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BV)仅感染人和黑猩猩。该病毒也在土拨鼠、地松鼠、北京鸭中检出,这些病毒总称为嗜肝DNA病毒,为直径42nm的病毒颗粒,其主要成分为外膜蛋白的表面抗原(HBsAg)病毒DNA及形成复合体的核心抗原(HBcAg/HBeAg)。病毒DNA由正链和负链的双股环状DNA分子组成。负链全长约3.2kb,其5′末端结合着一个蛋白分子。正链长度为负链的50~100%。两条链分别由11个碱基序列同向重复相连(DR1和DR2),具有一个约220个  相似文献   

2.
1 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基因结构HCV - 1型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含有大约 940 0个核苷酸 ,在 3’末端有一个“多肽A尾巴” ,核酸序列包含有由 341个硷基组成的 5’非翻译区 ,一个含 30 1 1个氨基酸的多肽蛋白的巨大的开放读码框架 (Openreadingframe,ORF)和由约 2 7个硷基组成的 3’非翻译区。据推测 ,三种N -末端HCV蛋白 (C E1和E2 /NS2 )是结构蛋白 ,而四种C—末端蛋白 (NS2 ,NS3,NS4和NS5 )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每种HCV基因型的开放读码框架(ORF)的长度存在着特异性的差别 ,H…  相似文献   

3.
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组由一松弛环状、部分呈双链结构、长度约3.2kb的小DNA分子构成.长链又称负链,代表完整的核酸序列,长度恒定;短链又称正链,为负链全长的50%~70%.HBV负链含有四个开放读码框,分别为S、C、P、X基因区[1].P区编码病毒DNA聚合酶,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和包装有关;C区有两个启始密码子,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X区编码X蛋白(HBxAg),该蛋白具有转录反式激活功能,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S区由PreS1、PreS2和S基因组成,分别编码病毒外膜蛋白(SHBsAg、MHBsAg及LHBsAg).  相似文献   

4.
赵年丰 《现代实用医学》2003,15(10):645-645
乙型肝炎病毒 (HBV)虽没有直接致肝细胞病变作用 ,但可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 ,使肝细胞发生免疫病理 ,引起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病变。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 ,HBV在体内持续复制 ,是引起肝炎持续活动和发展的病因 ,甚至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和肝癌。因此 ,抗病毒治疗来清除HBV是根本的治疗措施。血液中HBVDNA由两条链组成 ,外面是一条长链 ,约含 32 0 0个核苷酸 ,里面是一条短链 ,约为长链的 1/ 2~ 2 /3,由于短链太短 ,因此血液中HBVDNA不能作为模板 ,直至进入肝细胞核内后 ,短链延长至与长链一样长 ,即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相似文献   

5.
徐建玉  李昌平 《医学综述》2004,10(9):515-517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属黄病毒科。于1989年克隆成功,HCV基因序列清楚。长约9400个核苷酸,由5’端非编码区(NCR)、单一开放阅读框(ORF)、3’端非编码区(NCR)组成。5’端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病毒复制及保持病毒性状方面起重要作用,3’端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一定作用。ORF长约9030nt,编码3010个氨基酸,称为病毒多蛋白前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e Ag与病毒含量及 BCP变异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PCR)和酶标法 (EL ISA) ,检测 2 0 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 (HBVM) ;其中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采用 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 EL ISA检测显示技术 ,检测 BCP区核苷酸 (nt) 176 2碱基 A→ T和 176 4碱基 G→ A联合突变。结果 :HBe Ag阳性组与 HBe Ag阴性组血清 HBV DNA含量分别为 10 7.4 0 70± 2 .3830和 10 5.0 797± 3.5389拷贝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在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检出 BCP区 T176 2 A176 4突变 2 4例(32 .4 % ) ,BCP变异在 HBe Ag阴性病例的发生率为 4 2 .9% (18/4 2 ) ,显著高于 HBe Ag阳性病例 18.7% (6 /32 ) (P <0 .0 5 )。结论 :HBe 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体内复制的指标 ;但 HBe Ag阴性不能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停止 ,定量 HBV DNA可以真实反映 HBV感染、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引起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HBV感染者HCC发病率大于对照人群 2 0 0倍以上 [1 ] 。近年来随着对HBV基因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 ,发现 HBV基因组中 X基因及其产物 X蛋白 (HBx)能够对肝细胞凋亡起调控作用 ,在HBV感染所致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 ] 。1  HBV X基因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HBV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 DNA ,其两链核酸的长短不一 ,长链即负链 (L- ) ,有固定的长度 ,为 32 0 0个碱基 ,而短链即正链 (S+) ,则有可变的长度 ,约为 5 0 %~ 10 0 %长链的长度…  相似文献   

