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肠道动力紊乱在脓毒血症病人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维持内脏血流的高动力性内毒素血症对小肠动力活性的影响还未详细描述,本研究目的在于调查高动力性内毒素血症对小肠移动性运动综合波(MMC)形式的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2.
内毒素预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各器官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内毒素血症时各脏器的细胞凋亡及内毒素 (LPS)预处理对其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 42只随机分为 3组 :生理盐水组 (N组 ,n =6) ;LPS对照组 (L组 ,n =18) ;LPS预处理组 (P组 ,n =18) ,P组 :首次 ,经腹腔注射LPS 0 .2 5mg/kg体重 ;2 4h后再经腹腔注射LPS 0 .5 0mg/kg体重 ,其余两组在上述时间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NS) ;第 2次腹腔注射 72h后 ,L组和P组经静脉注入LPS 10mg/kg体重 ,N组给予等量NS。在静注LPS后 ,N组取 6只在 6h末、L组和P组分别在静注 2、4、6h时各取 6只大鼠处死。取动物肺、肝、小肠、脾等脏器组织 ,采用光镜、电镜及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内毒素血症时脾、肺、肝、小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实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细胞凋亡增加 ,而内毒素预处理使上述器官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内毒素预处理可减少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脾、肺、肝、小肠等脏器的实质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细胞凋亡 ,这可能是内毒素预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小肠粘膜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谷氨酰胺(Gln)肠外营养(PN)组(n=10);B组不含Gln的常规TPN组(n=10);C组为正常对照组(n=8)。内毒素以2mg/(kg  相似文献   

4.
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256例,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n=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n=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n=43)和胰胃吻合组(n=27).另外,将238例患者根据不同引流方式分为支撑内引流组(n=132)和支撑外引流组(n=106),比较各组胰瘘的发生率;将223例患者根据胰管内径大小分为≤0.2 cm组(n=54)、0.2~0.4 cm组(n=93)和≥0.4 cm组(n=76),比较不同胰管内径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胰瘘发生率为8.20%(21/256).各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为: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为7.83%(9/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为7.04%(5/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为13.95%(6/43),胰胃吻合组为3.70%(1/27),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3,P=0.430);胰管支撑内引流组和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10%(12/132)和8.49%(9/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2).胰管内径≥0.4 cm者无胰瘘发生,胰管内径在0.2~0.4 cm与胰管内径≤0.2 cm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5.05%(14/93)和11.11%(6/5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9,P=0.002).不同胰管内径的胰瘘发生率与胰肠吻合方式无关(χ2=1.878,P=0.598). 结论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发生率无影响,胰管内径是影响胰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1995年至今应用胃管行空肠造瘘术 ,并对传统肠造瘘方法进行了改进 ,进行肠内营养 5 0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方法双荷包缝合 :于空肠造瘘处肠壁行浆肌层双荷包缝合。第一荷包直径 0 5cm ,第二个荷包位于第一个荷包外 0 3~0 5cm。于荷包中心切开肠壁 ,插入胃管 ,收紧第一个荷包缝合线。充气 :于荷包处近端肠管 5~ 10cm、远端肠管 4 0cm(估计造瘘管插入肠腔内远端处 )各上一把肠钳夹闭肠腔 ,用注射器通过空肠造瘘管充气使肠管膨胀后将胃管下插 4 0cm。排出肠腔内气体 ,收紧结扎荷包缝合线。固定 :将胃管从腹壁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胰腺损伤32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胰腺挫伤小网膜腔行腹腔引流术13例,胰腺挫裂伤行清创缝合及引流术10例,胰腺十二指肠联合伤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2例,均治愈。7例胰腺横断伤中,行近端胰腺缝合及远端胰切除加脾切除术或远端胰空肠Roux-en-Y吻合术各3例,均治愈;1例行胰腺对端吻合术,术后因胰瘘、胰源性腹膜死亡。