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视觉电生理和视网膜计检查评估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可靠性。方法对75例(75眼)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分别行视觉电生理和视网膜计检查,即分别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及潜视力(potential visual acuity,PVA)检查,并将结果与患者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F-ERG b波振幅平均为(405.75±38.40)μV,F-VEPP2波潜伏期平均为(112.59±26.67)ms,PVA平均为0.27±0.19,术后1个月BCVA为0.42±0.22。术前F-ERG与术后BCVA一致者51眼,可靠性为68.0%,经统计学处理,2者存在显著正线性相关(r=0.3391,t=3.0799,P<0.05)。术前F-VEP与术后BCVA一致者55眼,可靠性为73.3%,经统计学处理,2者存在显著正线性相关(r=0.4754,t=4.6168,P<0.05)。术前PVA与术后BCVA基本一致者16眼,一致率为21.3%,经统计学处理,2者不相关(r=0.0447,P>0.05)。结论 F-ERG和F-VEP检查可综合评估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功能,而视网膜计检查对此类患者术后视力进行评估的准确性欠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或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 electroretinogram,PERG)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预测的可靠性。方法:对412例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GT-2000NV型眼电生理自动测试仪,根据FVEP和FERG(或PERG)结果对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FERGb波和FVEP振幅的综合值与术后BCVA呈显著正线性相关性(r=0.492,0.487;P<0.05)。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可综合评估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3.
WHO白内障混浊分级与F—ERG最大反应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良  陆豪  杨蕾  张国芬  秦洁 《眼科研究》2001,19(6):547-549
目的 观察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对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最大混合反应(MCR)的影响。方法 对56眼白内障按WHO(1995年)晶状体混浊标准分级;测定其术前和术后3月的MCR;将手术前后F-ERGa,b波振幅差值与晶状体混浊度作对比以评价不同白内障对F-ERG振幅的影响。结果 白内障术后F-ERGa,b波振幅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增大;核性混浊者手术前后振幅差值较皮质性混浊明显增大(P<0.01)。结论 混浊晶状体具有光吸收效应并减弱F-ERG反应,核性白内障对MCR振幅的影响较皮质性大,白内障后期可明显影响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晶状体混浊对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的影响。以及白内障术前F-ERG评估视网膜功能的价值。方法:对一组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暗适应ERG、闪烁ERG检查。分析FERG的检查结果及其与术后视力、眼底情况的关系。结果:眼底正常组术前暗适应ERGb波振幅、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眼底异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术前暗适应ERGb波振幅与术后视力有关。结论:白内障手术前行FERG检查有助于视功能的评估及预测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患者术后F-VEP、F-ERG检查预测中心视力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F-VEP和F-ERG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中心视力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1062眼白内障患者术前使用国产泰克公司TGS-150型眼电生理仪分别行F-VEP和F-ERG检查,比较分析单纯F-VEP异常,F-ERG异常,F-VEP和F-ERG均异常或正常的白内障术后中心视力情况,结果:二项指标结果均正常者976眼,其中术后中心视力≥0.8者920眼(94.42%),≤0.3者78眼(7.99%),F-VEP异常者45眼,术后中心视力≤0.3者6眼(13.3%),F-ERG异常者33眼,术后中心视力≤0.3者16眼(48.5%),二项指标均异常者8眼,术后中心视力≤0.3者5眼(62.5%)。结论:F-VEP和F-ERG对白内障术后的视功能预测有客观性和有效性,在本研究中F-ERG对预测白内障术后中心视力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的方法。方法:采用术前光定位、辨色力和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评估24例各种原因所致玻璃体出血或混浊,眼底不能窥入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情况。分别将术前光定位、辨色力和闪烁光VEP,常规闪光ERG结果与患者术后3wk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玻璃体出血或混浊术后视力与术前光定位、辨色力无相关性,与闪烁光VEP的振幅具有显著相关性,r=0.591,P=0.008。与术前明视白光ERG的a,b波振幅具有较显著相关性,r=0.549,0.495,P=0.015,0.031。结论:术前光定位和辨色力不能判定玻璃体切除术后的视功能情况,术前闪烁光VEP和明视白光ERG可以对术后视力进行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7.
