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患者与单HCV感染者血清抗HCV抗体分片段阳性率以及HCV RNA阳性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以及检测意义。方法 对76例同时感染HBV和HCV患者进行抗HCV抗体分片段以及HCV RNA检测,同时从同期仅感染HCV患者中随机抽取16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以上检测。结果 HBV、HCV合并感染患者与单HCV感染者比较:抗HCV抗体分片段相同片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S/CO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片段组合间除抗-C+抗-NS3组合阳性率HBV、HCV合并感染患者比仅HCV感染患者显著要低(P〈0.05)外,其余各组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HCV合并感染患者HCV RNA阳性率比仅HCV感染患者低(P〈0.01或P〈0.05)。结论 HBV、HCV合并感染时HBV对HCV复制存在抑制作用,从而导致HCV RNA含量显著降低,合并感染与单独感染间抗HCV抗体分片段无显著性差异,但由于HCV复制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抗HCV抗体分片段含量降低,这对研究HBV、HCV合并感染时患者体内HBV对HCV间的抑制作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分析某艾滋病治疗示范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某艾滋病治疗示范区97例经血感染HIV-1的感染者的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抗体(HBsAg与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与抗体(HBeAg与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及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采用吸附柱法抽提HBV DNA;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 S区;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4+T淋巴细胞.HBsAg阴性PCR阳性结果 者为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为实验组,未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为对照组.结果 97例HIV感染者中HBsAg阴性者92例(94.85%).92例HBsAg阴性者中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27例(29.35%),抗HCV阳性者73例(79.35%).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和未合并HB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单独抗HBc阳性率分别为(212.11±133.1)和(318.9±172.2)cells/mm3、62.96%和18.46%,以上两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是否合并HCV感染及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有偿献血途径感染HIV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HIV阳性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中易出现单纯抗HBc阳性;CD4+T淋巴细胞数低的HIV感染者更容易合并隐匿性HBV感染.  相似文献   

3.
洪亮  陶静  张静  唐漪灵 《医学信息》2019,(6):145-147
目的 探讨男性同性恋HIV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合并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本区域内进行治疗的男性同性恋HIV感染者157例,以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感染途径等资料。对所有患者HBV抗体、HCV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不同感染途径人群合并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性性行为患者单纯HIV感染发生率最高,吸毒患者HIV+HBV感染率最高,输血患者HIV+HCV感染率最高,HIV+HBV+HCV感染率最高者为吸毒患者。不同学历合并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及以上的患者以HIV单纯感染为主,高中及中专患者以HIV和HIV+HBV为主,初中及以下的患者则以合并感染为主。不同职业合并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HIV感染患者以自由职业及职员为主,职员在HIV+HBV感染发病率高于自由职业者及农民,农民在HIV+HCV及HIV+HBV+HCV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职业患者。结论 男性同性恋HIV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发生率均较高,患者感染途径、文化程度及职业的不同,合并感染情况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病因慢性肝病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率分布情况,以探究慢性肝病与糖脂代谢之间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科门诊就诊的2 543例慢性肝病患者,检测其血清血脂及血糖指标。结果 各组慢性肝病血脂异常率分别为:脂肪性84.22%、药物性81.88%、HBV感染性77.80%、免疫性75.45%、酒精性66.14%、HCV感染性64.53%。各组慢性肝病血糖异常率分别为:脂肪性32.39%、药物性24.16%、HBV感染性26.91%、免疫性24.55%、酒精性25.98%、HCV感染性16.24%。各组慢性肝病糖脂合并异常率分别为:脂肪性30.42%、药物性21.48%、HBV感染性22.51%、免疫性19.09%、酒精性23.62%、HCV感染性10.68%。结论 不同病因所引起的糖脂代谢异常有一定差异,脂肪性肝病异常率最高,而HCV感染性肝病异常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及丙肝病毒(HCV)感染模式与原发性肝癌(PHC)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PHC患者214例,抽取其早晨空腹静脉血5m L,分离获得血清,采用罗氏公司Elecsys201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的乙肝两对半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水平。