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多卡因对耳鸣患者ABR波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9例听力正常的青年人及55例持续耳鸣患者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定。结果示:对照组ABR除1耳Ⅲ波与Ⅴ波波幅相等外,余均为小Ⅲ波大Ⅴ波,耳鸣组中28耳呈大Ⅲ波小Ⅴ波异常改变。对其中18耳静注利多卡因后,15耳由大Ⅲ波小Ⅴ波恢复至小Ⅲ波大Ⅴ波。提示部分耳鸣患者ABR可出现大Ⅲ波小Ⅴ波异常变化;利多卡因能使各种耳鸣患者的异常ABR恢复正常;ABR可望作为耳鸣的一项客观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健听青年人短音ABR和倍频程CE-Chirp? ABR的V波潜伏期和振幅差异,探讨倍频程CE-Chirp?? AB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听力正常青年人20例,分别行双耳短音ABR和倍频程CE-Chirp? ABR测试,记录Ⅴ波潜伏期和振幅,并用析因设计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在20、40、60、80 dB nHL刺激强度下,倍频程CE-Chirp? ABR的Ⅴ波潜伏期明显缩短,与短音ABR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20、40、60 dB nHL刺激强度下,倍频程CE-Chirp?ABR的Ⅴ波振幅明显高于短音AB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80 dB nHL刺激强度下两者Ⅴ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听力正常青年人倍频程CE-Chirp? ABR V波潜伏期短于短音ABR,且倍频程CE-Chirp? ABR中低刺激强度下Ⅴ波振幅明显高于短音ABR,更有利于V波判断,但其V波潜伏期的规律性较短音ABR差,在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生理因素对ABR影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理因素对ABR影响研究的进展张宝林,王燕影响ABR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如刺激声种类、强度、极性、重复率、滤波、叠加次数等;环境因素如声、光、电、磁的干扰、温度等;受试者的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体温、头颅大小等。在同一检查室内,当诱发电位仪的刺激条...  相似文献   

4.
高刺激率ABR测试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本室所建立的高刺激率(51次/秒)ABR测试论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性眩晕(VBTIV)的方法,分别测试31例VBTIV病人及31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中老年人,以探讨年龄及性别对测试结果是否有影响。结果显示:VBTIV组高刺激率ABR测试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其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正常中老年组明显延长(P<0.01),异常率明显增高(P<0.01);正常中老年组的高刺激率ABR异常率与本室  相似文献   

5.
重度聋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重度聋患者在检查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时出现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evokled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的特点及来源。方法 回顾分析1999—2002年测试的5622例患者的ABR结果。结果 5622例病例中有重度聋436人,74人引出ASNR,占重度聋人数的17%。50%的ASNR出现在0-5岁,0-10岁占75.7%。结论 ASNR可能与前庭系统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双讯道同时记录法,在记录鼓膜电极的CM波时,也描记了前额正中的电位变化,证明前额正中亦可记录到CM波,且CM波的存在,可以影响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波形态及潜及期,其中1kHz CM波易误为ABR波形。经60例(120耳)聋哑人检测证明,将1kHZ滤波短声引起的CM波误认为ABR波形可能是国内聋哑人残余听力检出率报告相差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刺激声强(90dB SPL)下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Ⅰ、波Ⅲ、波Ⅴ的波幅测量方法。方法11只(22耳)2-3月龄白毛雌豚鼠,初测听力正常,测量短声(Click)、短纯音(4k、8k、12k、16k、24k、32kHz)下的听性脑干反应,记录反应阈及90dB SPL刺激声强下的基线高度、波Ⅰ、波Ⅲ、波Ⅴ的潜伏期、波间期、波峰高度、波谷高度,比较波幅的两种测量方法,即波峰-基线和波峰-波谷在90dB SPL刺激声强下,波Ⅰ、Ⅲ、Ⅴ两种测量方法的稳定性,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下波Ⅰ波幅与Ⅰ/Ⅴ波幅比的稳定性。结果 90dB SPL声强下ABR波Ⅰ、波Ⅲ、波Ⅴ的波幅两种测量方法,波峰至基线比波峰至波谷所得的数据更集中,离散程度更小;两种方法的波Ⅰ波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Ⅰ/Ⅴ波幅比。结论在豚鼠中,使用波峰-基线的幅度测量方法得到的最高刺激声强下的ABR波Ⅰ、波Ⅲ、波Ⅴ波幅更稳定;在正常豚鼠中判断波Ⅰ波幅有无下降,直接通过比较波Ⅰ波幅,比通过Ⅰ/Ⅴ波幅比的变异度更小。  相似文献   

