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收治的92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建立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方程,并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中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阳性率及其计数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诊并经病理确诊的99例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33例,年龄37~79岁。检测患者术后4~8周且辅助治疗前CTCs计数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比较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患者间CTCs表达及计数值的统计学差异,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原发灶浸润深度(T分期)、区域淋巴结侵袭程度(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总分期;观察患者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99例CRC患者CTCs阳性率为60.6%(60/99),CTCs计数值为0~24(4.909±5.518)。患者的CTCs阳性率和CTCs计数值在T1+T2+T3期、N0期、M0期、Ⅰ~Ⅱ期、CEA<5 ng/mL和中高分化组患者低于T4期、N1+N2期、M1期、Ⅲ~Ⅳ期、CEA≥5 ng/mL、低分化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随访3~20个月,死亡22例(22/99,22.2%),其中CTCs阳性21例;疾病进展32例(32/99,32.3%),其中CTCs阳性2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CTCs表达、N分期、M分期、肿瘤分期、和高CEA水平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CTCs表达、N分期、M分期、肿瘤原发灶位于直肠、高CEA水平是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CTCs和远处转移是CR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HR= 5.418、2.254,95%可信区间:1.595~8.403、1.227~7.986,P值均<0.05)。结论 在术后CRC患者中,CTCs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对肿瘤复发转移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原发灶K-ras基因的突变,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12、13密码子的突变,利用χ2检验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23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84例K-ras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率为36.5%,其中12密码子突变65例(28.2%)、13密码子突变19例(8.3%)。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较无肺转移患者高(P=0.022),12、13单密码子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型、TNM分期、Dukes分期、区域淋巴结及肝肺转移)无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可能与肺转移存在相关性,检测K-ras基因突变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密度对结直肠癌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前缘区MLD(19.64±7.21)高于肿瘤中央区MLD(5.64±2.87)和正常黏膜MLD(13.30±3.06);肿瘤前缘区MVD(40.93±11.71)亦高于肿瘤中央区MVD(21.07±8.38)和癌旁正常黏膜(29.32±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前缘区ML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前缘区MLD、MVD增高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结直肠癌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分布以肿瘤前缘区最为密集,且前缘区MLD和MVD增高是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IMP-3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和转移复发的关系。 方法: 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nMSP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00例癌旁非癌组织TIMP-3基因甲基化;采用RT-PCR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00例癌旁非癌组织TIMP-3 mRNA的表达。 结果: 肿瘤组织TIMP-3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64%,肿瘤组织TIMP-3 mRNA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非癌组织(P<0.01);TIMP-3 mRNA的表达率无淋巴结转移组(34/42)高于淋巴结转移组(30/58)(P<0.01),甲基化阳性率Duke’s C+D期伴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Duke’s A+B期不伴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肠近端、分化程度差的结直肠癌组织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远端直肠和分化程度高者(P<0.05)。 结论: TIMP-3基因甲基化容易发生在结肠近端、Duke’s C、D期、伴淋巴结转移、细胞分化差和浸润型结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H1基因C-160A多态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风险和肿瘤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 检测374例CRC与324名对照以及180例HCC与209名对照的CDH1 C-160A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 CDH1 C-160A基因型分布在CRC-对照和HCC-对照人群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然而,高TNM分期(Ⅲ Ⅳ)CRC组中A基因型(CA AA)频率显著低于低TNM分期者(Ⅰ Ⅱ)(P=0.008);淋巴结转移阳性CRC组中A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转移阴性者(P=0.016);远处转移阳性CRC组中A基因型频率也低于转移阴性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高T分期(T2~T4)HCC组中A基因型频率低于T1期者,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66).结论 CDH1 C-160A与CRC和HCC的发病风险无关,但-160A可能对CRC肿瘤进展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估了肝切术后经肝动脉或门静脉局部化疗对患者生存率及复发的影响。1984~ 1998年 ,174例 (男 10 8例 ,女 66例 ,平均 66岁 ) ,因结直肠癌转移行治疗性肝切术。平均随访时间 2 4个月 ( 1~ 15 2个月 )。共分三组。第一组 ( HAI组 ) 78例行肝切术时 ,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入一导管 ,以便术后化疗。第二组( PVI组 ) 3 0例。肝切术时经右胃网膜静脉于门静脉处留置导管。第三组 66例 ,仅做肝切术。术后第 2 1天 HAI组及 PVI组连续输注 5 -Fu( 5 -氟尿嘧啶 ) 5 0 0 mg/d,持续 14 d。术后第 3 5天经移入的皮下输液口给予阿克拉比辛 ( 4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RNA结合基序蛋白3(RNA-binding motif protein 3, RBM3)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病理科存档的CRC组织150例及肠镜活检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46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BM3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和Kaplan-Meier法比较RBM3不同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CRC组织中RBM3高表达率为34.0%,显著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69.6%)(χ2=18.239,P<0.001)。RBM3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均呈负相关(P均<0.05)。RBM3高表达者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χ2=4.128,P=0.042)。结论 RBM3高表达与CRC发生、发展中的不良事件如肿瘤浸润、远处转移等呈负相关,且与术后良好预后有关。RBM3有望成为CRC诊断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CD133/CD44细胞亚群的成瘤能力及CD133、CD44的表达水平对根治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明确CD133和CD44作为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SW480细胞系中CD133和CD44标记的不同细胞亚群,比较其在裸鼠皮下成瘤情况;并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D133和CD44在90例结直肠癌患者石蜡切片标本的表达情况,对CD133、CD44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CD133+CD44+细胞群成瘤能力明显优于其它各组。