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患者的存活时间的延长,许多上消化道梗阻的患者,需行胃或空肠造瘘以便于给予肠内营养。胃或食管切除的患者,行胃造瘘术困难,仅能行空肠造瘘术。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安阳市肿瘤医院外科共行空肠造瘘术49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期间行空肠造瘘术者共49例,剔除肝炎、肝病患者及4周内行放化疗患者。其中行改良式空肠造瘘术并配合早期肠内营养共32例作为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2~70岁,平均55.2岁;食管癌术后19例,贲门癌术后8例,胃窦癌术后5例。对照组为17例,行传统空肠造瘘术,肠功能恢复后开始肠内营养。男11例,女6例;年龄31~70岁,平均59.5岁;食管癌术后8例,贲门癌术后6例,胃窦癌术后3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治疗组:提起上段空肠,在距Treitz韧带下40cm处对系膜处作一肠管浆肌层荷包缝合1针,荷包中央戳孔向远端插入直径约5~7 mm的蕈状管30 cm,前端5 cm内剪2~3个侧孔,结扎荷包,使肠黏膜内翻,并沿近端空肠壁行浆肌层的隧道缝合,包埋管道5~6 cm,经腹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胃镜胃造瘘空肠置管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鼻空肠置管术组、经皮胃造瘘空肠置管术组,比较两组病人在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1个月后营养指数。结果经皮胃造瘘空肠置管术组患者在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鼻空肠置管术组(P0.05)。结论胃造瘘空肠置管术组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可降低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
大鼠小肠移植后淋巴管重建对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小肠移植后淋巴管重建对他克莫司 (FK5 0 6 )吸收、转运等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近交系雄性BrownNorway (BN)大鼠为供者 ,Lewis (LEW )大鼠为受者。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 (n =12 ) :LEW大鼠在异位双造口小肠移植后 ,立即作淋巴管重建术 (LR)。B组 (n =12 ) :LEW大鼠在异位双造口小肠移植后 ,不作LR。两组术后均给予FK5 0 6 ,用量为 0 .5mg/kg ,经移植肠腹壁造口注入 ,1次 /d。分别在小肠移植术后 1、4、7、14d给予FK5 0 6后1.2、2、3h ,取静脉血约 0 .5ml,用微粒子免疫分析仪进行FK5 0 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结果 术后 1、4、7d给药后各时段 ,B组大鼠血浆FK5 0 6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 (P <0 .0 5 )。术后第 14d ,B组给药后各时段的血浆FK5 0 6水平仅轻度低于A组 ,但在给药后 1.2h ,差异仍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大鼠异位小肠移植后淋巴管立即重建 ,对FK5 0 6的吸收和转运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PHC)病人内毒素血症治疗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 3 6例 PHC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 (n=18)和对照组 (n=18) ;治疗组入院后除保肝、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等术前一般准备外 ,另行每日服用中药茵陈小承气汤和稀生理盐水碘伏液灌肠术等 ,对照组行 PHC的常规术前准备。观察两组病人术前血浆内毒素(PE)水平变化和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SIRS)、多脏器障碍综合症 (MODS)的发生率等。结果 入院时所有 PHC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经过术前准备 ,治疗组术前 PE水平由 0 .13 9± 0 .0 2 2 Eu/ m l降至 0 .12 2± 0 .0 2 4 Eu/ m l(P<0 .0 5 ) ,对照组则下降不明显 (P>0 .0 5 )。术后治疗组的 SIRS、MO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11.1%、5 .6%、0 % ;对照组则分别为 :4 4 .4 %、2 7.8%、5 .6%。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 :治疗组 (78.3± 2 1.2 h)比对照组 (13 8.4± 4 2 .5 h)显著缩短 (P<0 .0 0 1)。结论 应用茵陈小承气汤结合稀生理盐水碘状液清洁胃肠道 ,可以降低 PHC病人由于细菌易位所致的内毒素血症以及其对机体的损害 ,从而减少 PHC病人术后 SIRS、MO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严重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手术策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提高严重胰腺损伤的救治水平。方法 对1986年1月-199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胰腺横断及胰头毁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胰体尾横断5例、胰颈部横断6例、胰头毁损3例,11例有腹内合并伤。术前诊断4例,开腹探查诊断9例,首次手术漏诊、再次开腹诊断1例。手术方式:远端胰腺切除5例,近端缝合加远端胰腺空肠吻合5例,胰头部切除加远端胰腺空肠吻合3例,单纯外引流1例。本组发生胰瘘5例,死亡3例。结论 早期诊断胰腺损伤仍有困难,多数需靠术中发现;根据胰腺损伤的部位和程度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 2 0年来手术治疗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 1 5例。