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年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正常牙合志愿者、高角和低角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共59名成年人,分别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采用多层面重建(multi pla-nar reformation 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角组成人安Ⅱ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处于关节窝内的位置为后移位,占61.1%(22/36),与对照组和高角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高角组患者的髁状突前斜面倾角、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和关节窝高度测量值则小于低角组(P<0.05);高角组患者具有细而长的髁突头,而低角组患者则具有短而粗的髁突头,但3组间髁状突总高度测量值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间,其关节骨性结构存在差异,正畸治疗应关注患者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下颌后缩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1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采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20例,应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进行功能性矫形治疗,并对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6~8个月后,髁状突后上方出现增生迹象。髁状突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关节盘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髁状突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过程中,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产生适应性改建,髁状突、关节盘、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保持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低角型Ⅱ类错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的变化,为成人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名成年低角型安氏Ⅱ类错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于正畸治疗前、后,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有20侧髁突处于关节窝内中性位,占52.6%(20/38);而处于关节窝后位的髁突减少至31.6%(12/38),二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掊2 分别为4.41和5.32)。髁突前斜面倾角测量值在治疗后减小了2.32°±1.78°,髁突头高度则增加了(1.07±0.29)mm,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低角型安氏Ⅱ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及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一定程度改变,改变结果使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探讨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维吾尔族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窝间隙、髁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维吾尔族患者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的位置无性别差异(P>0.05);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前间隙、上间隙及深度均大于安氏Ⅰ类患者,后间隙小于安氏Ⅰ类患者;髁突的内外径及前后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安氏Ⅰ类患者的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存在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7,(1):72-74
目的应用CBCT测量分析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探讨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患者各20例,在牙尖交错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选取所要研究的颞下颌关节区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组髁突长轴径、关节窝宽度、髁状突长度大于正常组,而髁突前后径、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和髁状突高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和关节窝形态结构与正常牙合不同。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7,(8):707-711
目的探讨哈尔滨地区个别正常与骨性Ⅲ类错青年患者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的差异性。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健康的个别正常志愿者及高角骨性Ⅲ类错患者各40例,两组样本均为哈尔滨地区青年人(年龄为20~28岁)。获取两组牙尖交错位的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采用Mimics16.0和Simplant O&O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形态进行测量,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Ⅲ类错组和个别正常组测量结果比较有8个测量项目有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MI指数、髁突相对位置、髁突半径值、关节窝深、髁突指数、关节窝指数、两侧关节窝外径、两侧髁突长轴夹角。结论哈尔滨地区骨性Ⅲ类错患者与正常人群颞下颌关节位置形态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就诊的78例骨性Ⅰ类成年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磨牙关系及上前牙倾斜度分为安氏Ⅰ类组、安氏Ⅱ1类组及安氏Ⅱ2类组。对3组颞下颌关节窝与髁突的角度和线性指标进行测量评估。结果    ①各组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突测量指标总的比较,除关节结节高度(AEH)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安氏Ⅱ2类组和安氏Ⅱ1类组的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AEI-BFL和AEI-TRL)均较安氏Ⅰ类组大(均P < 0.05)。安氏Ⅱ2类组的关节窝深度(GFD)大于安氏Ⅰ类组,关节窝长度(GFW)、关节窝长深比(GFW/GFD)、髁突角(CA)及髁突间角(IA)均小于安氏Ⅱ1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均P < 0.05)。②除了安氏Ⅱ2类组左右侧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外,各组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③除了安氏Ⅱ1类组女性患者的GFW/GFD大于男性患者(P < 0.05)以外,各组不同性别患者其他颞下颌关节窝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各组相同性别患者的AEI-BFL、AEI-TRL及GFW/GF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各组女性患者的GFW、CA及IA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存在差异,但其两侧关节窝形态的对称性良好;且性别因素对骨性Ⅰ类伴同种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发育影响较小,而不同错牙合畸形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差异要较男性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Invivo5软件研究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性结构及其髁状突相对关节窝位置的变化,了解Twin-block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于Twin-block矫治前后拍摄CBCT,利用Invivo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进行各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双侧髁突前后径及髁突高度均增加,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关于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测量项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关节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能刺激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髁突的改建,使其髁突前后径及高度增加,但对其关节窝的改建及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 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Ⅱ类错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安氏 1和 2错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情况探讨这两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利用矫正薛氏位 X线片在正畸前对 1错 16人和正畸后其中 14人及 2错正畸前 17人和正畸后其中 15人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 ;并依据正畸前患者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从上述两类错患者中各选 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正畸前后 1错髁突居关节窝中位置无明显变化 :为髁突居中位 ,但有前移倾向。 2错正畸前髁突居关节窝后位 ,正畸后变为居中位。正畸前后 1错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基本没变化 ,均基本正常 ,而 2错部分患者在正畸前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异常经正畸治疗后关节盘位置和形态恢复正常。