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自动化图像分析技术对96例胃腺囊、腺癌和正常胃粘膜腺体AgNORs进行研究,发现胃腺囊细胞AgNORs各项参数值片于正常腺体与腺癌之间,癌旁异型胃腺囊单个AgNORs颗粒大小和积分光密度值及核内AgNOR积分光密度值与腺癌接近,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癌旁粘膜异型胃腺囊是正常粘膜腺体与腺癌之间的过滤状态,可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
采用粘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AgNORs自动化图像分析方法,对104例胃癌旁粘膜及良性病变粘膜内胃腺囊进行研究,发现胃腺囊内部分细胞可分泌酸性粘液,产生CEA。AgNORs图像分析多项参数值从正常胃粘膜、良性病变胃腺囊、癌旁粘膜异型胃腺囊、腺癌依次递增(P<0.05),癌旁异型胃腺囊与腺癌部分参数值相当接近,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异型胃腺囊是处于正常粘膜与腺癌之间的过渡状态,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3.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银染色技术研究了3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0例十二指肠溃疡及20例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的AgNOR计数变化,以探讨AgNOR计数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组AgNOR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与十二指肠溃疡和正常粘膜比较AgNOR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低分比腺癌及粘液腺癌与高分化腺癌及乳头状腺癌比较AgNOR计数也有显著者差异(P<0.05)。结果表明AgNOR计数能较好反映原发性十二指癌的增殖活性,可以作为评价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恶性程度的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嗜银染色技术研究正常、炎症和不典型增生胃粘膜以及胃癌和癌旁粘膜(距癌1cm内)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变化。结果表明,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AgNOR数量相差显著(P<0.05或0.01),胃癌组织AgNOR数量高于胃良性病变,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组织AgNOR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癌旁组织与正常、炎症胃粘膜组织AgNOR计数无差异。作者认为,AgNOR计数有助于鉴别胃良、恶性组织,提高胃镜活检小组织病理诊断的正确率,AgNOR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定量法对大肠良恶性病变100例以及正常粘膜、癌旁粘膜各10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正常粘膜、慢性炎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癌旁粘膜到大肠癌4项定量指标(平均每核AgNOR颗粒数、AgNOR平均最大直径、异形率及靠边率)逐渐增加。良恶性上皮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绒毛状腺瘤、癌旁粘膜呈重度不典型者与高分化腺癌之间某些定量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大肠癌低分化组织学级别高者和高分化组织学级别低者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说明大肠上皮AgNOR检测在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鉴别良恶性病变以及判断大肠癌良恶性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肠上皮化生在胃癌发生方面的意义,作者采用粘液组织化学染色、核仁组成体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等方法研究了93例胃癌癌旁肠上皮化生的特点。结果显示癌旁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80.64%,大肠型肠上皮化生检出率58.06%,不完全性大肠型肠上皮化生检出率17.20%;7例早期胃癌中5例伴有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及其各种亚型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AgNOR数目(2.15±0.49)明显多于正常幽门腺(P<0.01),AgNOR直径(1.58±0.48μm)明显小于正常幽门腺(P<0.05),与胃癌细胞的差别均无显著意义。讨论认为伴有明显异型增生的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正常大肠、结肠炎、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大肠癌及癌旁组织AgNOR 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体银染技术对大肠良恶性上皮细胞中AgNOR 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良性疾病为炎症10 例,腺瘤12 例,恶性疾病为腺瘤癌变9 例,腺癌13 例。正常对照8 例。结果:正常、炎症及癌旁组织、腺瘤组织AgNOR 计数低于癌组织( P< 0-01) ,腺瘤组织AgNOR 计数高于正常、炎症及癌旁组织( P< 0-05) ,腺癌术后生存3 年以上者与1 年内复发死亡者癌组织AgNOR 计数无差别。结论:AgNOR计数有助于鉴别大肠良恶性疾病,对判断预后无价值,大肠腺瘤应及时切除。  相似文献   

