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由于非血友病患者体内自发性产生针对凝血因子Ⅷ(FⅧ)的特异性自身抗体而引起的一种出血病[1,2].AH-A以突发性严重出血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常需依赖实验室检测.诊断的准确和及时对于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极为重要.我们结合文献对AH-A诊断的进展做一综述,以探讨AH-A的规范化诊断过程.  相似文献   

2.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因子的活性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但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结果常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总结如下。1 与标本有关的因素1.1 采血时受检者的状况 采血前一定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精神放松 ,平静的空腹状态。剧烈运动可使因子 活性增加 ,APTT明显缩短 ,而脂血可使因子 活化 ,同时干扰以光学法为原理的凝血仪的检测结果。1.2 使用规定的抗凝剂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推荐凝血因子测定的抗凝剂要用 10 9mmol/ L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的比例为 1∶ 9。1.3 用真空采血系统或双筒注射器采血 ,保证采血量准…  相似文献   

3.
血友病A的治疗以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为主.替代治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血友病患者输注FⅧ制剂后产生针对FⅧ的中和性抗体,其发生率国外各家报道差异较大,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疾病严重程度、患者的种族、基因型和免疫反应)和治疗相关因素(替代治疗的起始时间、种类、剂量和方式),本综述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治疗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血友病A患者进行替代治疗时会产生抗体。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对该抗体的性质、产生的病因、分子作用机制、临床检测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浆凝血因子测定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探讨不同条件下贮存的血浆对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影响,笔者观察了不同温度,不同时保存的血浆中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XII、XI、IX、VIII、X、VII、V活性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XII因子最稳定,在不同条件下保存其活性不变,凝血酶原、因子X也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血友病A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病,呈X性连锁隐性遗传.由于缺乏根治措施,故对已确诊为血友病A携带者的女性做产前诊断可避免血友病胎儿的出生,对提高人口素质,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有关血友病A的发病机制,血友病A携带者及产前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李晓  浦权 《新医学》2002,33(9):563-564
进修医生教授,请您谈谈血友病(hemophilia)遗传特征的分类好吗? 教授血友病是一组古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根据遗传特征分为三个类型:血友病甲系凝血因子Ⅷ基因缺失、突变或重排所致的X染色体性联隐性遗传疾病,占血友病的80%~82%;血友病乙(Christmas病)系凝血因子Ⅸ缺乏、突变或重排所致,亦为X染色体性联隐性遗传疾病,占血友病的11%~15%;血友病丙(Rosenthal综合征)为凝血因子Ⅺ缺乏的常染色体不全性隐性遗传,占血友病的5%~7%.  相似文献   

8.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性联隐性遗传的出血疾病。其临床上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陷症)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陷症)2型,分别由凝血因子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FIX)基因突变所致。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000;所有血友病男性患者中,血友病A约占80%-85%,血友病B约占15%-20%。而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小剂量凝血因子Ⅷ输注对血友病患者急性关节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研究方法,即对于同一个患者同一个关节在出血后24 h内分别进行低于推荐剂量的小剂量和推荐剂量(一次输注309 U和一次输入618 U)的治疗方法进行因子替代治疗,并分别观察出血前关节出血程度和疼痛程度在不同剂量因子治疗下的改善程度.结果小剂量(309 U)组平均使用因子剂量为5(3.86~10) U/kg体质量,推荐剂量(618 U)组平均使用因子剂量为10(7.72~20) U/kg体质量;小剂量组和推荐剂量组的疼痛程度部分和完全缓解分别为90%和100%;出血程度部分和完全改善分别为80%和9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组和推荐剂量组均能改善血友病A患者关节出血疼痛和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患者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探讨抑制物阳性患者基因突变情况.选取58例一期法检测FⅧ:C均小于1% HA患者,以APTT法为基础进行FⅧ抑制物筛查,筛查阳性者用Bethesda法进行FⅧ抑制物定量分析.以基因组DNA为模版,对抑制物阳性患者FⅧ12、14、16外显子进行基因扩增,PCR产物通过直接测序检测突变情况.结果表明:58例HA患者中4例(6.9%)抑制物检测为阳性,FⅧ12、14、16外显子基因均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本组病例HA患者抑制物阳性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抑制物产生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牛血清清蛋白封闭,吐温20及浓度,样品与检测抗体的加样方式及孵育温度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白细胞介素(IL)-1Ra细胞因子作为模型,检测封闭条件,吐温20及其不同浓度,样品与检测抗体分开孵育及共同孵育,酶联孵育温度对标准品浓度与OD值关系的影响。结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不封闭、洗液吐温浓度为0.05%且孵育温度为37℃的R~2=0.995 7;BSA封闭的R~2=0.981 1;洗液中吐温浓度0.005%时R~2=0.991 5,0.5%时R~2=0.9868;样品和检测抗体一同孵育1h或2h的R~2分别为0.964 5和0.874 2;孵育温度为25℃的R~2=0.996 1。结论BSA封闭步骤对低浓度的样品检测灵敏度不强;样品和检测抗体及酶稀释液中必须含有吐温20且浓度在0.05%条件下最合适;样品和检测抗体共同孵育会影响对高浓度样品的检测;37℃和25℃的孵育温度条件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灵敏度没有差异,但25℃孵育可以降低OD值背景。  相似文献   