8.
骨导ABR测试信号经气放射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中骨导振荡器测试信号经气放射对结果的影响,本组用Dantec-Evolution诱发电位系统测试了正常听力年青人20名38耳和传导性聋13例21耳的骨导ABR.两组结果比较,在较高刺激强度正常组有较大的刺激伪迹,对Ⅰ波干扰较大.两组反应阈、Ⅰ、Ⅲ和Ⅴ波潜伏期、Ⅰ-Ⅲ和Ⅲ-Ⅴ波间期无显著差异,但Ⅰ-Ⅴ波间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正常组骨导振荡器经气放射的刺激伪迹对波Ⅰ的影响使Ⅰ-Ⅴ波间期缩短.本结果提示在用骨导ABR确定反应阈时可不考虑这个影响,但在用于蜗后病变定位诊断时要考虑经气放射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低刺激速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V波潜伏期差值与I-V波间期差值的关系,探讨在I波缺如者V波潜伏期差值法与I-V波间期差值法诊断意义的一致性。方法收集I-V波间期差值0.28ms组75例(150耳),其中男性34耳,女性116耳,平均年龄48.8±10.4岁;I-V波间期差值>0.28ms组150例(150耳),其中男性45耳,女性105耳,平均年龄48.9±9.5岁。对51.1次/s与11.1次/s的V波潜伏期差值与I-V波间期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V波潜伏期差值与I-V波间期差值Pearson相关系数r=0.628,P<0.001。与I-V波间期差值法比较V波潜伏期差值法诊断一致性ROC曲线下面积AUC=0.819,P<0.001,对应的V波潜伏期差值界限值是0.34ms。结论 V波潜伏期差值与I-V波间期差值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和较高的诊断一致性。在I波无法引出的情况下,V波潜伏期差值法的诊断意义接近I-V波间期差值法。  相似文献   

10.
短潜伏期负反应诊断前庭水管扩大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测试时出现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evoked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 ASNR)在诊断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EV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5月~2005年6月收集的141例听力障碍患者的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分为两组,EVA组为70例(140耳)经CT或MRI确诊的患者;对照组为71例(142耳)平均听阈>60 dB HL的感音神经性聋、CT扫描无EVA的患者.听力学检查项目包括听性脑干反应、多频稳态反应测试、游戏测听或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等.所有的患者均行颞骨CT扫描或耳蜗水呈像核磁共振检查了解耳蜗及内淋巴囊的发育情况.结果 EVA组140耳(70例)ABR测试结果发现106耳(62例)记录到ASNR,占75.71%.在这106耳中,中度听力下降的17耳、重度听力下降的63耳、极重度听力下降的26耳中均引出负相波,ASNR的潜伏期在3.26±0.57 ms处.所有记录到负相波的EVA患者,均发现其ABR的波I消失或不易识别,而波V的引出情况则各有不同.对照组71例(142耳)均未记录到ASNR.结论 ASNR负相波的出现提示前庭水管扩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听力正常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s-ABR)的频率跟随反应(frequency following response ,FFR)差异,探讨其在揭示听觉系统老化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系统对听力正常青年人(18~25岁)与老年人(60~70岁)各12例(24耳)进行言语声信号/da/诱发的s-ABR检测,比较两组s -ABR波形图及频谱图、FFR各波潜伏期及共振峰等。结果老年组s-ABR瞬态反应部分各波潜伏期较青年组延长,FFR各波潜伏期与青年组一致,FFR各波振幅较青年组低;两组FFR的频谱分析显示,老年组FFR各频率共振峰的相对能量较青年组低,且对于大多数共振峰,老年组FFR与刺激信号之间共振峰频率的差值较青年组大。结论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FFR幅值低、准确性差,提示老化使脑干神经元对频率信息的编码能力减弱、准确性降低,这可能是造成老年性聋患者言语识别率降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5例儿童脑干中线病变。其ABR测试结果有下列特征性表现:双耳波Ⅰ~Ⅴ波间潜伏期均明显延长,但双侧相近;△Ⅴ值双耳呈正值;双耳波Ⅰ~Ⅴ波间期差及双耳波Ⅴ潜伏期差(ILD)却在正常范围。这是出于脑干中线病变不同于单侧桥小脑角病变,它对两侧听神经通路压迫、阻断程度接近所致。临床上应重视上述特征,以期及早作出电生理诊断。  相似文献   

