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按不同的年龄段将16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分为三组,在致危因素、合并症、发病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0岁以上老年人比较年轻的病人有更多的致危因素和合并症,最主要的为高血压、糖尿病及肺部感染等。初发症状多无典型胸痛,而仅表现为气短胸闷、意识障碍、消化道症状或为心肌梗死并发症的相应症状。心电图上表现为无Q波心肌梗死和多部位心肌梗死也较为常见。老年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高于较年轻病人。结论 70岁以上老年人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无Q波及多部位心肌梗死较为多见,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
何华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8,(4)
我们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与同期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中老年人心梗以下壁为多见,复发性心梗尤多.总之,对老年患者我们不能局限于症状的诊断和处理,尤其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的高危患者应做进一步动态观察分析,早期行筛选检查,了解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动态改变情况,并对治疗效果做精确分析,及时查明病因,避免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3.
42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降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70岁以上患者有71.4%发病时无典型的心绞痛.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无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症状隐匿多样、多种心脏病并存等特点,易误诊,临床医生对症状不典型者应及时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心肌梗死并发症或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预后差的特点,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现根据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谈一下对老年人AMI的治疗体会。1 老年人AMI的治疗原则 必须在维持有效循环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各种并发症。在具体治疗中应注重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5岁以上AMI患者31例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65岁以上AMI患者起病时多无典型的心绞痛。结论65岁以上老年人的AMI起病常不典型,因此,对老年人AMI要提高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漏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症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8例农村老年人AMI患者.结果农村老年AMI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条件不足、误诊误治率高、治疗预后和预防差、病死率高达20.8%、梗死复发率高达28%.结论对农村老年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治病意识疑有AMI症状者要及时检查确诊,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其临床诊治率,降低误诊率,改善预后和增进老年人的健康。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资料。结果治愈好转75例(73.5%),死亡27例(26.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常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对老年AMI要提高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防止并治疗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6例老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103例非老年AP患者相对照。结果老年组男女患病率相近(男∶女=1∶1.07),非老年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2.8∶1)。老年组胆源性AP 70例,占66.0%,非老年组胆源性23例,占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患者症状不典型,以腹胀、恶心、呕吐、发热、腰背酸痛为首发症状。老年组血淀粉酶的异常率(90例,84.9%)低于非老年组(99例,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有10例(9.4%),非老年组2例(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高,感染者占66%,非老年组占29.1%(P<0.01)。老年组多器官功能障碍占6.6%,非老年组占1%(P<0.05)。老年组死亡7例,其中80岁以上者5例,非老年组死亡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AP病因以胆源性为主,且症状不典型,部分老年患者缺乏典型腹痛,而以恶心、呕吐、腹胀不适起病,应予重视。老年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情进展快,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高龄老人。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极易漏诊,现分析我院收治的老年人慢性肺心病伴发AMI患者40例,以探讨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明显增加。由于老年人AMI的症状常不典型,临床确诊率低。但并发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如不及时抢救和治疗,病死率很高。本文对我院1994年3月到2005年12月住院中的184例老年人AM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情况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卒中并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ACVD)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性。方法对358例ACVD患者中36例合并AMI者作头颅CT,或MRI、EKG及心肌酶谱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CVD并AMI患者与单纯ACVD患者相比,心电图异常率及死亡率高,更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结论ACVD与AMI有共同的病理基础,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两病并发时预后极差,AVCD患者需加强心脏功能监护,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另一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1例老年女性AMI的临床资料,对其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发病至就诊时间、镇痛剂的使用、危险因素、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女性AMI患者发病时的主要症状随年龄的增长呈不典型者多见,年龄越大就诊时间越晚,而吗啡用量较少;危险因素以高血压及糖尿病多见,并发症以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为高.结论老年女性AMI发病症状及并发症临床上有其特殊性,随年龄增长症状不典型,诊治中应考虑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近 10年来我院收治的 6 6例老年人急性胰炎和172例非老年性急性胰腺炎 ,旨在探讨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老年组 6 6例 ,男 2 6例 ,女 40例 ;年龄分布 :6 0~6 9岁 45例 ,70~ 79岁 19例 ,≥ 80岁 2例。对照组 172例 ,男75例 ,女 97例 ;年龄分布 :10~ 19岁 3例 ,2 0~ 2 9岁 2 4例 ,30~ 39岁 33例 ,40~ 49岁 5 4例 ,5 0~ 5 9岁 5 8例。1.2 诊断标准1.2 .1 轻症水肿型急性胰腺炎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典型的上腹痛 ,血清淀粉酶 >5 0 0U ,和 (或 )尿淀粉酶 >10 0 0U(so mogyi法 ) ,并排…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临床上有典型的症状表现.而老年患者急性心梗呈非典型者也日益增多,多表现为无痛型,疼痛不典型,合并脑循环障碍、泵衰竭、心律失常等.可诱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很多.因此,合理有效的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高期,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冬季气温低。容易引起老年人身体内血管收缩,从而使心脏压力加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这种动脉痉挛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引发急性心肌梗塞。同时,由于气温的冷热变化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老年人如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或使原有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研究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我院在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接诊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中年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性别比例、基本资料等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95.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女性较少、含诱发因素的例数较多、合并并发症较少、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较多,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吸烟(100例)、酗酒(107例)、运动量不足(80例)、休息不足(95例)、肥胖(82例)显著大于对照组吸烟(50例)、酗酒(40例)、运动量不足(30例)、休息不足(30例)、肥胖(25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运动不足、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但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较好,临床上应主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达到降低危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常见类型,随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典型的AMI诊断并不难,但基层医院因缺少冠状动脉造影等,不典型者极易误诊。本文对我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总结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90例AMI患者分A组(伴高血压史)、B组(无高血压史)。观察AMI前后血压变化、LVH情况,AMI后2周内UCG测定LVEF、E/A比值、泵功能,血清心肌酶峰CPK、CK—MB测定,血浆AngⅡ、β-EP和CGRP水平的测定,及梗死后心脏事件等。结果A组血压下降明显,并与基础血压、LVH、泵功能有关;A组发生AMI后AngⅡ、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CPK、CK—MB水平均高于B组;血压下降者LVEF及E/A显著低于血压无下降者,A组泵功能Ⅲ~Ⅳ级发生率高于B组,心脏事件及死亡率也高于B组。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生AMI后71.1%血压下降,这与心功能恶化、LVH、梗死面积大以及血浆AngⅡ、β-EP、CGRP水平更高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