结果 214例PHC患者中,HBV的感染率高达87.85%,显著高于未感染者,其中HBs Ag阳性感染率为68.22%,显著高于HBs Ag阴性感染率19.63%,并且又以"小三阳"模式所占比例最高,达48.13%,显著高于"大三阳"模式的12.15%及其余10种感染模式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CV的感染率为16.82%,HBV与HCV双重感染率为10.75%;其中感染HCV并HBs Ag阳性感染者所占比例为0.93%,显著低于感染HCV并HBs Ag阴性感染者比例9.82%及仅感染HCV者的比例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 Ag阳性感染者感染HCV的几率为1.37%,显著低于HBs Ag阴性感染者感染HCV的几率47.62%及未感染HBV者感染HCV的几率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极有可能是致使PHC发生的主要因素,而HBs Ag阳性感染在其中居主导地位,且又以"小三阳"感染模式的PHC患者占多数。同时HCV感染也不容忽视,特别是HBV与HCV的双重感染更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后,肝功能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为单纯性HIV感染和HIV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选取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HIV感染者460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乙肝DNA载量(HBV-DNA)和丙肝病毒RNA载量(HCV-RNA),以HBV-DNA含量大于500IU/mL为乙肝病毒感染,以HCV-RNA含量大于500IU/mL为丙肝病毒感染,将460例HIV感染者分为HIV单纯感染、HIV合并HBV、HIV合并HCV 3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组HIV感染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亚群分布;同时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量,采用双平台检测的方法得出CD4+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对数据进行性别、年龄、病毒载量、肝功能、淋巴细胞及亚群等多因素分析。结果 (1)460例HIV感染者,单纯HIV感染为208例(45.2%),HIV合并HBV感染为173例(37.6%),HIV合并HCV感染为79例(1...  相似文献   

7.
135例HIV/AIDS患者合并HBV或/和HCV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HIV、HBV、HCV传插途径类似,所以HIV感染者合并HBV和/或HCV感染并不少见.由于HBV,HCV引发的肝脏疾病是HIV感染者病死的原因之一.本文旨在调查135例HIV/AIDS患者HBV、HCV合并感染情况及分析慢性HCV感染对HIV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的流行现状及其特点。方法对确诊的184例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标本进行HBV、HC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HIV感染者感染途径分别为:静脉注射毒品44.0%,性传播20.1%,母婴传播4.3%,输血或血制品3.8%,其他(原因不详)27.7%。184例HIV感染者中,抗-HCV阳性者36人(19.6%),HBsAg阳性者29人(15.8%),梅毒感染者21人(11.4%)。HIV、HBV和HCV三重感染者9人,约占4.9%。结论柳州市HIV感染以静脉注射毒品为主,性传播有所上升,HIV感染正由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HIV合并HBV、HCV、TP感染较为常见。建议在性病门诊中常规开展HIV的筛查,对HIV感染者常规进行HBV、HCV的相关检查并积极采取相关的预防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中HCV及HSV-2合并感染的情况及CD4+T细胞免疫特征。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291例HIV感染者的抗HCV及HSV-2抗体,对HIV感染者进行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其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分析。结果 HIV合并HCV感染43例,合并HSV-2感染99例,合并HCV和HSV-2感染31例。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合并感染HCV组最高(78.4%),合并感染HSV-2组和无合并感染次之,合并感染HCV和HSV-2组最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以合并感染HCV和HSV-2组最低,合并感染HCV组、合并感染HSV-2组居中,无合并感染组最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者合并HCV、HSV-2感染率较高,HIV合并HCV和HSV-2感染时,CD4+T细胞绝对数和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加重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BV/HCV)重叠感染患者的流行及临床特征,为提高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05年4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慢性HB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HBV/HCV重叠感染患者流行特征,按照HBeAg状态以及HBV DNA、HCV RNA水平分组分析HBV/HCV重叠感染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HBV/HCV重叠感染率为1.9%(128/6604),主要见于伴静脉吸毒史的男性中年患者.HBeAg阳性与阴性重叠感染患者之间的生化指标和终末期肝病发生率均无差异.HBeAg阳性患者HBV DNA阳性率高于阴性患者(P <0.001),而HCV RNA水平阳性率低于阴性患者(P =0.007).HBV DNA阳性患者终末期肝病发生率较阴性组升高(58.1%比37.9%,P=0.027),而HCV RNA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发生率相似(43.6%比49.2%,P=0.540).结论 广州地区HBV/HCV重叠感染率较低,HBV DNA水平可能与患者的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认为丙型肝炎病毒(HC)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及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此外,新近认为HCV至少与两种肝外综合征有关,包括原发性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血症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症状或无症状的HCV感染者的血浆或血清中,用RNA多聚酶链反应法(RNA—PCR)检测HCV—RNA基因组是HCV感染的最敏感标志物.在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病毒RNA阴转与临床反应有很好的相关.而病毒RNA再阳预示复发.精确检测病毒血症患者的HCV—RNA水平能增进我们对HCV感染、传播和发病机理的了解,亦有助于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和治疗.