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DRMC)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记忆生物力学基础。方法20根湿桡骨尸体标本分别制作桡骨远端骨折模型,以DRMC及普通钢板(commonplate,CP)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测试及电测方法进行测试。结果DRMC环抱支产生的最大轴向环抱力为:12.82MPa,DRMC组与CP组相比,虽然屈服载荷相近,但是应变值明显小于CP组;CP组的屈服扭矩高于DRMC组(P<0.05),前者为(1.8±1.3)N·m后者为(1.4±1.1)N·m,两者之比为11.3,比较接近。结论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是:轴向环抱持骨有利于稳定,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显著降低应力遮挡率,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 distal radius Nitinol memory connector,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三维建模及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记忆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DRMC持骨支产生轴向持骨力为14.66MPa,持骨支最大主应力值为40~70MPa,最小主应力值为3~7MPa,而加压支应力值相对较大,为20~40MPa。结论:DR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力有利于早期骨折稳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将被固定的废用段转化为生长段,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 distal radius memory compression connector,DR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7.0,建立DR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DRMC三维模型,客观反映DR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桡骨远端三维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DR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力学行为以及DR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三维建模及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DR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记忆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DRMC持骨支产生轴向持骨力为14.66MPa,持骨支最大主应力值为40~70MPa,最小主应力值为3~7MPa,而加压支应力值相对较大,为20~40MPa。结论:DR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力有利于早期骨折稳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将被固定的废用段转化为生长段,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memorycompressionconnector,DR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建立DR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DRMC三维模型,客观反映DR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桡骨远端三维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DR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力学行为以及DR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桡骨远端解剖型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anatomic inferior extremity of radius Ni-tinol memory connector, AIER-NT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虚功原理及莫尔方法,计算AIER-NT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AIER-NTMC环抱支受力环抱支端点处理位称δ之间的关系。当接骨器产生8%的弹性变形时,由几何条件δ=4.17mm,P=24N,产生的压强为2.00-2.67MPa,结论LAIER-NT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有利早期骨期骨折端的固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可明显降低骨折线吸收后的应力遮挡等。  相似文献   

7.