术前确诊 5例 (33 .3 % ) ,漏诊 1 0例(66 .7% )。合并胰腺损伤 7例 (46 .7% )。行十二指肠单纯修补术 胃及高位空肠造瘘 7例 ,破裂口和空肠袢Roux en Y吻合 3例 ;十二指肠修补 十二指肠造瘘 3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 4例 ,胃空肠吻合口瘘 1例 ,胆肠吻合口瘘 1例 ,胰瘘 1例 ,腹腔脓肿 1例。死亡 3例 (2 0 .0 % ) ,治愈1 2例 (80 .0 % )。提示十二指肠损伤术前诊断困难 ,应尽可能避免漏诊。应根据十二指肠损伤的部位、类型、腹腔污染和合并伤的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式 ,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并发症和选择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新生儿肠造瘘术并获得随访的6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65例患儿中,1例早产儿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重度感染死亡,1例因严重原发疾病以及其它先天性畸形放弃治疗,2例失访。61例获得随访的患儿中发生并发症共30例(49. 18%),其中营养不良15例(50%),造瘘周围皮肤炎症10例(33. 33%),电解质紊乱7例(23. 33%),造瘘肠管脱垂2例(6. 67%),造瘘肠管回缩2例(6. 67%),肠梗阻2例(6. 67%),造瘘大出血1例(3. 33%),切口疝1例(3. 33%)。61例患儿均进行了二期手术关闭造瘘,全部存活。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出生类型、造瘘位置、造瘘类型和前白蛋白含量相关(P 0. 05),而与性别、是否独生、父母居住地和C反应蛋白含量无关(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小肠造瘘和前白蛋白含量异常是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儿的临床康复造成极大的威胁;临床上应高度重视,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介绍一种胰腺切除不伴胰瘘形成的手术方法。在10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的残端的处理方法是:(1)用可吸收的聚乙二醇酸000缝线缝扎胰管(作荷包缝合);(2)将胰腺残端套入空肠腔内,用000丝线作二层缝合,其内层缝合空肠壁和胰腺包膜及其包膜下实质,外层缝合使空肠呈袖套状固定在胰包膜上;(3)在此空肠上作一侧孔插入-18F 导管,以引流邻近胰空肠吻合处的胆汁和胰液。在15例远端胰大部切除术后胰腺残端的处理方法是:(1)结扎胰腺;(2)用褥式缝合和大网膜填塞,以闭合胰腺的切面。作者认为暂时结扎胰管可防止胰空肠吻合口愈合前激活的胰酶在空肠腔内的作用,这是防止胰瘘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粘膜屏障的改变和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30)和ANP组(n=39)。采用人工胆汁胰管逆行灌注法制作ANP模型。观察胰腺、小肠病理改变和小肠粘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冷冻蚀刻电镜)变化。动态测定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以及腹腔脏器细菌移位率。结果 ANP后小肠粘膜损伤,皮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甚至消失,血浆D-乳酸水平上升,发病早期即出现内毒素血症;ANP发生后72h脏器细菌移位率达到59.5%。结论 ANP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成为全身炎症反应和胰腺继发感染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生长抑素减轻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肠屏障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肠屏障损害和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大鼠ANP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假手术组(n =18)、ANP组 (n =2 0 )和生长抑素治疗组 (n =19)。观察胰腺病理、血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 (IL) 1β、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肠通透性 (血浆D 乳酸 )、循环内毒素和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生长抑素减轻了ANP早期胰腺病理改变〔8h组织学评分由 (4 2± 0 3)降至 (2 0±0 4) ,P <0 0 1〕 ;72h血淀粉酶由 (6 2 31± 44 6 1)U/L降至 (2 6 48± 1798)U/L ,P <0 0 5 ;72hTNFα由(4 7± 2 4)pg/ml降至 (2 3± 2 1)pg/ml,IL 1β由 (10 3± 40 )pg/ml降至 (5 0± 2 4)pg/ml,P均 <0 0 5 ;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减轻 ;2 4h血浆D 乳酸由 (14 7± 4 9) μg/ml降至 (8 0± 4 2 ) μg/ml,P <0 0 1;2 4h血浆内毒素由 (0 6 11± 0 2 10 )EU/ml降至 (0 336± 0 110 )EU/ml,P <0 0 1;ANP大鼠 72h病死率由 5 9%降至 17% ,P <0 0 5。结论 生长抑素可减轻ANP大鼠的肠屏障损害 ,对肠道内毒素移位有抑制作用 ,可降低ANP大鼠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胰肠吻合方式与胰瘘(附477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本文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与胰瘘预防的关系。