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强  邹明  张本恕 《天津医药》2006,34(11):791-791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全球广泛流行.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vvirus,HIV)具有亲淋巴和亲神经性.HIV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可以是原发感染、机会性感染、原发或转移的肿瘤。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AIDS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meningitisCNM)是由新型隐球菌或其变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的颅内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少数可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本病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误治,病死率及致残率高。近年来随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和艾滋病(AIDS)的发病率上升,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逐步增多。  相似文献   

3.
曾玲  张旭 《北方药学》2011,8(5):105-105
艾滋病患者由于受HIV病毒侵蚀,致全身免疫力低下,而外周血CD4细胞的水平则是机体免疫状态的最好体现,患者丧失抗菌抗病毒等的能力,往往出现多脏器感染。其中,由于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而隐球菌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常见病原菌。为了解艾滋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情况,2007~2009年,我院对17例确诊为HIV感染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秀英  叶文翔 《天津医药》1992,20(9):568-569
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较常见,如能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本病如为脑膜炎型或脑膜脑炎型者早期诊断并不困难,非脑膜炎型,如肉芽肿型及血管炎型,常被误诊为颅内占位病变或脑血管病。本  相似文献   

5.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和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由于新型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现将我科2001年1月~2006年8月收治的1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45岁,平均31岁,有明确鸽子接触史4例,有皮肤体癣3例,产后2个月感染1  相似文献   

6.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发热、意识障碍、听力减退、视力下降等。  相似文献   

7.
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现对我院2003~2006年收治的9例隐脑的诊疗过程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例隐脑患者中,男2例,女7例,年龄(48±13.5)岁。务农4例,有明确禽鸟类接触2例。既往有基础疾病的7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免疫抑制剂2例,皮肤真菌感染1例,肝  相似文献   