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最佳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胫骨交髓内钉远端不同锁钉方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析锁钉固定最佳效果的力学因素。方法:实验于2001—04/06在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成人新鲜尸体胫骨标本6具(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提供),每具标本先后模拟骨折愈合、稳定骨折及不稳定骨折3种状态。4枚锁钉按胫骨自上向下位置分别编为1,2,3,4号。①骨折愈合组:安装交锁髓内钉模拟骨折愈合。②稳定骨折组:中段横行锯断模拟稳定性骨折,分为远端两枚锁钉;远端3号锁钉固定;远端4号锁钉固定。③不稳定骨折组:胫骨中段制成1.5mm骨缺损模拟不稳定性骨折,分为远端两枚锁钉:远端3号锁钉固定;远端4号锁钉固定。采用MTS试验机,轴向加载0-1000N,加载速度为50N/s,按制备顺序先后分别测量不同状态远端两枚锁钉处应力应变情况。结果:6具胫骨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应力应变:分别在4号钉2枚,3号钉2枚,4号钉1枚,3号钉1枚不同状态固定下,不稳定骨折组应力应变显著大于稳定骨折组[(6.47&;#177;0.49)&;#215;10^-4比(4.57&;#177;0.46)&;#215;10^-4mm/N,(8.10&;#177;0.64)&;#215;10^-4比(4.97&;#177;0.05)&;#215;10^-4mm/N,(9.18&;#177;0.65)&;#215;10^-4比(5.82&;#177;0.76)&;#215;10^-4mm/N,(11.10&;#177;1.04)&;#215;10^-4比(6.67&;#177;0.40)&;#215;10^-4mm/N,P〈0.05];稳定骨折组应力应变大于骨折愈合组。②不同状态锁钉固定应力应变比较:4号钉2枚〈3号钉2枚〈4号钉1枚〈3号钉1枚。结论:在远端两枚锁钉中,靠近侧的锁钉应力应变更大。远端改用一枚锁钉固定后,远端锁钉承受的应力应变进一步显著增加,且以离骨折线较近的一枚锁钉固定应力应变更大,易发生断裂及退钉,故应以两枚锁钉固定远端并远离骨折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构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股骨标本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11/2004—03在河北骨科研究所完成。将10根股骨随机分成倒等腰三角形组和正等腰三角形组,每组5根。倒、正等腰三角形构型的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股骨标本,用生物力学机(长春市实验机研究所产CSS-44020生物力学仪,河北骨科研究所提供)测试、比较两种空间构型抗压、抗扭性能及最大垂直载荷,所得实验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倒等腰三角形组的抗压、最大垂直载荷性能明显优于正等腰三角形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抗扭转性能无显著性差别(P〉0.05);600和750N垂直载负下,倒等腰三角形组股骨头下沉位移(0.933&;#177;0.135)和(1.310&;#177;0.217)mm,正等腰三角形组股骨头下沉位移(1556&;#177;0.235)和(1.975&;#177;0.250)mm;扭转2&;#176;和4&;#176;所需力矩,倒等腰三角形组(3.148&;#177;0.765)和(6.658&;#177;2.021)N&;#183;m,正等腰三角形组(2.847&;#177;1.130)和(5.392&;#177;1.601)N&;#183;m;最大垂直载荷倒等腰三角形组(2069.97&;#177;200.864)N,正等腰三角形组(1614.57&;#177;80.567)N]。结论:对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应用倒等腰三角形构型的空心加压螺钉比正等腰三角形构型的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股骨标本,可获得更好的抗压和体现其最大垂直载荷性能的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动力性交锁髓内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延迟愈合、交锁钉断钉是静力型带锁髓内钉的常见并发症,而抗旋转、防短缩功能差仍是动力髓内钉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目的:对静力性交锁髓内钉的结构进行改良,探讨其动力交锁的性能与力学原理。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成都军区总医院临床实验室完成。研究对象为志愿捐献的股骨干标本。干预:将标本制成为横断骨折和粉碎骨折交锁钉固定模型,将外带锁髓内钉远端的圆形锁孔改为长形锁孔,近端改为翼状,对骨折模型进行固定并做轴向压缩载荷实验和扭力实验。并根据尾翼的形状和宽度进行对比性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横断骨折和粉碎骨折模型折端的压力、锁钉承受的剪力和尾翼的最大扭矩。结果:动力性固定组骨折断端加压力为(3593.4&;#177;142.0)~(5712.3&;#177;149.3)N,静力性固定组为(2671.9&;#177;23.9)~(2995.2&;#177;28.1)N(P&;lt;0.01);动力性固定消除了髓钉与锁钉问的剪力,有效防止了断钉.并消除了骨折端的应力遮挡;齿状尾翼的防旋转能力可达11.3N&;#183;m。结论:改良髓内钉起到了动力固定的加压效果和静力固定的轴向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器材种类繁多,但均存在较多的生物力学缺陷。目的:研制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械并了解其生物力学特性。设计:随机对照的开放性实验。地点和对象:在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12具新鲜人尸体股骨干标本为测试材料。干预:根据股骨颈骨折的病理和生物力学特点,设计由主钉,辅钉,自锁钢板组成的钉板系统(self-locking screw plate svstem,SLSP)。分4组进行生物力学比较测试:①SLSP。②3枚空心加压钉(there compressivescrews,TCS)。③Hansson钉(Hansson pin,HP)。④动力髋螺钉(Dvnamirhip screw,DHS)。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组内固定后股骨头的下沉位移(刚度)、水平位移(刚度)以及抗扭转强度和极限载荷。