方法 :回顾 1 988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47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 ,胰肠吻合方式包括端端套入吻合、端侧套入吻合、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 ;胰管支撑和胰液引流包括胰管支撑内引流、胰管支撑外引流和无胰管支撑等。结果 :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 2 .52 % (1 2 477) ,96年前为 6 .78% (8 1 1 8) ,死亡 2例 ;1 996年后为 1 .1 1 % (4 359) ,死亡 1例。同时期吻合方式比较 ,1 996年前的两种主要吻合方式中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端端套入法 (χ2 =4.30 34 ,P <0 .0 5)。1 996年后的两种主要吻合方式中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端侧套入吻合法 (χ2 =1 3 .5778,P<0 .0 1 )。端端套入吻合法放置胰管外引流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内支撑 (χ2 =4.82 4 4 ,P <0 .0 5)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放置胰管外引流与单纯内引流相比相差不显著 (χ2 =0 .2 842 ,P >0 .0 5)。结论 :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胰瘘发生率的重要因素。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优于端侧套入和端侧套入吻合法。在吻合技术不熟练时 ,放置胰管支撑外引流有助于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4):457-461
目的评价电针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肠损伤时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的影响及血红素氧合酶(HO-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0只, 8周龄, 体重18~22 g,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0):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E组)、内毒素血症+电针组(E+EA组)、内毒素血症+电针+氯化血红素组(E+EA+H组)和内毒素血症+电针+锌原卟啉Ⅸ组(E+EA+Znpp-Ⅸ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建立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于注射LPS前, E+EA+H组腹腔注射HO-1诱导剂氯化血红素100 mg/kg, E+EA+Znpp-Ⅸ组腹腔注射HO-1抑制剂锌原卟啉Ⅸ 10 mg/kg。于造模前4、3、2、1 d和30 min时, 取合谷和足三里穴进行电刺激, 刺激参数:疏密波, 频率2 Hz/15 Hz, 电流1 mA, 刺激时间30 min, 造模当天留针至实验结束。于造模后6 h处死小鼠, 于回肠末端切取小肠组织, 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 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 测定ROS、ATP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 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动力蛋白...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内镜胃造瘘和小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对在 1996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施行的 10例经皮内镜胃造瘘术 (PEG)和 11例PEG加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 (PEJ)术后的病人进行随访 ,结果显示疗效满意。现对于操作技术、并发症预防及造瘘管置换等方面的应用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本组 2 1例中 ,男 9例 ,女 12例 ,年龄 37~ 89岁 ,平均6 8岁。 10例行PEG ,其中心脏大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 1例 ,气管食管瘘 2例 ,脑梗死或脑出血引起的昏迷和吞咽功能障碍 7例 ;11例行PEG加PEJ,其中胃癌手术后胃潴留 4例 ,胰腺炎胃动力障碍 7例。本组置鼻胃管最短时间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黄对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 (ALI)胃肠粘膜 pH值 (i pH)的影响。 方法  12只雄性新西兰兔 ,体重为 2 0~ 2 5kg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CON组 ,n =6 )和内毒素组(LPS组 ,n =6 ) ,静注内毒素复制ALI模型。动物在注入LPS后 (2 0 5± 1 0 5 )h ,氧合指数 (PaO2 /FIO2 )≤ 30 0。此时为ALI,肺组织学可见肺泡水肿 ,肺泡壁淤血 ,肺泡内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另取12只雄性新西兰兔 ,待ALI模型成功 ,动物随机分为两组 :大黄组 (D组 ,n =6 )和对照组 (NS组 ,n =6 )。D组从胃管内注入大黄 2 0g/kg ,NS组从胃管中注入生理盐水 2 0 g/kg ,作为对照。观察各时点i pH的变化 (时点分为 :基础值时、ALI时、ALI后 1、2、3、4、5及 6h)。 结果 NS组i pH在ALI后 4、5及 6h较基础值时降低 (P <0 0 5 ) ,在ALI后 5h及 6h较ALI时降低 (P <0 0 5 ) ;D组i pH在ALI后 4h及 5h较NS组升高 (P <0 0 5 ) ,而在ALI后 6h较NS组同时点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大黄可提高LPS性兔ALI胃肠粘膜pH值 ,因而对兔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