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运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根据内膜厚度和斑块的有无分两组,67例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和)斑块(Ⅰ组),46例颈动脉内膜正常(Ⅱ组);正常血压对照组20例(Ⅲ组)。所有病例行颈动脉内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定过时域(24h、夜间、白昼)动态脉压、血压负荷,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高血压Ⅰ、Ⅱ组的动态脉压、血压负荷较对照组Ⅲ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动态脉压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运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根据内膜厚度和斑块的有无分两组,67例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和)斑块(Ⅰ组),46例颈动脉内膜正常(Ⅱ组);正常血压对照组20例(Ⅲ组)。所有病例行颈动脉内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定过时域(24h、夜间、白昼)动态脉压、血压负荷,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高血压Ⅰ、Ⅱ组的动态脉压、血压负荷较对照组Ⅲ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动态脉压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同时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内膜异常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年龄、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BG、UA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血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颈总动脉内膜和UA、TG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IMT的变化与血UA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UA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UA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检查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智玲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39-14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超声检查177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查80例非高血压患者做对照。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厚度分别为(1.54±0.86)mm、(0.72±0.65)mm,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4.97%、2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为疾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敏  黄泳贤 《当代医学》2010,16(32):90-91
目的观察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方法门诊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36例,全面收集相关病史。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厚度。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IMT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0.88mmvs0.64mm,P〈0.05);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22.5%vs16.7%,P〈0.05);血压正常对照组、高血压不合并危险因素组、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组间的颈动脉IMT呈递增趋势(0.64vs0.76vs1.10,P〈0.05)。高血压病程、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与颈动脉IMT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和老年健康查体者75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IMT。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组随血压增高,IMT逐渐增厚,56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监测高血压病的进展、预后,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方法检测分析38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颈动脉内径(CADIA)、斑块发生率并与150例健康人对照。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CAIMT及CADIA逐渐增加;随着高血压分级增加,CAIMT及CADIA逐渐增加(P〈0.05);高血压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CAIMT增加、CADIA增加及斑块形成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82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高血压测量结果分为正常组25例、增厚组43例和斑块组14例;根据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水平,以9.57作为临界值,分为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2例(7.02~9.57)和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0例(9.57~14.29)。比较不同IMT组血压变异指数差异;不同动态血压变异性组IMT差异。结果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DBP、24 h SBP、dDBP、dSBP、nDBP及nSBP等动态血压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SBPV、24 hDBPV、dSBPV、dDBPV、nSBPV及nDBPV等动脉血压变异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左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右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右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均高于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IMT可对动态血压变异性指数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分析14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105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高血压各级患者颈动脉IMT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加,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结论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的颈动脉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对6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内股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舒张末期速度(ED)、Pourcelot指数RI=(Vs-Ved)/Vs,并与25例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研究证明高血压病组CCA的内径随血压逐步升高而逐步增宽(P<0.05)。ICA的内径随血压升高呈增宽趋势,VA较正常组变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指数随血压升高逐步升高,并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别(P<005)。P指数与SBp、DBp、高血压持续年限、LP(a)呈正相关(P>0.05),其中以SBp的相关性最好(P<0.05)。正常组与高血压三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依次为4%、15.22%、52.28%、90.90%。四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顿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有可能从血管内膜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脑血管意外和冠脉硬化提供有价值的独立预报因素。  相似文献   

12.
周吉红 《当代医学》2011,17(7):102-10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频谱参数检测365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并与各级高血压、病变时间、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肪酸、低密度脂肪酸、空腹血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另选312例同期住院的各科无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行相关指标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并对294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采用个体治疗,临床护理关怀,随机随访,观察颈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各组临床资料比较365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正常32例,颈动脉内膜增厚193例,颈动脉中膜增厚140例。结论原发性高血压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膜粥样硬化程度增加,并与治病因素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统计学意义明确。  相似文献   

13.
颜安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241-24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门诊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正常高血压组。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正常高血压组(P〈0.05);但斑块检出率两组未发现明显差异;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呈正相关(r=0.77,P〈0.05)。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加,且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0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检测患者基线血脂、血糖。结果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以及基线血脂、血糖水平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逐渐增厚且相互比较有显著性意义;随着高血压程度的不断加重,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不断增加;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速度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可通过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对判断高血压患者有无动脉硬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压变异性关系。方法:选择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从2019年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所有受试者均开展颈动脉彩超检查,将受试者按照是否存在斑块分作颈动脉病变组(IMT值≥1.3 mm)36例及颈动脉正常组64例。比较两组颈动脉形态学指标及血压变异性指标水平。并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老年高血压患者IMT、阻力指数(RI)与血压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此外,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结果:颈动脉病变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RI分别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颈动脉病变组各项血压变异性指标水平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IMT、RI与各项血压变异性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颈动脉病变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最大剪切率(SR)分别为(263.21±24.20)、(230.48±20.34)s-1,均低于颈动脉正常组的(321.38±40.25)、(311.78±28.47)s-1,且颈动脉病变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320例来院体检人群,测量其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并将其分为高血压组、高脂血症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及对照组,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22.22%,高脂血症组发生率为24.68%,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组发生率为36.5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均P<0.05);且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及单纯高脂血症组(均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组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且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与动脉硬化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因子的关系,了解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原因,为临床判断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高血压病1、2、3级患者150例,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三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硬化指数、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情况,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相比较,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动脉硬化指数均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的病程、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纤维蛋白原(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动脉硬化指数的升高,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中TC、LDL-C、UA、FIB越高,颈动脉内膜越厚且斑块检出率越高。这些因子可作为了解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作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48例,观察和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IMT均明显增厚,硬化斑块形成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对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