8.
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染色观察52例不同类型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11例中重度异型增生、30例胃窦癌及4例正常胎儿胃粘膜和20例正常胃粘膜AgNOR量的变化,发现Ⅲ型肠化生AgNOR计数显著高于Ⅰ、Ⅱ型肠化生(P<0.05)。从正常胃粘膜上皮,经肠上皮化生到中重度异型增生到胃癌,AgNOR计数随细胞异型程度的加重而递增,各组间均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Ⅲ型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较高AgNOR计数的中重度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旁粘膜细胞的PCNA和AgNORs表达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对35例大肠癌旁粘膜进行细胞增殖表达与观察。结果表明:癌旁粘膜的PCNA标记指数增多,标记增强,排列紊乱。AgNORs在癌旁粘膜中,颗粒增多、增大,形态多样,0 ̄1cm和2 ̄3cm组的标记指数与4 ̄5cm组的标记指数相比较,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05或P〈0.01)。在DukeA、B期中,细胞标记指数增高增强,与癌的发生和患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170例肺内各种肿瘤性病变的AgNORs检测结果。结论是:瘤样病变和良性瘤与各恶性瘤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鳞癌和腺癌的高、中、低不同分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肺内易于误诊为腺癌的腺样化生区,其AgNORs值与正常上皮相似,但有明显增生并有一定异型的上皮部分,其AgNORs值与恶性肿瘤相接近。作者认为:肺内瘤样及肿瘤病变的AgNORs测定对肿瘤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170例肺内各种肿瘤性病变的AgNORs检测结果。结论是:瘤样病变和良性瘤与各恶性瘤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鳞癌和腺癌的高、中、低不同分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肺内易于误诊为腺癌的腺样化生区,其AgNORs值与正常上皮相似,但有明显增生并有一定异型的上皮部分,其AgNORs值与恶性肿瘤相接近。作者认为:肺内瘤样及肿瘤病变的AgNORs测定对肿瘤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AgNORs图像分析与其组织学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AgNORs图像分析,检测59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结果:PCNA增殖指数(PI)与AgNORs数/核存在明显的相关性(=0.8831,P〈0.01),二者均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分级有关,并随癌分化程度的增高而减小,术后存活5年以内者二者明显大于  相似文献   

13.
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63例大肠癌的AgNOR颗粒进行了计数研究。结果显示各型大肠癌正常对照粘膜间,AgNOR数目相差显著(P<0.01);高,中,低分化腺癌AgNOR数目渐增多,各组间相差非常显著(P<0.01),而高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式细胞癌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癌细胞AgNOR颗粒增加,其3,5,10年生成率逐渐下降,而复发和死亡率逐渐升高。表明AgNOR计数可作为大肠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计数定量作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鉴别诊断、病理分型、分级及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用AgNORs计数定量方法分析68例NHL肿瘤组织的变化。结果 AgNORs计数低度NHL与中、高度NHL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良性淋巴组织病变组与低度恶性NHL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gNORs均数值≤2.08组与〉2.08组2组间生存曲线差异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胃病、癌旁和正常粘膜上皮AgNORs定量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胃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与CEA表达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AgNORs量及大小在胃癌、癌旁及正常粘膜中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形态和分布在胃良、恶性病变中显著不同,在与CEA表达关系分析后发现,两者在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具相似性。结合两指标可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胃良、恶性病变的判断作出较为确切的估计。  相似文献   

16.
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定量法对大肠良恶性病变100例以及正常粘膜、癌旁粘膜各10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正常粘膜、慢性炎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癌旁粘膜到大肠癌四项定量指标(平均每核Ag-NUR颗粒数、AgNOR平均最大直径、异形率及靠边率)逐渐增加、恶性上皮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说明大肠上皮AgNOR检测在早期发现场前病变、鉴别良恶性病变以及判断大肠用恶性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分光光度计和AgNORs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结合组织学观察,比较分析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TM)和正常大肠粘膜的差异,结果表明,移行粘膜的许多改变与正常粘膜明显不同,其变化介于正常粘膜与癌组织之间,反映移行粘膜客观存在。尽管移行粘膜组织学上无明显异型性,但其肿瘤相关性抗原的高表达,DNA倍体增加,AgNORs数目和面积的增加以及细胞核面积和周长的增加,说明移行粘膜并非一  相似文献   

18.
用银染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染色技术,研究了6类皮肤病活检组织标本的细胞核中的AgNORs变化共39例。结果显示:恶性病变组6例,AgNORs平均为6.60±2.49,良性病变组11例平均为2.56±0.70,疱性皮肤病3例,平均为2.43±0.30,遗传性皮肤病3例平均为2.87±0.72,结缔组织病4例平均为3.05±O.70,炎症性皮肤病12例平均为3.3±1.10。统计学分析,各良恶性病损组细胞核中AgNORs数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皮肤恶性病变组又显著高于各良性病变组。  相似文献   

19.
使用核我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方法,对40例巢上皮组织肿瘤病变核组成区(NOR)变化进行研究。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0例,交界型浆液性囊腺瘤5例,浆液性囊腺癌3例;粘液性囊腺瘤12例,交界型粘液性囊腺瘤4例,粘液性囊腺癌6例。结果表明,囊腺瘤一产界型囊腺上皮细胞核内AgNOR颗粒均数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囊腺瘤,交界型囊腺瘤分别与囊人颗粒均数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  相似文献   

20.
应用胃癌单克隆抗体MG7、高铁二胺-阿尔新蓝(HID/AB)及核仁组成区(AgNORs)等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与组织化学(组化)染色方法,对90例胃粘膜及胃癌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G7在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76.7%和100%,萎缩性胃炎为25%,胃癌与非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各组的病变组织中,AgNORs计数均值随异型程度的加重而递增,胃癌与非肿瘤病变组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16例HID阳性的大肠型肠上皮化生(肠化)病变中有8例MG7抗原表达,占50%,在15例HID阴性的小肠型肠化中,无1例呈MG7阳性反应,两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