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面罩双相气道正压 (BiPAP)通气近年来已应用于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 ,但其对重症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还有争议[1~ 4 ] 。经人工气道行同步间歇指令 压力支持通气 (SIMV PSV) ,由于有可靠的密闭通气环路结构 ,通气效果显著 ,是临床上治疗重症COPD急性呼吸衰竭常用的通气模式。本文就经面罩BiPAP通气与经人工气道SIMV PSV机械通气在重症COPD急性呼吸衰竭中的疗效作一比较研究 ,以评价经面罩BiPAP通气对重症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压力支持通气(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水平(SIMVPS)两种机械通气方式的脱机效果。方法:对照观察两种通气方式患者在脱机时间、PS、潮气量(VT)、呼吸频率(f)、气道闭合压(P0.1)以及脱机步骤方面的差异。结果:PSV脱机成功25例,SIMVPS脱机成功13例。两种脱机方式的脱机时间、PS水平、VT、f和P0.1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PSV脱机:短期带机(<7日)的PS应≤0.69kPa(1kPa=10.20cmH2O);长期带机(>7日)的PS应达0.49~0.59kPa,并应动态观察P0.1通气、氧合变化可成功实现脱机。SIMVPS脱机:短期带机(<7日)的PS应置于0.59~0.69kPa,SIMV的f可逐渐减至6次/min;长期带机(>7日)SIMV的f减至4次/min,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同时调整PS达0.49kPa,结合常规参数变化及P0.1的变化可完成脱机过程。结论:SIMVPS脱机优于PSV脱机,尤其对不能耐受PSV脱机患者采用SIMVPS方式可成功实现脱机。SIMVPS是一种较佳的脱机方式。  相似文献   

3.
吸气压力支持通气在机械通气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吸气压力支持(IPS)通气时压力支持(PS)水平与潮气量(VT)、呼吸频率(f)、闭合压(P0.1)和血气分析(BGA)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适宜的PS水平成功地预测脱机的方法。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34例机械通气患者按最终是否经IPS脱机成功分为2组:脱机成功组25例,APACHEⅡ记分平均(25.4±5.4)分;脱机失败组9例,APACHEⅡ记分平均(30.2±5.2)分。每8小时或改变PS水平后记录VT、f、P0.1、经皮氧饱和度(SpO2),每日查BGA。结果:IPS脱机成功率74%(25/34)。脱机时PS<0.69kPa(1kPa=10.20cmH2O),P0.1<0.39kPa。机械通气<14日者,用IPS0.5~2日后结合常规参数指标很容易脱机;超过14日带机者,用IPS3~7日可脱机,脱机指标除常规参数外还应结合P0.1的动态观察,PS常需降至0.39~0.59kPa,结合f、P0.1及VT调整PS水平。结论:IPS作为患者触发呼吸机的一种辅助通气方式,结合P0.1监测能提供最佳PS水平,并能较早地成功预测脱机。  相似文献   

4.
3种机械通气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机械通气治疗是加强医疗病房(ICU)危重病患者最重要的抢救措施之一。辅助控制呼吸(A/C)、同步间歇辅助呼吸(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是常用机械通气方式。本研究探讨A/C、SIMV和PSV通气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从呼吸功角度评价呼吸机脱机方式优劣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方法:通过Bicore CP-100呼吸监测测定22例患者在压力支持通气(PSV)、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通气、T管及拔管后2小时等条件下的呼吸功的变化。结果:CPAP0.49kPa(1kPa=10.20cmH2O)T管、PSV0.49kPa时,患者呼吸功依次逐渐降低。CPAP0.49kPa时呼吸功(9.98J/min)比PSV0.  相似文献   