不同检测方法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各种检测方法在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白内障197例(214眼)术前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闪光视诱发电位(BVEP)、视网膜计、光定位、色觉及注视性质等综合检测,术后3月复查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术前F—ERG的b波、F—VEP的P1波、潜视力、色觉均与术后视力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F-ERG、F—VEP、潜视力预测术后视力的可靠性分别为62.6%、79.0%、60.6%。但排除白内障完全成熟及高龄者(超过80岁),潜视力预测的可靠性则达82.6%。结论 对于非完全成熟及非高龄者,视网膜计是术前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比较理想的方法,而对于完全浑浊及高龄者,视网膜计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欠佳,应结合F-ERG、F-VEP、色觉及注视性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讲价。  相似文献   

8.
在11例17眼DR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前、后测定F-ERG和F-VEP,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F-ERG的aA、bA光凝前、后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ERG的aT、bT和F-VEP各测定值光凝前、后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揭示红激光损伤了视网膜光感受器而不造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损伤,提出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DR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几中常用实验动物的F—ERG和F—VEP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兔、家猫及大鼠3种动物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检查方法。方法 常规程序记录,标准刺激参数。结果 以上方法均能引出典型且重复性好的波形。结论 记录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以在科研工作中采用。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的视觉电生理改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的视觉电生理改变。方法:对68例单眼外伤性视网膜震荡治疗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VEP)及视网膜电图(ERG)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外伤性视网膜震荡VEP异常率达91.18%,ERG异常率达85.29%,VEP和ERG联合检测异常率可达100%。电生理异常改变为,VEP P100波及ERG b波潜伏期延长(P<0.05),幅值降低(P<0.01);治疗后P100、b波均有明显改善,潜伏期(P<0.05),幅值(P<0.01)。结论:提示VEP P100波、ERG b波可作为外伤性网膜震荡早期诊断有价值的观察指标,对病情判断、疗效观察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电生理检查改变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闪光视网膜电图(flicker electroretinogram,F-ERG)及闪光视诱发电位(flicker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测定对眼后段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预测价值。方法 对42例(42只眼)眼后段外伤伴玻璃体混浊或积血的患者在玻璃体切除术前两周内行F-VEP及F-ERG检查,并分析其与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 F-ERG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25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3只眼(92.0%),中度异常或重度异常和记录不到波形17只眼,术后视力提高7只眼(41.2%)。F-VEP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27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4只眼(88.9%),中度异常或重度异常和记录不到波形15只眼,术后视力提高5只眼(33.3%)。F-VEP及F-ERG均正常或轻度异常的18只眼,术后视力均提高,且术后视力均恢复至0.1以上。F-VEP及F-ERG均重度异常或记录不到波形的2只眼,术后视力1只眼下降,1只眼不变。结论 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前联合检测F-VEP及F-ERG对术后视力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成像放大率的变化规律,了解视网膜放大率变化与视力提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近视屈光度为-15.13D~29.00D的23例患者(30只眼)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手术前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屈光参数(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人工晶状体位置)。根据模型眼理论,应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计算手术前后视网膜成像放大率的变化,分析放大率变化与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力提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3个月,28只眼(93%)术后BCVA超过术前,2只眼(7%)术后BCVA等于术前。屈光度与放大率变化成正相关,近视越深放大率变化越大(r=0.996,P〈0.01);屈光度与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均为负相关(r=-0.62,-0.57;P〈0.01);近视越深,最佳矫正视力越差;放大率变化与视力提高量成正相关(r=0.42,P=0.02);放大率变化较大,术后视力提高量较多。结论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成像放大率变大是影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的因素之一,视力提高量与放大率变化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潜在视功能检测仪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3种潜在视功能检测仪(PAM)对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预测能力.方法 为PAM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一致性研究.分析了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50只眼,所有眼按晶状体核硬度分为两组,A组核硬度为Ⅰ~Ⅲ级(90只眼),B组核硬度为Ⅳ或Ⅴ级(60只眼),术前分别采用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天津迈达生态公司和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合作研制的PAM(仪器A)、美国MARCO公司生产的PAM-1000型PAM(仪器B)及HAAG-STREIT900型干涉条纹视力仪Lotmar Visometer(仪器C)进行视力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结果 仪器A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之间具有良好正直线相关(r=0.774,0.516;P<0.01).在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不符合的眼中,假阴性52只眼,假阳性3只眼,预测结果趋向于低估.随着白内障程度的加深,3种仪器预测符合率下降.仪器B及仪器C的检查符合率为64.0%和62.7%.结论 仪器A对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预测能力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4.