12.
闫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151-153,157
目的探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应用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肝硬化患者3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者3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浆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各项参数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研究组血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17、17.019、-16.855、33.226,P<0.05);研究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381、-16.888、-11.697,P<0.05);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凝血因子Ⅷ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29、28.396、25.136、24.927、19.633、19.567、-21.131,P<0.05)。结论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水平在重症肝硬化患者中变化明显,可作为重要检测指标用于重症肝病的辅助诊断中,及早发现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并有效评估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Angle)、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血凝块力学强度(G值)与凝血因子及凝血象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中R、K、α-Angle角、MA、CI、G值任一项检测结果异常样本作为研究对象,-80℃冻存同一样本血浆,待样本累计到要求数量批量行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并查询此患者与血栓弹力图同一天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记录数据最后进行统一分析。结果K值与α-Angle相关系数为-0.968,呈近乎负的直线相关;MA与G值的相关系数为0.995,接近直线相关。血栓弹力图6个常用参数的P值为0.000,具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纤维蛋白原(Fig)除R值外,与其他5个参数均有相关性;Ⅷ:a、Ⅸ:a与6个参数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与APTT有显著相关性的参数为R值、K值、α-Angle和CI;TT则与MA和G值有显著相关性。对纳入研究的9个凝血因子和PT、APTT、TT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有Fig和APTT与6个常用参数之间存在回归关系。结论在整体衡量患者凝血状态上,血栓弹力图直观、全面;但不可通过血栓弹力图的结果来推测凝血因子和凝血象的可能结果,其之间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Specificity of coagulation factor signaling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ummary.  Coagulation serine proteases signal through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 (PARs). Thrombin-dependent PAR signaling on platelets is essential for the hemostatic response and vascular thrombosis, but 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by PAR signaling is now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pro- and anti-coagulant pathways. In tissue factor (TF)-dependent initiation of coagulation, factor (F) Xa is the PAR-1 or PAR-2-activating protease when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ient TF–FVIIa–FXa complex. In the anticoagulant protein C (PC) pathway, the thrombin–thrombomodulin complex activates PC bound to the endothelial cell PC receptor (EPCR), which functions as a required coreceptor for activated PC-mediated signaling through endothelial cell PAR-1. Thus, the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receptor cascades are mechanistically coupled to immediate cell signaling, which precedes systemic coagulant or anticoagulant effects. In contrast to the substrate-like recognition of PARs by thrombin, TF- or EPCR-targeted activation of PARs generates cell-type specificity, PAR selectivity and protease receptor cosignaling with the G-protein-coupled PAR response. Protease receptors are thus major determinants of the biological outcome of coagulation factor signaling on vascular cells.  相似文献   

16.
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民  周文杰  王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573-2574,2577
目的观察不同输血量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相应的输血对策。方法对185例普通失血患者(A组)和56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B组)进行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测定。结果 A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A3组(输血量大于或等于12 U)的患者输血后比输血前有明显变化(P0.01)。B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与A1组相比,输血后凝血功能有变化(P0.01)。结论普通失血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6 U,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3 U时,可结合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冷沉淀。  相似文献   

17.
胎儿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孕周为19~37周各胎龄段的正常胎儿脐血凝血因子的活性的正常范围,并与正常新生儿及成人血浆凝血因子的活性进行比较,了解各凝血因子活性的动态变化,为产前诊断血液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IL公司的ACLFuturaPlus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82例胎儿、32例足月新生儿、30例健康成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结果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在19~30周随胎龄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在出生时Ⅱ、Ⅸ、Ⅹ、Ⅺ因子活性都显著增加,但明显低于成人,Ⅷ因子在出生时显著增加已达成人水平,胎儿Ⅴ因子活性在19周时已达成人水平。结论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在胎儿、新生儿血浆中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凝血因子活性发展不平衡,胎儿Ⅴ因子活性在19周时已达成人水平,Ⅷ因子在出生时已达成人水平,Ⅱ、Ⅷ、Ⅸ、Ⅹ、Ⅺ因子活性在出生时显著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和汉族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凝血功能差异。方法维吾尔族MM患者50例(维族组),汉族MM患者64例(汉族组),体检健康者60例(对照组),采用凝固法检测3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组I)I二聚体(D-dimer,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维族组、汉族组FIB水平分别为(7.40±2.04)、(4.30±2.22)g/L,均高于对照组(2.12±0.94)g/L(P〈0.05),维族组高于汉族组(P〈O.05);维族组凝血因子Ⅷ水平为(96.61±19.23)%、汉族组为(96.42±17.03)%,均低于对照组(111.12±27.08)%(P〈0.05),维族组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APTT、PT、TT、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MM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维吾尔族MM患者血液明显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78例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抗凝血因子(AT-Ⅲ、TAT)及凝血相关因子(F1+2、PAI-1)水平情况。方法选取排除遗传、感染、性激素、解剖因素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78例作为反复自然流产组,选取同期门诊行无痛人流的妊娠40~45d早孕患者50例为非正常妊娠组,另选取同期门诊行宫内节育器放置术1~2次正常生育史非孕期正常妇女50例为正常未孕组,抽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采用ELISA检查患者外周血F1+2、TAT、PAI-1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水平,观察比较3组间及反复自然流产组不同流产次数患者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反复自然流产组AT-Ⅲ水平低于非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组,TAT水平高于非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自然流产组F1+2、PAI-1水平高于非正常妊娠组及正常未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自然流产组患者随着流产次数增加,AT-Ⅲ水平下降,TAT、F1+2、PAI-1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组患者随着流产次数增加,反复自然流产妇女血清AT-Ⅲ水平下降而TAT、F1+2和PAI-1水平升高。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水平有明显异常,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后胎盘微血管易发生血栓,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进行检测能够为针对性抗凝治疗,恢复患者生育功能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