6.
采用联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方式抢救1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前:pH为7.22±0.08,PaCO_2为8.02±0.52kPa(60.30±3.91mmHg),PaO_2为6.06±0.25kPa(45.56±1.88mmHg);联合通气后:pH为7.39±0.04(P<0.05),PaCO_2为5.54±0.31kPa(P<0.01),PaO_2为940±0.26kPa,(P<0.01)。心电图S-T段及T波异常明显好转。治愈9例,好转2例。结果表明:SIMV和PSV联合运用能改善患者有效通气而不增加呼吸功,减少因机械通气而发生的氧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对循环系统无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对8例危重症患者行A/C、SIMV和PSV呼吸支持,探讨三种方式对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呼吸支持最初阶段采用A/C方式,并逐渐改为SIMV和PSV方式,每种方式持续30min,SIMV频率为A/C的75%,PSV设置在能够达到呼出气潮气量相同于A/C的水平,三种方式吸入氧浓度不变,利用Swan-Ganz导管获得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参数。结果与A/C相比,SIMV和PSV有一个低的PIP增加的PaO2,与A/C相比,SIMV可进一步增加CI和DO2、PvO2。结论与A/C相比,SIMV和PSV对胸内压和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SIMV可进一步增加组织的氧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用于治疗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创伤性ARDS患者PCV组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治疗后6和12小时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Paw)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大小,并比较PCV治疗对血气、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结果:PCV组治疗后6和12小时PIP均显著低于VCV组(P均〈0.01),6小时MPaw和PEEP与VCV比较无  相似文献   

9.
动态监测气道闭合压在预测脱机成功率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气道闭合压(P0.1)在预测成功脱机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各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在应用压力支持通气(PSV)脱机时,每8小时测定1次P0.1,同时记录患者的潮气量(VT)通气量(VE)呼吸频率(RR),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压力支持(PS)水平,将患者分为同成功组(24例)和脱机失败组(16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PSV期间,脱机成功  相似文献   

10.
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拔管事件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  应可净 《中国急救医学》2000,20(11):654-655
目的 探讨非计划拔管事件再插管或未再插管的原因与意义。方法 对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拔管事件再插管组与未再插管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呼吸机通气模式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非计划拔管事件发生时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CMV(控制指令通气)的再插管率(80.8%)比用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T管给氧拔管的再插管率(31.8%)显著增高(P〈0.01),再插管组气道分泌物评分高,氧合指数低(PaO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间歇负压通气时通气压力对实验犬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Swan-Ganz漂浮导管,比较不同负压水平时实验犬的潮气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间歇负压通气能够增加实验犬潮气量,但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结论:间歇负压通气是一种安全、无创和有效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2.
BIPAP用于全身麻醉气管拔管后短期呼吸支持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和分析BIPAP用于全身麻醉气管拔管后短期呼吸支持的可行性。方法:60例成年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n=20),全麻气管导管拔除后分别予以BIPAP(B组)、CPAP+PSV(C组)、SIMV+CPAP(S组)面罩无创机械通气,记录并比较3组予以面罩无创通气后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血气参数、呼吸参数、并发症发生率及耐受性。结果:(1)3组无创通气后15min血压、心率较基础值明显增加(P<0.01),S组比B组、C组增加更为明显(P<0.01),B组、C组在30min以后血流动力学逐渐恢复至基础值,而S组在60分钟时才恢复至无创通气前水平;(2)分钟通气量相同时,B组、C组气道最高压力及平均压低于S组(P<0.05)、且随无创通气逐渐降低,而S组变化不明显,B组自主呼吸恢复比S组明显(P<0.05);(3)3组无创通气后PaO2均显著增加(P<0.01),PaCO2均在正常生理范围,但S组有升高(P<0.05);(4)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减压气体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5)B组、C组比S组耐受性更好(P<0.01)。结论:BIPAP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影响小、允许任何时相的自主呼吸、耐受性良好、并发症少、适用范围广,应用于全身麻醉后短期呼吸支持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全麻肌松恢复期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全麻患者在肌松恢复期用间歇正压通气 (IPP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双水平压力正压通气 (Bi PAP)对自主呼吸恢复的影响。方法 :3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 3组。术中初始通气方式均为 IPPV,给最后一次肌松剂后将后两组的通气模式分别调整为 SIMV和 Bi PAP。不同时间点记录气道峰压 (Ppeak)、每分通气量 (MV)、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 CO2 )和血气 ,观察给最后一次肌松剂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L R S)。结果 :1给予最后一次肌松剂后和 T1 出现时 Bi PAP组的 Ppeak均明显低于 IPPV和 SIMV组(P均 <0 .0 1) ,TR=0 .75时 IPPV组的 Ppeak均明显低于 SIMV和 Bi PAP组 (P均 <0 .0 1) ;2 T1 恢复时Bi PAP组的 MV高于 IPPV组 (P<0 .0 5 ) ,T4 恢复、TR=0 .2 5、TR=0 .75时 SIMV和 Bi PAP组的 MV均明显高于 IPPV组 (P均 <0 .0 1) ;3TR=0 .2 5、TR=0 .75时 SIMV和 Bi PAP组的 PEt CO2 均低于 IPPV组 (P均 <0 .0 5 ) ;4拔管前 SIMV和 Bi PAP组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均低于 IPPV组 (P均 <0 .0 5 ) ;5 SIMV组和Bi PAP组的 L R S均短于 IPPV组 (P均 <0 .0 5 )。结论 :SIMV和 Bi PAP具有不对抗患者自主呼吸、L R S短、Ppeak变化小、MV高、PEt CO2 低等优点 ,更适于全麻恢复期使用。 Bi PAP还具有 Ppeak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光(PSV),呼气末正压(PEEP)在抢救重度急性左心衰的可行性。方法:3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常规抢救的基础上联合应用SIMV PSV PEEP模式通气,对通气1 h、2 h及24 h后的病情与通气前相对比,统计分析心率、氧合指数、血气变化、胸片改变、双肺湿啰音、神志等指标。结果:经呼吸机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全部病例抢救成功。血气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若病情仍进行性恶化,则需及时行呼吸机治疗,尤其是行呼气末正压治疗。  相似文献   