结果:上述4组固定在600N纵向载荷时的下沉位移分别为:(4.25&;#177;O.20),(5.58&;#177;0.41),(5.87&;#177;0.35),(6.40&;#177;O.43)mm。水平位移分别为:(1.78&;#177;0.25),(2.41&;#177;O.04),(2.42&;#177;O.25),(2.79&;#177;0.31)mm。SLSP与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O.01)。取等量扭矩1N&;#183;m时的扭角比较,SLSP组的扭角分别较TCS组、HP组和DHS组小15%。35%和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6.7,P<O.01)。SLSP的极限载荷和位移分别为(3830&;#177;66)N和(7.49&;#177;1.2)mm,其极限载荷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采用SLSP系统进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头在下沉位移(刚度)、水平位移(刚度)以及抗扭转强度和极限载荷均高于其他3种固定形式。股骨颈自锁钉板系统通过自锁机制将钢板和螺钉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股骨颈内构成稳定的力学结构,能有效地对抗股骨颈骨折后的有害应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桡骨远端解剖型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anatomicinferiorextremityofradiusNi-tinolmemoryconnector,AIER-NT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虚功原理及莫尔方法,计算AIER-NTMC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断面及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并构建应力场。结果桡骨远端AIER-NTMC环抱支受力和环抱支端点处位移δ之间的关系:当接骨器产生8%的弹性变形时,由几何条件δ=4.17mm,P=24N,产生的压强为2.00~2.67MPa。结论AIER-NTMC在骨折线周围的应力分布合理,轴向持骨有利早期骨折端的固定,加压支纵向加压可明显降低骨折线吸收后的应力遮挡率。  相似文献   

12.
针刺提高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与其抗氧化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针刺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分析针刺影响大鼠学习记忆与其影响脑内自由基反应的关系。.方法:筛选体质量和灵活性等较一致健康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4组,每组lO只。其中针刺组用30#美容针于实验开始之日起针刺固定于自制大鼠固定架上的大鼠肾俞、百会穴。百会向前平刺3~5mm,肾俞向内斜刺5mm,接G6805电针仪刺激lOmin,连续波,频率为3m,以大鼠肢体抖动为刺激强度标准,1次/d,连续7d;尼莫组灌服尼莫地平混悬液lOmL/kg,1次/d,连续7d;模型组和空白组自实验第1天起,与针刺组同样方式固定,lOmin/次,1次/d,连续7d。采用水迷宫测试正常大鼠和亚硝酸钠所致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测定被试大鼠脑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在第5天训练末,针刺组在(9.3&;#177;2.6)s即可登陆,而空白组在(45.5&;#177;7.6)s才能成功登陆,说明针刺能提高正常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模型组登陆时间持续居高,而针刺组登陆时间逐渐缩短。较之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82,P&;lt;0.05), 此外,在第12天的末次测试中,模型组错误次数为(5.71&;#177;1.37)次,针刺组分别为(0.73&;#177;0.25)次,均较模型组减少,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576,P&;lt;0.01),提示针刺能拮抗亚硝酸钠对大鼠空间识别记忆巩固的破坏;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LPO含量(15.4&;#177;0.4)μmol/g低于模型组的(17.2&;#177;O.6)pmol/g,而SOD活性(101.9&;#177;2.2)pmol/(s&;#183;g)则较模型组的(70.4&;#177;1.8)pmol/(s&;#183;g)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t=2.386,P&;lt;0.05和t=10.963,P&;lt;0.01)。SOD/LPO比值与其记忆成绩呈负相关性(P&;lt;0.01)。结论:针刺促进大鼠学习记忆过程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脑内自由基反应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天鹅加压接骨器影响骨折愈合记忆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SMC)对骨折愈合影响,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力学意义和记忆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型截骨,左侧以SMC内固定,右侧以加压接骨板固定,术后1,2,4,8,12周行X线摄片、三点折弯测试观察。结果 SMC组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且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外骨痴及骨质疏松。骨折后4,8,12周,SMC组截骨处骨皮质厚度和股骨力学强度均高于对照组。