格履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上报制度,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以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方法:采用自编药物依从性调查问卷,对非首次住院2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非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药物完全依从者占40.8%:部分依从占43.6%;不依从占15.6%.药物依从性与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自知力、药物不良反应、家庭干预等有关(P<0.01).结论:加强对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健康教育,对患者适当的家庭支持,提高药物依从性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和相关原因,为减少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提供指导。方法对150例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从给药途径来看,静脉给药125例,占83.3%,口服给药25例,占16.7%,静脉给药的比例远远高于口服给药;在6个喹诺酮类药物中,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达69例,占46.0%,其次为氟罗沙星25例,占16.7%;不良反应中表现为轻度者120例,中度者20例,重度者10例,分别占80.O%、13.3%、6.7%。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多由静脉给药和加替沙星造成,主要以变态反应和神经系统异常反应多见,多呈现轻度反应,经综合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刘惠娟 《中外医疗》2014,33(4):149-149,151
目的探讨分析静脉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该院自2013年1月-2013年6月期间,住院部出现的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不良反应的静脉输液药物中的典型药物、以及典型不良反应表现症状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输入左氧氟沙星药物下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共计31例,所占比例为62.00%。明显高于其他药物输入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为主,所对应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计20例,所占比例为40.00%,明显高于其他各类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发生率;以上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对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症状的观察与鉴定,做好静脉输液宣教以及巡回护理工作。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最大限度的控制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结核内科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6年1月1日我院结核内科收治的结核病患者410例中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分析各种不良反应分布情况、出现时间及表现形式。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评定标准:有明确记录的相关用药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异常,与所用药物有关的因果关系、关联评价、强度分度分级按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指定的原则和标准进行评判。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后,再次使用同样药物又出现同样的症状者,视为“肯定”;未再使用者视为“很可能”,以此两项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410例中发生不良反应者212例,占51.7%。其中124例合并两种以上不良反应,占30.2%,另有24例因住院时间短,合并多种疾病而无法判断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共发现16例,其中以血尿酸增高(90例)、肝功能损害(64例)、胃肠道反应(48例)、过敏反应(包括药物热)(20例)为多见,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处理,调整方案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继续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呲嗪酰胺,主要引起血尿酸增高和肝功能损害。结论我院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以往文献报道高。主要是由于患者多高龄且病情较重。另外也由于我院对住院患者监测较频繁。我院对结核药不良反应的处理比较积极,住院期间未出现导致患者死亡或留有后遗症的严重不良反应。结核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不良反应千差万别。治疗过程中应随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药物在防治疾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报道估计,在疾病治疗中约75%的疗效是通过药物治疗而获得的。但是,在看到药物防治疾病的有利一面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不利一面。有报道统计了经药物治疗的二千个住院病人中,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34%左右。目前肝脏疾病患者中据估计约有20%为药物所致;在一些书刊中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临床研究表明,药物的不良反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1~50岁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80岁以上者增至25%。原因是,老年人疾病复杂,处方过大,药物种类多,相互作用大,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动学特点随年龄而改变,血药浓度增高;体内稳定机制的调节变差;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强,免疫机制降低,导致过敏反应的增加。据调查,500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平均每人用药8~9种,有1/3的人用药10种以上,最多用至25种。用药品种越多,用药不合理现象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如64例老年病人用药5种以下,不合理用药者只有5例,占7.8%,19例用药20种以上,其中16例用药不合理,占84.2%。据报道,在药源性疾病中,有20%以上是由于用药种类过多,药物互相作用所致。若每人合并用药8种以上,将100%地产生药物之间相互影响。为用药的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老年人的用药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多,药源性疾病发生率也日益增多。据报道,国外由于不良反应而急症住院的病人占30%,病人在住院期间因产生不良反应而延长住院期的占15~30%,也有因此而死亡的。国内调查了50种医药杂志,在1985~1987年报道的2263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涉及药品334种。其中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占39.9%,消化系统用药占18.5%,心血管用药占10.9%,精神系统用药占5.7%,解热镇痛药占6.5%,生物制剂占4.5%,中草药占5.2%,药物不良反应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多数是由于临床不合理用药所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认识,针对其常见的原因,提出合理预防措施,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收集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在53例ADR中,轻度不良反应者占73.58%,中度不良反应者占20.75%,重度不良反应者占5.67%.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在临床较为常见,并非无毒无害,应提高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47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12篇文献涉及的47例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1.7%的患者在输注清开灵1h内发生不良反应,6.4%的患者在用药24h后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药物热18例(占38.3%),皮肤反应16例(占34.0%),过敏性休克7例(占14.9%),血管神经性水肿3例(占6.4%),精神症状3例(占6.4%)。结论在临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时要注意合理用药,并在用药过程及用药后加强观察。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统计资料,药物不良反应中71%是在常用剂量时发生的,2%涉及死亡,1%涉及住院处理。国内曾统计2000例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有药物引起石多反应者占34%左右。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损害、致热反应、耳鸣、头晕、头痛、胃肠道反应、锥体外系反应、昏厥、过敏眭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的可致死亡。足以说明用药必须慎重,尤其是小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