13.
腭裂儿童ABR表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腭裂儿童听力受损情况及其听性脑干反应(ABR)异常特征。方法对94例腭裂儿童进行ABR测试,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94例患儿(188耳)中,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共150耳。患儿左耳ABR波Ⅰ、Ⅲ、Ⅴ的峰潜伏期(PL)分别为2.14±0.38、4.30±0.41、6.20±0.53ms;右耳分别为2.12±0.39、4.29±0.44、6.21±0.53。对照组左耳波Ⅰ、Ⅲ、Ⅴ的峰潜伏期分别为1.50±0.13、3.74±0.12、5.60±0.15ms;右耳分别为1.60±0.16、3.72±0.13、5.62±0.17ms。上述所有数据,患儿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岁的28例听力下降的发生率为94.6%(53/56耳),中重度异常占66.7%;3~6岁的发生率为77.0%(57/74耳),6岁以上至12岁的发生率为69.0%(40/58耳),3岁以后听力中重度异常仅占33.3%。结论腭裂组听力下降发生率高达79.8%;其ABR的特点为波Ⅰ、Ⅲ、Ⅴ波的峰潜伏期均延长;腭裂组年龄越小的,听力损害发生率越高,听力损害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12月就诊于我院的43例(45耳)16~45岁青中年无眩晕、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突聋患者(病例组)及同龄听力正常人20例40耳(对照组)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和高(51.1次/秒)、低(11.1次/秒)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以两种刺激率的ABRⅠ-V波间期差值(interpeaklatency,△IPL)>0.28为异常。比较突聋患者中ABR结果异常者(A组)与ABR结果正常者(B组)间的治疗有效率。采用SPSS13.0软件,以x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患侧高刺激ABR引出率为75.56%(34例),其中异常率为79%(27例);对照组高刺激ABR引出率为100%,异常率为5%(2例),两组间高刺激ABR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24,P<0.01)。A组与B组突聋患者的平均纯音听阈结果无明显差异;病例组中A组治疗有效率为40.74%(11例),B组的有效率为83.33%(1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P=0.005)。结论突聋患者高刺激ABRⅠ-Ⅴ波间期差异常率明显增加,且高刺激ABR结果异常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在有听力损失儿童中行短纯音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tbABR)测试时记录到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的特点.方法 在有听力损失的0~6岁儿童中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短声和短纯音ABR的反应阈,在记录到ASNR的受试者中分析其反应阈和潜伏期.结果 在所有80受试耳中共7耳(8.75%)在cABR测试中引出ASNR,40耳(50%)在tbABR测试中引出ASNR,其中1 kHz引出率最高(37耳,46.25%),2 kHz次之(25耳,31.25%).引出ASNR者ABR波V反应阈最低65 dB nHL,ASNR反应阈最低80 dB nHL.0.5、1、2和4 kHz短纯音诱发的ASNR潜伏期分别为6~8、5~7、3~5、3~4 ms.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其潜伏期缩短.结论 有听力损失的儿童tbABR测试中可以记录到AS-NR,但不影响以波V反应阈评估听力.  相似文献   

17.
83例聋(哑)病人ABR检查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聋哑病人的残余听力情况,对83例(166耳)进行了ABR检查,结果发现20例(39耳)各波形分化良好:19耳反应阈值20dB,提示了听力属正常范围,估计应为智力发育迟缓或语言发言障碍:3例(3耳)畸形者,健耳正常范围,患耳反应阈值80dB,提示仍有残余听力存在。80耳各波未引出。至于后天性的聋哑儿童,多有氨基糖甙类药物中毒史,应高度引起重视。对婴幼儿应早期发现和确定有无听力损失.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听觉障碍造成的智力发育障碍和残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正常青年女性月经周期听性脑干反应各参数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日本三荣7S11-A型信号处理机,对20名正常女性月经前期、行经期、月经中期与对照组之间听性脑干反应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月经前期、行经期、月经中期与男性对照组之间听性脑干反应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在月经前期比行经期和中期分别缩短。结论 女性月经周期内分泌的变化可以导致ABR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功能低下对ABR和DPOAE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时听觉功能损害的部位及可能的致病机理,用含甲硫咪唑(0.15g/L)的饮用水喂养大鼠制造甲低模型,对甲低前后的大鼠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检测。结果发现:甲低后ABR阈值明显升高;而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无明显变化。DPOAE“听力图”显示甲低后DPOAE振幅明显下降;DPOAE阈值明显上升。提示耳蜗是甲低时听觉功能损害的主要部位,文中对可能的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些中枢听觉系统疾病的ABR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9年至1999年间,对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窒息、小儿高热惊厥、癫痫及脑瘫共176例作了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检测,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新生儿黄疸组30例,日龄3~30天;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组12例,日龄2~26天;新生儿窒息组16例,日龄1~8天(这二组并称缺氧组,共28例)。小儿高热惊厥组80例,13个月~9岁(T 37.6℃~40.5℃);小儿癫痫 16例,2~8岁;小儿脑瘫22例,5个月~5岁。1.2 方法1.2.l 仪器和操作 Madsen 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