急性甲醇中毒后期的视觉电生理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导了11例(22只眼)急性甲醇中毒后期的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其中发现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b波振幅、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图像视网膜电图(PERG),图像视诱发电位(PVEP)的主波振幅和峰时呈显著异常,P<0.001。结果表明急性甲醇中毒后期不仅损伤视网膜外层,而且还波及视网膜内层的神经节细胞和视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与Heine干涉条纹视力计在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中的应用对比,探讨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准确性、实用性、可行性。方法将71例(92眼)白内障患者平均分成2组,术后的视功能情况分别用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与Heine干涉条纹视力计2种方法进行预测,结果与患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结果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的准确率为81.0%(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相差2行以内者认为准确),平均预测视力(4.695)与平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4.771)比相差不到1行。Heine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的准确率为43·9%,平均预测视力(4.481)与平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4.771)比相差约3行。结论比起Heine干涉条纹视力计,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检查更能合理的反映视觉功能,对白内障术后视力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李会芳  白洁  谢芳  张璐  林宏彬  刘平 《眼科》2011,20(2):98-100
目的评价激光干涉条纹视力(IVA)检测在预测高度近视者白内障术后潜在视力的可靠性及应用价值。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49例(71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6.00 mm)。方法所有患者术前进行IVA检测,按LOCSII标准依晶状体核硬度将患者分为,甲组(60眼):晶状体核I~III级,乙组(10眼):晶状体核IV级,丙组(1眼):晶状体核V级;根据术前IVA值分为,A组(51眼):IVA≥0.4,B组(20眼):IVA<0.4。检测结果与患者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相关分析及检验,评价IVA检测在预测高度近视者白内障术后潜在视力的应用价值。主要指标IVA值、晶状体混浊程度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IVA预测高度近视者白内障术后视力相符率达71.8%;晶状体核硬度IV级及以下者(n=70)术前IVA值与术后BCVA呈显著相关性(r=0.677,P=0.000);IVA≥0.4者与术后BCVA的差异显著低于IVA<0.4者与术后BCVA的差异(χ2=9.906,P=0.002)。结论 IVA能比较准确地反映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潜在视功能,特别是对于晶状体核硬度IV级及以下、术前IVA≥0.4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上巩膜镜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验配巩膜镜的圆锥角膜患者18例(26眼)。根据圆锥角膜AmeslerKrumeich分级,I级9眼,II级3眼,III级4眼,IV级10眼。所有患者均经规范验配程序试戴硬性透气 性接触镜(RGPCL),因RGPCL不耐受、RGPCL适配不佳等原因选择验配巩膜镜。所有患者均进行 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和Pentacam检查等。应用巩膜镜试戴片试戴,分别通过裂隙灯 显微镜观察、荧光素染色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适配评估。评估镜片与中央角膜和 周边间隙,以及周边着陆区匹配情况,并评估戴镜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主观舒适度。采用 Friedma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圆锥角膜患者初戴巩膜镜时,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示巩膜 镜定位良好。通过前节OCT观察初始角膜中央间隙为(212±58)μm;配戴巩膜镜4 h后,角膜中央间隙为 (164±58)μm,鼻侧为(101±38)μm,下方为(224±135)μm,颞侧为(103±72)μm,上方为(89±45)μm, 镜片边缘结膜血管未见异常。裸眼视力(UCVA)、框架眼镜BCVA、RGPCL配戴后BCVA及巩膜镜 配戴后BCVA(LogMAR)分别为1.35(1.00, 2.00)、0.52(0.22, 0.79)、0.15(0, 0.30)、0.10(0, 0.22), 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7.11, P<0.001)。巩膜镜配戴后BCVA较UCVA、框架眼镜BCVA明显 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9.90, P<0.001; χ2 =31.08, P=0.001);巩膜镜配戴后BCVA与RGPCL配 戴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配戴巩膜镜4 h后,22眼(22/26)主诉戴镜后舒适或非常舒 适;24眼(24/26)主诉戴镜视物良好或非常良好。结论:圆锥角膜配戴巩膜镜定位良好,舒适度也良 好,通过配戴巩膜镜可有效提升矫正视力。巩膜镜是圆锥角膜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