15.
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机械辅助呼吸模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的差异。方法观察34例患者在PsV与SIMV时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患者主观舒适度的变化。结果在两种通气模式下,患者血压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气pH值、PaO2、呼吸频率、心率、主观舒适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aCO2有显著性差异(P〈0.05)。PSV模式优于SIMV模式。结论PSV模式较SIMV模式更适合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不全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叶媛媛  张伟  王昌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476-1477,1479
目的 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联合压力支持(P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SIMV+ PS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感染治疗、原发病治疗、营养治疗等常规疗法;对照组(42例)在此基础上行SIMV ,观察组(50例)行SIMV+ PS。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吸气峰压(PIP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pH值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脱机时间分别为(13±9)d、(15±10)d、(60±5)h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1±11)d、(22±8)d、(73±8)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机成功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P<0.05)。结论 SIMV+ PS通气模式可加速脱机,减少COPD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有利于患者疾病愈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比较经典型喉罩(CLMA)和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在骨科全麻手术中的应用,为临床安全有效选择喉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00例,年龄18—60岁,体重指数(BMI)18-30kg/m2,随机分为CLMA组和PLMA组,每组50例。PLMA组沿食管引流孔插入14号胃管,观察两组喉罩一次置入成功率,尝试时间,头位,漏气率,胃胀气情况,记录患者入室,置入喉罩前,置入喉罩后以及离室四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在术后2h,12~24h两个时间点随访患者是否咽喉痛,下颌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喉罩置入时间,一次成功率,插罩方法,术中漏气需调整例数,以及通气失败需更换气管插管的例数,两组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生命体征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胃胀气以及插入喉罩时需调整头位为嗅花位的患者例数两组相比较,PLMA组明显低于CLM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经典型喉罩相比较,食管引流型喉罩的机械通气效果和密封性更好,置入喉罩时简单伸展位即可顺利操作,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Pressure- and flow-triggering are available in the Puritan Bennett 7200ae and Siemens SV 300. Using a mechanical lung model, we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sure- and flow-triggered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of both ventilators. In the Puritan Bennett 7200ae, the pressure-triggered CPAP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flow delivery after the triggering, resulting in a greater lung pressure-time product (total PTP) than the flow-triggered CPAP. Pressure support of 5 cmH2O results in total PTP less than that with flow-triggered CPAP. In the Siemens SV 300, total PTP with pressure- or flow-triggered CPAP is comparable. Total PTP is less with pressure- or flow-triggered CPAP of the Siemens SV 300 than that of the Puritan Bennett 7200ae, respectively. The application of small pressure-or flow-triggered pressure support in the Puritan Bennett 7200 ae eliminates the difference. The impact of these differences on patient inspiratory muscle work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Suppor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Medical Research Serv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