SMC组4,8,12周内固定骨折愈合过程中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分别为(48&;#177;13),(79&;#177;15),(86&;#177;18),与钢板组比较具有差异显著性的意义(P&;lt;0.05,t=7.56,P&;lt;0.0l,t=4.33)。结论 SMC内固定可起到有效内固定和持续加压作用,使骨愈合时间缩短,提高了固定段骨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4.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记忆障碍的特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记忆障碍特征及LA对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用临床记忆量表对60例LA患者,3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记忆功能测查,同时对LA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测查。结果:LA组记忆商(MQ)(72&;#177;1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7&;#177;18)(t=6.32,P&;lt;0.01),各项记忆量表分也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1),其中图像自由回忆[(11&;#177;5)比(24&;#177;5)](t=11.63),人像特点联系回忆[(14&;#177;5)比(24&;#177;5)](t=8.94)下降最明显;单纯LA组(77&;#177;1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Q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686,P&;lt;0.01),各项记忆量表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LA合并脑梗死组(CI)与单纯LA组比较,各项记忆量表分及MQ显著降低(P&;lt;0.01或0.05),以指向记忆下降最明显[(11&;#177;7)比(16&;#177;6)](t=2.90,P&;lt;0.01);LA组各项记忆量表分及MQ随病损程度加重而降低,指向记忆(t=2.36,P&;lt;0.05)、无意义图形再认(t=2.57,P&;lt;0.05)差异显著,余各项差异不显著(P&;gt;0.05);LA组中MQ≤69者17例,其中MMSE符合痴呆者5例,MQ为70~79者30例,MMSE符合痴呆者1例,MQ为70~79者痴呆发生率低于MQ≤69者(x^2=4.49,P&;lt;0.05)。结论:LA患者有明显的记忆障碍,LA的记忆损害既有主动回忆困难也有再认障碍,合并脑梗死加重记忆障碍,增加痴呆发生率,且记忆损害越重,痴呆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无错性学习在脑损伤患者记忆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在丰富的环境下进行无错性学习对脑损伤患者记忆恢复的作用,探讨此方法对记忆的哪个过程更有影响;比较电脑辅助的记忆训练与常规的治疗师主导的面对面训练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脑损伤患者30例为2004-03/12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珠江医院、南方医院、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工伤康复中心等6家医院收治,均为脑损伤后3~6个月,年龄18~55岁,经评估后有记忆障碍患者,且病情平稳,注意力能维持在5min以上。30例患者随机分为计算机辅助训练组,治疗师主导的面对面训练组和对照组各10例。计算机辅助训练组和面对面训练组患者均在丰富的训练环境中接受20节记忆训练课程,1节/d,每节训练时长45min,5节/周,1个月内完成训练,所有课程是应用无错性学习方法设计的。对照组仅给予记忆训练指导性建议。训练前、后应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测评、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香港文字记忆测试(分为随机和成组条件下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等几个方面)等量表评患者的记忆功能,计算训练前后差值,比较训练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训练。行为记忆测试总分计算机辅助训练组和面对面训练组优于对照组[(5.10&;#177;2.92),(3.70&;#177;2.58),(1.16&;#177;0.37)分,F=11.03,P=0.000]。训练前后行为认知状态测评记忆分差值计算机辅助训练组和面对面训练组比对照组好[(2.00&;#177;2.26),(2.90&;#177;2.23),(0.90&;#177;0.73)分],但经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2.714,P=0.084)。在香港文字记忆测试中随机词语保存、成组词语编码和保存等分测试项目上,计算机辅助训练组训练后分数的提高[(3.75&;#177;3.03),(2.83&;#177;2.11),(3.90&;#177;3.79)分]明显优于面对面训练组和对照组[(1.35&;#177;1.37),(0.80&;#177;1.12),(1.30&;#177;2.68)分;(0.05&;#177;0.28),(0.37&;#177;3.31),(0.10&;#177;1.07)分];在随机词语编码和提取测试,训练后分数的提高计算机辅助训练组[(2.33&;#177;2.20),(0.28&;#177;0.14)分]和面对面训练组[(1.10&;#177;0.99),(0.21&;#177;0.25)分]均优于对照组[(0.33&;#177;0.72),(0.07&;#177;0.11)分,P&;lt;0.05]。结论:在丰富的环境下进行无错性学习训练,更有助于改善脑损伤后患者的记忆功能。而且,无错性学习结合电脑辅助的记忆恢复训练比面对面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即时记忆和信息的保存功能。  相似文献   

16.