因此,建立了一种定量竟争(QC)RNA—PCR检测法来检测临床样本中的HCV—RNA实际水平.该方法在RNA提取,cDNA合成和PCR扩增过程中的一个合成的HCV—RNA分子作为内对照物.由于HCV分溶物的HCV—RNA 5’端核苷酸高度保守,故选该区做为靶序列.PCR对该编码区要比HCV基因组的其他区更加灵敏,而且与5’端编码区相对稳定,易于处理和贮存,可能与该区有丰富的二级结构有关.应用定量竞争PCR检测法.检测了121例病毒血症患者的HCV—RNA水平,包括无症状的供血员,慢性肝炎病人及将行肝移植的晚期肝病病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并了解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HBV基因型和HBV-DNA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肝免疫标志物,并对三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25份标本检出基因B型138例(32.47%),基因C型272例(64.00%),B\C混合型15例(3.50%),未发现其他基因型;发现C型基因HBV-DNA含量与HBeAg阳性率均高于B型基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临床诊断分析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ASC)以B型基因为主,而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以C型感染为主.结论 浙江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以B、C为主,未检出其他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中基因C型较基因B型更易转为慢性化,基因C型HBV感染者所致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吉林省延边地区朝鲜族与汉族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探针反向杂交技术对延边地区收治的62例朝鲜族和57例汉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CV病毒载量检测和HCV基因型分析,比较HCV基因型在朝鲜族与汉族之间的分布差异,并分析HC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2型糖尿病和肝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朝鲜族HCV基因型显示,1b型占45.16%(28/62)、2a型占38.71%(24/62)、未分型占16.13%((10/62);汉族HCV基因型显示,1b型占45.61%(26/57),2a型占40.35%(23/57),未分型占14.14%(8/57),朝、汉族之间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各基因型之间HCV病毒载量差异和合并2型糖尿病分布差异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CV1b型在中、重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轻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吉林省延边地区HCV基因型中以1b型最多,2a型次之,还有少数其他基因型;②HCV基因型在朝、汉民族之间分布无差异;③HCV基因型与HCV—RNA载量无关;④HCV基因型在合并糖尿病者与未合并糖尿病者之间分布无差异;⑤1b型HCV感染者病情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elta virus,HDV)感染标志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中的分布状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清样本,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HBV感染五项指标、HDVAg和Anti-HDV,结合临床诊断和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收集HBV感染者样本462例,其中无症状携带者210例,慢性肝炎175例,急性乙肝35例,肝纤维化42例,检出HDV感染率为4.8%,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肝纤维化组的HDV感染率最高,为9.5%,其次为慢性肝炎的6.9%,45~60岁人群的HDV感染率为7.8%,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结论 慢性乙肝和肝纤维化病例的HDV感染显著增高,提示HDV感染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建议对肝病患者开展血清HDV感染标志物检查,鉴别是否存在HDV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及病毒变异与慢性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对401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112例HCC患者(HCC组)。129例无症状携带者(ASC组),70例肝硬化患者(LC组)和90例慢性肝炎患者(CH组)进行HBV基因分型以及BCP和PC变异检测。结果40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181例发生B基因型感染,220例发生C型感染。HCC组中C型分布高于其他3个疾病组;C基因型感染者BCP变异多于B基因型;B基因型感染者PC变异多于C基因型:同时BCP变异发生率随着病程进展而递增:在ASC组、CH组、LC组和HCC组里的BCP变异阳性率分别为22.4%、35.0%、50.0%、74.1%。C1与C2亚型相比,C1有较高BCP变异阳性率,而C2有较高PC变异发生率。结论BCP变异与肝病进程存在依从关系,因此BCP变异的检测对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HBV基因型与HBV感染慢性化、重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HBV感染后慢性化、重症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中国2922例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比较各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差异及各基因型HBV感染者肝功能和病毒学差异.结果 2922例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C、B/C、D分别占15.9%、83.5%、0.41%、0.21%.与慢性肝炎比较急性肝炎B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0.003),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C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值均为0.000),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炎比较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B、C基因型患者HBeAg 阳性率、HBV DNA病毒载量、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更高(P值分别为0.000、0.024、0.003),肝细胞性肝癌C基因型患者HBV DNA病毒载量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25),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胆碱酯酶更低(P值为0.0004、0.02).