CD133和CD44均在细胞膜上表达,两者均与患者性别、年龄 、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及UICC分期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CD133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45.2%,CD133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83.8%,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而CD44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75.6%)与低表达组(70.1%)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CD133/CD44同时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差(P<0.01)。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CD133、肝转移、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几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D133可作为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的良好标志物。CD133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尽管CD44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但联合检测CD133/CD44却能更好地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吻合口瘘依然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结肠和直肠间的吻合。本文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望降低吻合口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和分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蛋白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ERK5的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38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癌组织和8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ERK5的表达,分析ERK5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80例癌旁正常黏膜中,ERK5低表达59例(73.8%)、高表达为21例(26.2%);33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RK5低表达204例(60.4%)、高表达134例(39.6%);二者中的ERK5蛋白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在33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27例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ERK5高表达率为63.0%,而311例未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ERK5高表达率为37.6%,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但癌组织中ERK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位置、T分期、N分期、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ERK5高表达的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与低表达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RK5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高;发生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ERK5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癌组织中ERK5水平。ERK5可能是一个促进肿瘤远处转移的因子。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增殖状态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并分别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淋巴管和血管增殖活性,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结直肠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51.2±25.5)及较正常结直肠组织(29.4±9.0)和肿瘤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1),并且其淋巴管内皮Ki67指数(0.23±0.17)也较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5)。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且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对评估其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肠癌肝转移术后患者运用槐耳颗粒联合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28例。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槐耳颗粒联合辅助化疗共72例,为治疗组,单纯辅助化疗56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病理类型及原发肿瘤分期、肝转移瘤大小及数目、化疗完成情况、复发后局部治疗等。随访至2019年11月,使用随访数据计算生存率,并作影响复发和总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实验组围手术期化疗完成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5%、60.7%与65.3%、48.2%,差异有显著性(p=0.015);两组术后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7.8%、53.5%与59.7%、35.7%,差异有显著性(p=0.003)。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瘤个数及完成围手术期化疗影响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复发;而原发灶合并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瘤个数,完成围手术期化疗及槐耳颗粒维持治疗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 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根治术后复发与肿瘤负荷和化疗相关。肝转移瘤单个、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槐耳颗粒联合辅助化疗的病人可能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肠癌肝转移术后患者运用槐耳颗粒联合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28例。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槐耳颗粒联合辅助化疗共72例,为治疗组,单纯辅助化疗56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病理类型及原发肿瘤分期、肝转移瘤大小及数目、化疗完成情况、复发后局部治疗等。随访至2019年11月,使用随访数据计算生存率,并作影响复发和总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实验组围手术期化疗完成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5%、60.7%与65.3%、48.2%,差异有显著性(p=0.015);两组术后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7.8%、53.5%与59.7%、35.7%,差异有显著性(p=0.003)。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瘤个数及完成围手术期化疗影响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复发;而原发灶合并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瘤个数,完成围手术期化疗及槐耳颗粒维持治疗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 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根治术后复发与肿瘤负荷和化疗相关。肝转移瘤单个、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槐耳颗粒联合辅助化疗的病人可能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液、原发肿瘤组织及相应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三者的一致性,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与肝转移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59例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液、原发肿瘤组织及15例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结果:5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20例(33.9%)发现K-ras基因突变,18例(30.5%)结直肠癌患者的门静脉血中也发现K-ras基因突变,15例肝转移灶中8例(53.3%)发现K-ras基因突变,与原发癌组织的基因突变率差异不明显(P0.05)。