应激对大鼠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应激刺激对发育期大鼠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发育期Wistar大鼠2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应激1组(30V)、应激2组(45V)、对照组。电刺激大鼠10次/d,连续1周;采用血清放免法检测生长激素含量变化;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应激对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应激2组水迷宫空间学习记忆逃逸时间较应激1组[训练第1~5天应激1,2组分别为(23.61&;#177;16.06),(14.19&;#177;5.01)s],较对照组[训练第1~5天为(26.86&;#177;9.89)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5-3.02.P&;lt;0.05);应激2组的生长激素[(2.24&;#177;0.49)μg/L]含量偏低,应激1组的生长激素含量[(3.26&;#177;0.82)μg/L]有明显增高趋势(t=2.83,P&;lt;0.05):结论:应激刺激可提高幼年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发育;达到45V应激刺激可以影响幼年大鼠的体格发育,而30V应激刺激则不会妨碍甚至可以促进幼年大鼠的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1/04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中心实验室进行。取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脑卒中组、抑郁组各12只。正常组大鼠不干预,脑卒中组大鼠首先制造局灶脑缺血,抑郁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基础上复制大鼠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模型。以蔗糖水消耗量进行行为学评价,以OPEN-FIELD测定直立活动和水平活动得分,以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价各组大鼠其学习和记忆水平。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蔗糖水消耗量:脑卒中组大鼠[(23.51&;#177;3.42)g]低于正常组[(26.13&;#177;3.80)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抑郁组[(19.85&;#177;3.06)g1]低于正常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0,10,P&;lt;0.01)。②水平和直立活动得分:抑郁组较脑卒中组得分显著降低[(12.25&;#177;3.60.7.08&;#177;1.73)比(26.00&;#177;6.78.15.83&;#177;4.37),P&;lt;0.01]。③Morris水迷宫学习成绩: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各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均显著下降,但抑郁组下降趋势较正常组和脑卒中组缓慢。第3,4天抑郁组平均逃避潜伏期[(13.78&;#177;4.45).[10.49&;#177;4.99)s]较正常组[(8.09&;#177;5.40),(6.18&;#177;2.90)s]和脑卒中组显著延长[(7.53&;#177;4.42),(737&;#177;241)s.P&;lt;0.01.P&;lt;0.05]。④Morris水迷宫记忆成绩:脑卒中组和抑郁组的初始角度[(50.39&;#177;12.51)&;#176;,(58.37&;#177;18.28)&;#176;]均较正常组大[(34.59&;#177;13.25)&;#176;,P&;lt;0.05;P&;lt;0.01],穿越平台次数[(3.42&;#177;1.62).(1.83&;#177;1.03)次]较正常组显著减少[(6.25&;#177;1.81)次.P&;lt;0.01];抑郁组较脑卒中组穿越平台次数也明显减少(P&;lt;0.05);抑郁组在跨越目标象限时间和距离占整个游泳的时间和距离的百分率[(18.26&;#177;3.03)%,(19.42&;#177;6.16)%]也较正常组显著减少[(25.64&;#177;8.40)%,(26.65&;#177;5.54)%.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存在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显著受损.其降低水平较去皮质血管造成的缺血动物组严重,可能于海马在皮质缺血和应激过程受到的累积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8.