9.
陈佳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738-273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和难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少见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预后差。临床上易误诊为狼疮脑病和颅内其他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炎,现报道2例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福建地区AIDS患者新型隐球菌血清型和交配分布特征,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2015年福建地区获得性免疫综合征患者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株40株,采用变种和交配型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分型,同时鉴定新型隐球菌血清型和交配型.对40例患者随访1年,分析其临床预后.结果 40株新型隐球菌临床株均为血清A型、α交配型,未发现其他血清型和a交配型.35例AIDS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1年生存率71.4%.结论 福建地区AIDS患者新型隐球菌临床株表型分布特征比较单一,主要以Aα型为主.早期诊断、足量使用抗真菌药物可以降低隐球菌感染死亡率,及时予以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以减少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曹舸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55-175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4~2006年来我院住院就诊的3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症状除非特征性的表现如发热、消瘦、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合并有皮疹;2例有消化道症状,其中1例腹痛、腹泻、排红色糊状便;l例吞咽困难,进食梗阻感;2例有呼吸系统症状;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3例皮疹刮片或分泌物涂片均见淋巴结和皮肤病理活检切片中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样分隔孢子。经过分离在形态学、培养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多伴有皮疹。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28例临床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江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477-2478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对28例已确诊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AIDS合并肺结核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盗汗、消瘦、呼吸困难、腹泻、浅表淋巴结肿大等。CT表现多为:弥漫粟粒性病变、斑片浸润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空洞及钙化少见。结论AIDS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CT表现多为不典型,其表现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当AIDS患者肺内出现弥漫粟粒性病变、斑片浸润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时应首先诊断合并肺结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艾滋病人合并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及36例非艾滋病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的CT表现特征及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中病变分布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变影、空洞、胸腔积液及纵隔肿大淋巴结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滋病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发生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与非艾滋病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临床新生隐球菌的分离及该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隐球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我院临床分离的新生隐球菌进行统计,并分析其耐药变化。结果 23株新生隐球菌中,15株于脑脊液中分离出,占65.2%,8株分离于血液,占34.8%,脑脊液中分离出的新生隐球菌占多数,。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对新生隐球菌敏感率均为100%,氟康唑敏感率为56.5%,伊曲康唑对新生隐球菌敏感率最低为17.4%。脑脊液中分离出的新生隐球菌占多数。结论随着AIDS患者数的增多,AIDS合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预防和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并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55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双肺云雾样、磨玻璃状改变43例(占78.18%),双肺呈磨玻璃影伴索条状及网状影18例(占32.73%),表现为碎石路征14例(占25.45%),合并有散在斑片影、局限性肺气肿、结节灶、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6例(占10.91%)。结论双肺云雾样、磨玻璃状改变、网状磨玻璃影及碎石路征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特征性表现,CT出现上述表现时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虹口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为探索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虹口区3个街道内的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和流动人口聚居的小区共1942名流动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以20—49岁中青年为主,占82.9%,艾滋病相关知识评分平均为(34.77±3.52)分(满分44)、态度评分平均为(12.11±2.32)分(满分19分)、行为评分平均为(5.50±0.95)分(满分7分)。文化程度越高,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评分得分越高,其中知识得分为(小学及以下33.26±3.54分,初中34.63±3.23分,高中及以上36.56±3.39分),态度得分为(小学及以下13.77±2.27分,初中14.79±2.39分,高中及以上15.62±2.38分),行为得分为(小学及以下5.40±0.90分,初中5.51±0.93分,高中及以上5.58±1.03分)。结论上海市虹口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水平仍较低,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淅凤  杜紫燕  余勇 《江苏医药》2015,41(3):285-287,244,248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艾滋病合并PCP的临床资料.结果 艾滋病合并PCP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较常见的伴随症状为体重下降及水样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率下降(2.68±2.69)%,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92.50±170.84) U/L,1-3-β-D葡聚糖水平升高(490.53±205.03) pg/ml.高分辨率CT(HRCT)显示非特异性多形性改变.结论 艾滋病合并PCP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州市艾滋病流行现状,探讨艾滋病防控策略。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州市所有的HIV/AID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999年高州市报告首例艾滋病例,到2013年12月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272例,其中死亡124例。发病以男性居多;年龄分布以55~65岁所占比例最大,占25.00%;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占66.18%;病例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要途径,占87.55%;样本来源以其他就诊者检测为主,累计报告病例137例,占50.37%;2008年至2013年,HIV抗体初筛样本量累计为303600份;高危人群干预共采样本2601份,其中6份阳性。结论高州市艾滋病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艾滋病中度流行区;尽管高州市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可从加大主动监测力度,加强艾滋病健康宣教和扩大高危人群干预覆盖面等方面对艾滋病进行进一步防控。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A case with reversible symmetrical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following hydroxychloroquine therapy is described.

Case summary

A 57-year-ol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positive man was referred to the HIV clinic of Imam Khomeini Hospital, Tehran with chief complaint of bilateral slowly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starting from two months ago. The man had histor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diagnosed from 3 months ago and was administered hydroxychloroquine 200 mg and prednisolone 5 mg twice daily. Audiometry test showed moderate to severe neuronal hearing loss and reduced speech recognition in both ears of the patient. With suspicion of hydroxychloroquine-induced hearing loss, this drug was discontinued. After 2 months of hydroxychloroquine discontinuation, his audiometry findings were improved.

Discussion

A few cases of hydroxychloroquine-induced hearing loss have been reported. All of the cases were non-HIV positive individuals. Irreversible hearing loss was developed following long-term therapy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The present case was a HIV-positive man who developed hearing loss following short course (one month) hydroxychloroquine therapy and his problem was resolved following discontinuation of hydroxychloroquine and continuation of prednisolone.

Conclusions

Hydroxychloroquine-induced hearing loss may reversibly occur following short term therapy in HIV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本组68例SLE中16例发生CNS-SLE,发生率为23.5%,均为活动性重症SLE,为多系统损害之一,发生于不同病程中,表现各异。腰穿检查对诊断很有帮助,主要是排除CNS感染等。13例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2例获完全缓解,近年3例用氨甲喋呤鞘内注射也获得缓解,效果满意。目前仍缓解存活11例,已6个月至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