结论 中国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主,少量的B/C、D基因型;C基因型较B基因型HBV感染者更易发生慢性化和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但未观察到基因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差异.急性和轻症HBV感染者B、C基因型未显示对病情的明显影响,但重症和终末期HBV感染者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 DNA病毒载量更高,肝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进展的影响及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2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1例肝硬化患者和88名正常对照者的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多态性和血清HBV DNA载量进行检测.结果 CHB轻、中度组患者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重度组、代偿性LC组、失代偿性LC组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失代偿性LC组突变率最高,为36.5%.慢性HBV感染者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不随HBV DNA载量而变化(P>0.05).结论 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突变与HBV DNA载量无明显关系,而与慢性HBV感染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V核心启动子nt 1 762~1 764突变与肝病严重性的关系以及对e系统状态和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套式突变特异PCR(msPCR)技术检测97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nt 1 762~1 764突变株的感染状况.结果经测序和扩增产物电泳证实,采用我们设计的引物建立的msPCR方法检测HBV感染者血清nt 1 762~1 764突变株和野生株的特异性强,方法可靠.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nt 1 762~1 764突变株感染比例分别为2/5、7/43、10/31、1/3和7/15,肝硬化患者nt 1 762~1 764突变株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轻度患者(P<0.025).在92例慢性HBV感染者中,野生株(25/92)、突变株(42/92)和混合感染者(25/92)血清HBeAg阳性率分别为80.0%、56.0%和64.3%;HBV DNA含量分别为(4.4±8.5)×10 8、(1.1±1.6)×10 9和(1.4±1.8)×10 9拷贝/ml;ALT异常率分别为44.0%、52.0%和42.6%;ALT水平分别为(58.6±79.0)、(57.1±75.2)和(62.6±90.3)IU/L,以上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PCR技术检测nt 1 762~1 764突变灵敏特异.nt 1 762~1 764突变与肝病严重性有密切关系,这种相关性与突变株的e系统状态、高病毒复制无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HIV/HCV共感染、单纯HCV感染、单纯HIV感染者和健康人自然杀伤细胞(NK)数量及其表面受体的变化,了解HIV/HCV共感染者NK细胞表面活化性与抑制性受体表达特点.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4例HIV/HCV共感染者,28例单纯HCV感染者,21例单纯HIV感染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与其表面活化与抑制性受体进行检测并与2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IV/HCV共感染组NK细胞绝对值较其他3组显著减少;共感染组、单纯HIV感染组、单纯HCV感染组NK细胞上NKP30和NKP46的表达频率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但NKP30的频率在前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感染组和单纯HIV感染组的NKP46表达频率都显著低于HCV单纯感染组,而前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感染组和单纯HCV感染组的NKG2A表达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单纯HIV感染组,而前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单纯HIV感染组NKG2A表达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NK细胞NKG2D、CD158a和CD158b的表达频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HCV共感染者NK细胞绝对值明显降低,其表面活化性受体表达减少,某些抑制受体表达增加,甚至高于单纯HIV感染者,HIV/HCV共感染者NK细胞受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感染途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的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在中国部分城市输血与非输血途径感染者之间的分布。方法 对来自中国南北地区9个城市的慢性HCV肝炎患者的血清,用5′非编码区酶切分型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分析HCV基因型在不同地区和感染途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在219例慢性HCV肝炎血清中,有214例(97.7%)检测出HCV基因型,其中197例为单基因型HCV感染,主要的HCV流行株为1b(76.64%)和2a(18.22%),并有5.14%的患者感染基因3b型,且首次在中国检测出4a型。HCV在中国南北地区城市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输血感染者和非输血感染者之间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输血感染者中,93.88%为单基因型HCV感染,1b占76.87%,高于非输血途径感染患者中单基因型HCV感染百分率(86.57%)和1b的感染百分率(58.21%),非输血感染者中的混合HCV基因型比例(13.43%)高于输血感染者(6.12%)。结论 中国南北部分地区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经输血感染和非输血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之间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