8.
HBV变异对乙肝病毒标志物和DNA定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HBV前C/C基因变异情况,探讨基因变异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HBV DNA定量的影响。方法:HBVM用时间分辨荧光定量试剂检测;HBV DNA定量PCR以德国Roche Lightcycler荧光定量扩增仪检测;HBV DNA前C/C测序使用①德国Roche Mag NA Pure LC全自动核酸提取,加样系统;②美国Beckman Coulter CEQ 8000 Genetic Analysis System。结果:92例乙肝患者血清中有41例(44.6%)发生前C/C区nt1896位变异,41例中有34例HbeAg阴性,7例HbeAg仍为阳性;以nt1896位是否变异分组,变异组和未变异组HBV DNA定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t1896位变异导致HBeAg转阴,HBV病毒变异对HBVM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该变异对HBV复制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阳性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含有约3200 bp的部分双链DNA基因组,其复制经过转录和逆转录两个过程,HBV感染具有高度的宿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前C区A83变异株DNA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扩增抗拒突变分析系统(ARMS),检测HBV DNA前C区A83位点突变,引入内参照系统,对突变株DNA作定量检测。结果有HBV DNA前C区A83位点突变的58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病毒变异株DNA水平(对数值)为(5.37±0.60)copies.ml-1,13例无症状病毒携带者(ASC)血清中病毒变异株DNA水平(对数值)为(4.02±0.51)copies.ml-1,两者比较,t=7.54,P<0.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0例献血员血清中未检测到A83病毒变异株。结论HBV DNA前C区A83变异株水平与临床病情相关,定量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变异株在体内的复制状态,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是一个遗传容量很小的DNA病毒。尽管如此,HBV的高复制活性以及复制过程中的逆转录机制都使HBV比其他DNA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HBV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野毒株,在全球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基因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变异对肝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也有较多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 (HBV)属于嗜杆DNA病毒科。在感染的肝细胞中 ,HBV主要以RNA为中间体逆转录复制 ,复制时利用的是病毒本身的DNA聚合酶 ,此酶缺乏校对修复活性 ,发生变异后难以修正 ,所以造成复制过程中的反转录失真。HBV基因的突变率较一般DNA病毒为高。据估计 ,嗜杆DNA病毒的突变率接近于 2× 10 - 4·位 - 1·年 - 1[1] ,这比RNA病毒的突变率低 1~ 2个数量级 ,但却比一般的DNA病毒高出 4个数量级[2 ] 。S基因编码的HBsAg可以诱导保护性抗体的产生 ,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 ,也是诊断HBV感染的主要依据之一 ,所以S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NV)是一类小包膜DNA病毒,为嗜肝病毒中的典型代表。它可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50%~70%的人群受过HBV感染,约8%~12%的人群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即约1亿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基因突变与HBV基因型、HBV复制以及患者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HBV DNA阳性患者进行荧光扩增检测前C区1896变异、HBV DNA基因分型、HBV DNA定量检测,酶免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及HBeAb,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前C区1896变异者ALT水平为(109±111) U/L,比野生型者显著上升(P<0.05);1896位点变异与HBeAg、HBV基因型及HBV DNA水平无关;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C型显著高于B型(P<0.05).结论:HBV DNA前C区1896变异感染可能与肝细胞受损加重有关;基因型C型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B型,提示C型病毒复制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对辨别病毒复制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 ,检测 79份血清HBV DNA拷贝数和免疫学血清指标。 结果 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抗 HBc)阳性的 2 6份标本中 ,HBV DNA全部阳性 ,平均拷贝数为2 7× 10 5/ml。 8例HBsAg、HBeAg阳性的标本中 ,HBV DNA全部阳性 ,平均拷贝数为 5 2× 10 4/ml。 2 1例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抗 HBe)、抗 HBc阳性的标本中 ,HBV DNA阳性率为 6 6 7% ,平均拷贝数为 3 1× 10 4/ml。 9例HBsAg阳性的标本中HBV DNA阳性率为 11% ,平均拷贝数为 1 4× 10 3 /ml。 结论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隐匿性HBV感染者的HBV DNA基因序列,查找基因变异位点,探讨隐匿性HBV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不明原因肝病患者76例,分离患者血清,采用巢式PCR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者随机抽取8例扩增nt56-nt767 HBV S区DNA片段并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本组76例不明原因肝病患者中16例血清HBV DNA阳性,随机选择8例测序比对发现,a决定簇内nt587出现G→A的突变,推导氨基酸由甘氨酸变异为精氨酸,即较为常见的G145R突变。a决定簇外nt355、nt484碱基均由A→C,推导氨基酸无变化,nt512碱基由C→A,推导氨基酸由脯氨酸变异为苏氨酸。结论 HBV S区的变异影响了体内HBV清除,导致病毒的低水平复制,其中G145R突变是隐匿性HBV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高变异病毒,由于它在复制过程中,必须经过RNA中间体的逆转录复制,在这一逆转录复制过程中。因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使病毒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可以发生一个核苷酸(点突变)和多个核苷酸的变异。发生变异的病毒常引起其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尤其HBV编码蛋白如抗原蛋白等发生变异,可以导致HBV感染发病机制的变化,在诊断和防治中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1]。本文就近期国内外有关HBV变异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1HBV基因结构及功能HBV结构非常精致,可以最少容量发挥高效功能,核酸链仅有3.2kb…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约有 1.3亿乙型肝炎病毒 (HBV)携带者 ,慢性乙型肝炎 (CHB)约 2 3 0 0万。每年我国在病毒性肝炎的直接治疗费用约 5 0 0亿元 ,病毒性肝炎是“国害”。 CHB仍将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1 ] 。近年来 ,拉米夫定(Lamivudime)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抑制 HBV复制作用 ,从而为抗 HBV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经国内外 6年多临床研究 ,治疗 HBV感染者 60 0 0多例 ,发表论文 2 0 0多篇。结果证明 :拉米夫定抗 HBV作用机制是药物在宿主细胞内经磷酸化后成为 5’-三磷酸酯衍生物 ,竞争性抑制 HBV-DNA活性 ;与 d CTP竞争掺入到…  相似文献   