安氏 1错与 TMD关系不密切 ,而 2错与 TMD关系密切。对 2错尽早进行正畸治疗 ,可以防治 TM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临床资料完整、CBCT影像资料采集方法一致的60例高角患者[SN-MP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38°]为研究对象,年龄 17~21岁,男女比例1∶1。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的测量均值,以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均值加减1倍标准差为界限分为骨性Ⅰ、Ⅱ、Ⅲ类(每组均为男10例,女10例)。采用美国KaVo公司的KaVo3DeXam计算机锥形束体层摄影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进行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Dental5.1对获得的头颅三维影像进行颞下颌关节的分析。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Ⅱ类患者左侧关节前间隙小于右侧关节前间隙、左侧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和关节窝深度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患者左侧关节窝深度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Ⅰ类和Ⅲ类患者关节前间隙均小于骨性Ⅱ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Ⅰ类和Ⅱ类患者关节后间隙均小于骨性Ⅲ类患者、关节窝宽度和关节窝深度均小于骨性Ⅲ类患者、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均大于骨性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骨性Ⅰ类患者80.0%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居中,骨性Ⅱ类患者77.5%髁突发生后移,骨性Ⅲ类患者75.0%髁突发生前移。结论    (1)各类错牙合间左右关节位置基本对称;(2)骨性Ⅰ类患者髁突位置居中、骨性Ⅱ类患者髁突位置后移、骨性Ⅲ类患者髁突位置前移的比例较大;(3)骨性Ⅲ类患者的关节窝比骨性Ⅰ类、Ⅱ类患者更宽、更浅;(4)关节窝的形态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和关节窝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CVM分期颞下颌关节(TMJ)的生长发育差异.方法 分别对60名恒牙早期均角安氏Ⅲ类患者和60名恒牙早期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按颈椎CVM分期进行分组,使用Invivo5软件对影像重建并进行数据测量.通过SPSS22.0软件采用LSD法分析比较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与高峰期的髁突生长发育差异.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相比正常(牙合)组中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安氏Ⅲ类错(牙合)组CS3-CS4期与CS1-CS2期生长变化差值显示髁突上间隙、前间隙减小量、后间隙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前后径减小量、髁突高度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窝深度、关节后斜面角减小量、关节窝前后径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生长发育高峰期相对于高峰前期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且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靠前上.髁突垂直向发育过度,更为细长,关节凹浅而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TMJ)变化.方法 选择2002-2010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殆)患者30例,采用正畸治疗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矫治结束时拍摄标准薛氏位片,采用Cohlmia测量法对关节片进行关节间隙及关节窝形态测量,观察髁突位置及关节形态的变化.结果 (1)关节间隙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双侧关节各间隙均明显变大(P<0.05);矫治结束后关节间隙测量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髁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变化:术后1个月髁突位置与术前比较,矢状向髁突位置后移,垂直向髁突位置下移.矫治结束后与术前比较,髁突位置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关节窝形态的指标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矫治结束后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患者中治疗前9例有关节弹响,治疗后5例弹响消失,术前无关节弹响者术后均未出现弹响,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关节疼痛及开口受限.结论 (1)BSSRO术后1个月关节间隙增大,髁突位置稍偏后,矫治结束后恢复正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未引起关节窝形态的改变.(2)所有患者均未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且部分患者治疗后关节弹响消失,提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能对TM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new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 relative to the glenoid fossa and further to investigat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o orthodontic patients with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 A three-dimensional configuration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was constructed by 108 triangles for the condyle and 180 triangles for the glenoid fossa.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the condyle and glenoid fossa (CGFD) was calculated in the model along a line perpendicular to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a triangle on the condyle. The CGFD was determined in the anterior, posterior, middle, lateral, and medial areas on the condyl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the present technique is accurate, regardless of condylar rotation and/or inclination to the tomographic table. The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the diagnosis of orthodontic patients with painful clicking and TMD. It is shown that the present approach provides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pos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dibular condyle and glenoid fossa in patients with TMD.  相似文献   

15.
云南籍正常成年人颞颌关节形态特征的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0名云南籍正常成年人40侧颞颌关节(TMJ)位置及形态特征的基线测量值,为成人错畸形患者的相应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20名经过筛选符合研究条件的志愿者的40侧TMJ进行扫描,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技术对TMJ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结果:40侧TMJ中23侧髁突在关节窝内处于中性位,占53%,前移位者占15%(6/40),后移位者占27.5%(11/40)。左右两侧TMJ骨性结构的参数测量左右基本对称,无显著性差异。髁突前斜面倾角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78。结论:正常成人TMJ骨性形态的左右两侧髁突基本对称,髁突在关节窝中基本处于中性位,有较轻度后移倾向,髁突与关节窝之间具有协调和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了解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学差异及相关性。方法:对21例下颌偏斜患者拍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5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非偏斜侧的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较偏斜侧向前下移位;非偏斜侧的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较偏斜侧高;非偏斜侧的髁突前斜面斜度、关节窝后斜面的斜度较偏斜侧大。双侧髁突前斜面斜度与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呈正相关;髁突上部高度与髁突高度呈正相关;偏斜侧髁突后斜面斜度与关节窝后斜面斜度呈正相关;非偏斜侧髁突后斜面斜度与关节上间隙、关节结节高度呈负相关。结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具有形态学差异。双侧髁突形态的变化与其同侧关节窝形态的变化及其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RW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以探讨RW牙合板的治疗机制。方法 选择2016年1—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TMD患者20例,在RW牙合板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BCT),并测量患侧髁突的关节间隙。比较治疗前后关节上、前、后间隙的改变。 结果     治疗后患侧髁突的关节前间隙减小、后间隙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上间隙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W牙合板可使髁突向前移动,使髁突趋于关节窝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