马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06-107
目的:定量测定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同时观察海马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1/11在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取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组(n=28,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假手术组(n=28,仅麻醉,不做手术),和血管性痴呆组(n=44)。采用血管阻断的方法,复制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采用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定量测定其学习记忆成绩。每组剩余大鼠在缺血后24,48,72,96,120h及7d处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区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00只大鼠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96只。①水迷宫学习成绩: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游完全程的时间、进入盲端的次数及时间[(3.78&;#177;1.65)min,(5.21&;#177;1.56)次,(1.90&;#177;1.38)min]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0.68&;#177;0.12)min,(1.13&;#177;0.21)次,(0.21&;#177;0.08)min;(0.76&;#177;0.13)min,(0.98&;#177;0.32)次,(0.31&;#177;0.09)min]。②水迷宫记忆成绩: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游完全程的时间、进入盲端的次数及时间[(2.98&;#177;1.05)min,(5.62&;#177;2.11)次,(1.78&;#177;0.84)min]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0.24&;#177;0.16)min,(0.48&;#177;0.73)次,(0.04&;#177;0.02)min;(0.35&;#177;0.20)min,(0.52&;#177;0.80)次,(0.10&;#177;0.02)min]。③血管性痴呆组脑缺血后24h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表达,为(82&;#177;12)个/视野,第3天时达高峰[(198&;#177;20)个/视野],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17&;#177;3),(20&;#177;3)个/视野]。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发生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脑区有大量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表达。作为一种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可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颅磁刺激后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与海马c-F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海马区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经颅磁刺激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经颅磁刺激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模型。经颅磁刺激组在制模后第2天给予每天2次、每次30个脉冲的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4周。每组中的8只大鼠分别于4周后检测Y-迷宫中的学习记忆成绩和梗死侧海马c-Fos的表达。结果:经颅磁刺激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学习尝试次数:18.36&;#177;4.87:记忆再现次数:6.05&;#177;1.34),与模型组比较(学习尝试次数:26.40&;#177;5.45;记忆再现次数:3.72&;#177;1.18),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65.3.28;P均&;lt;0.01);经颅磁刺激组大鼠海马各区c-Fos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增加(CAl:28.55&;#177;3.62,CA2:25.27&;#177;3.09,CA3:27.65&;#177;3.53.齿状回:34.92&;#177;6.56),与模型组比较(CAl:9.42&;#177;1.28.CA2:7.58&;#177;1.18,CA3:8.63&;#177;1.24,齿状回:11.36&;#177;2.04),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7.22,19.32,17.57,11.87;P均&;lt;0.01)。结论:应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c-fos基因突变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提示c-fos等即早基因的激活可能是学习记忆形成的必要条件。经颅磁刺激能增加脑海马各区c-Fos阳性细胞的表达,有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记忆和执行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hvperkinetic disorder,ADHD)儿童的注意缺陷和学习困难国内研究较多,但对其记忆和执行功能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评估ADHD的记忆和执行功能。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病例组患儿共45例,为2001-08/2002-02到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儿童,男39例,女6例,年龄7~14岁。对照组儿童共45例,为镇江市某小学1~6年级学生,男39例,女6例,年龄7~14岁。方法:采用儿童韦氏智力量表中的数字广度测验和韦氏记忆量表中的逻辑记忆和视觉记忆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分别对45例正常儿童和45例ADHD患儿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ADHD患儿和正常儿童记忆之间以及ADHD各亚型之间的执行功能的比较。采用龚耀先标化的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定记忆和执行功能。结果:ADHD组中的数字广度、逻辑记忆、视觉记忆和威斯康星卡片中的总测验次数、正确反应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以及分类数(15.12&;#177;2.00,9.98&;#177;4.16,17.06&;#177;3.83,105.52&;#177;24.75,21.17&;#177;3.43,45.87&;#177;21.02,22.99&;#177;8.47,1.09&;#177;0.31)与正常对照组(22.23&;#177;1.08,20.17&;#177;2.72,21.88&;#177;6.15,63.36&;#177;12.37,41.13&;#177;10.25,23.97&;#177;7.12,10.68&;#177;5.80,3.91&;#177;1.6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6-20.98,P&;lt;0.01);ADHD组中的3个亚型(多动-冲动型、注意缺陷型及混合型)各项目评分比较,除多动-冲动型的逻辑记忆与其他两型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lt;0.01)外,其他项目评分比较无差异显著性意义。结论:A:DHD存在短时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