19.
不同血清学模式乙肝患者的血清病毒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的不同血清学模式与血清乙肝病毒核酸 ( HBV DNA)含量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EL ISA和定量 PCR方法检测 78例乙肝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 ( HBVM)和 HBV DNA含量 ,并将 HBVDNA含量和患者肝功能中的主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8例乙肝患者的 HBV DNA阳性率为 83 .3 % ( 65 / 78) ,65例阳性患者的血清 HBV DNA含量平均为 5 .78± 1.12 (对数值 ) ;慢性乙型肝炎和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的血清 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 ( P<0 .0 1) ;HBe Ag或 HBs Ag阳性组的 HBV DNA含量均显著高于HBe Ag或 HBs Ag阴性组 ( P<0 .0 1或 P<0 .0 5 ) ;在出现 HBe Ab血清转换组中 ,HBV DNA阳性率高达 77.8%~ 78.6% ;血清 HBV DNA含量与血清谷丙转氨酶 ( AL T)水平无相关性 ( r=0 .0 2 5 ,P>0 .0 5 ) ,但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 ( r=0 .3 0 3 ,P<0 .0 5 )。结论 :HBV慢性持续感染可能与病毒复制活跃及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 ;慢性乙肝患者在出现 HBe Ab血清转换时 ,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 ,而只是病毒复制水平降低 ;乙肝患者的肝损害与 HBV复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黄育红  张磊 《医学综述》2014,(23):4308-4310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最终治疗目标是通过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使肝功能长期稳定,防止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迄今共有5种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用于CHB,包括3种核苷类似物和2种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同,NAs的作用机制为在体内磷酸化生成具有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作用的三磷酸核苷类似物,终止HBV 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但迄今问世的所有药物均不能清除肝细胞核中的共价闭环DNA,这是HBV病毒持续感染和CHB停药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