18例门静脉血存在K-ras基因突变者,其相应的肿瘤组织中均发现K-ras突变。结直肠癌组织中无K-ras基因突变者,患者门静脉血未发现基因突变。8例肝转移灶发现K-ras基因突变者门静脉血亦均有K-ras基因突变,7例肝转移灶无K-ras突变者门静脉血也无K-ras突变。原发肿瘤组织、相应门静脉血和5例同时性、2例异时性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类型基本一致(即K-ras基因12密码子GGT突变为GAT或GTT),1例异时性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类型为13密码子GGC突变为GAC。原发癌组织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一致率为96.6%(57/59),肝转移灶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情况基本一致,但突变类型有不同。结论:结直肠癌的原发灶、门静脉血及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较为一致,原发癌组织和门静脉血均有K-ras基因的突变,预示着肿瘤可能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趋化因子受体CXCR6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143例结直肠癌标本及29例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XCR6的表达,采用Image-Pro Plus 6.0 软件分析图片的平均累积吸光度(mIA),分析CXCR6与同时性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XCR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中弱表达或不表达。结直肠癌原发灶中CXCR6的mIA在0.41~2.84之间,平均为1.54±0.04,其中同时性肝转移病例为1.63±0.05,无肝转移病例为1.41±0.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IA值1.54为界,将病例划分为CXCR6低表达组(mIA<1.54)和CXCR6高表达组(mIA≥1.54)。CXCR6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较低表达组差,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5)、淋巴结转移(P<0.05)和同时性肝转移(P<0.01)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XCR6为非独立危险因素。CXCR6表达与IV期肝转移患者预后无关(P>0.05),与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 CXCR6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相关,它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xplore surg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CRLM), and analyze the prognosi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56 inpatients with CRLM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itially resectable group (80 cases) and initially unresectable group (76 cases). For patients with initially unresectable CRLM, conversion therapy (chemotherapy plus targeted therapy)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surgical treatment strategy was used. The individualized surgical treatment strategy mainly included hepatectomy combined with ablation. Portal vein ligation and staged resection were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specific condition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until death.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Log-rank test were used for survival analysis. Results: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OS) time of patients in the initially resectable group and initially unresectable group were 36 months and 17 months, respectively (P = 0.001). Median OS time of 2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after successful conversion therapy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52 patients with unsuccessful conversion therapy (20 months versus 15 months, respectively, P = 0.034).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 maximum diameter of liver metastases < 6 cm and a number of metastases ≤ 4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conversion therapy. According to patients’ specific conditions, 6 cases accepted hepatectomy combined with ablation, and 1 case accepted portal vein ligation and staged resection. Conclusi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RLM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For patients with initially unresectable CRLM, successful conversion therapy should be pursued whenever possible. The maximum size and number of liver metastas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conversion therapy. Surgical resection-base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s key.  相似文献   

18.
Hou L  Ling M  Lu S  Xin Y  Li Y  Wang H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4):276-278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分泌与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将自建高、低转移小鼠肝癌细胞系HCa F(高转移 )和HCa P(低转移 )在培养时 ,分别加入淋巴结、肝脏或脾脏匀浆 ,离心收集培养上清 ,用明胶酶谱法检测两株癌细胞在不同培养环境下分泌的MMPs酶谱 ,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 在单纯RPMI16 40培养基中HCa F和HCa P细胞仅能分泌少量MMP 9(12 5 6± 15 7,2 6 42± 385 ) ,加入淋巴结匀浆后HCa F细胞分泌MMP 9显著增强 (12 40 3± 894) ,且分泌MMP 9的活性型和MMP 2 ;HCa P细胞也分泌MMP 9(90 6 8± 6 86 )及其活性型 (3 914± 12 5 3)和MMP 2(2 997± 1990 ) ,但量均明显低于HCa F细胞 ;加入肝脏或脾脏匀浆后 ,HCa F和HCa P细胞均不分泌MMPs。结论 HCa F细胞强于HCa P细胞的转移能力可能与HCa F细胞分泌MMPs的能力强于HCa P细胞相关 ,而HCa F和HCa P细胞仅在淋巴结成分诱导下才能分泌较多的MMPs,这可能与它们具有特异性地向淋巴结转移的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检测m itogen activated prote in k inase k inase 4(MKK-4)、MMP-9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原发性肝癌MKK-4与MMP-9 mRNA表达水平间的相互关系,及两者对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原发性肝癌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中MKK-4 mRNA、MMP-9 mRNA的表达。结果:癌旁与正常肝组织的MMP-9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癌中的MMP-9 mRNA表达增高,且转移癌与未转移癌组间有差异(P<0.05),转移癌组、未转移癌组分别与正常组及癌旁组织比较有差异(P<0.01);MKK-4 mRNA在正常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转移癌组、未转移癌组分别与正常组及癌旁组比较有差异(P<0.01),转移癌中较未转移癌中的表达低(P<0.05);MKK-4或MMP-9的mRNA表达均与肿瘤的大小、分化无关(P>0.05);MKK-4 mRNA与MMP-9 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r=-0.925,P<0.01)。结论:提示MKK-4 mRNA与MMP-9 mRNA的表达改变与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