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在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舰 《江西中医药》2006,37(12):53-5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中。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因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治疗原则唯以分解。选用淡渗之品通阳利湿,使湿去热孤则病易愈。而此处通阳法,并非杂病中采用的温热药以温通阳气方法,乃应用渗利药化气利湿,通利小便,使气机宣通,腻化浊消,阳气因而得通。正如陈光淞所言:“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  相似文献   

2.
卢红蓉 《国医论坛》2002,17(1):23-24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 ,叶氏曰 :“热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温病的救阴 ,多为人所易解 ,而通阳却不然 ,虽有解者 ,也多不透彻。1 通阳不在温 ,而在祛湿笔者认为 ,“通阳最难”是叶氏相对“热病救阴犹易”提出的。温热之病 ,热为阳邪 ,易伤津液 ,故在治疗温热病时 ,一般都知道护阴生津 ,因而“犹易”。而通阳却不然 ,因为在湿热病过程中 ,湿温或湿热之邪蒙蔽清窍 ,湿热互结 ,胶着难…  相似文献   

3.
<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其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湿邪腻浊濡滞,既可阻滞阳气,又易损伤阳气。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  相似文献   

4.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针对温病中的湿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5方面来理解:其一,因湿邪易遏阳气即成"阳遏"之证,故治求通阳;其二,因湿热病热湿相合、湿遏热蕴,此时的"阳微"多为假象,故不可妄用温热之药;其三,"而在利小便"是因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为治湿大法;其四,"在利小便"并非指仅利小便,汗、吐、下等法均可酌情应用,中心思想为"给邪以出路";其五,"不在温"是说不应轻易用温热之药,非指绝对不可用温药,若确系阳气不足则应于方中加入姜附等温阳之品以助阳除湿,"随证治之"方可应临床之万变。  相似文献   

5.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语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原为湿热疾病过程中,湿热留连,气化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又不可过于苦燥化湿,而提出的一种治法。但温病通阳,并非只此一法,故阵光淞云:“此语专属湿温”可谓深得叶氏奥旨。因就湿温而言,湿热氤氲,则“在利小便”,若湿邪不重,或温不挟湿,纯为热郁不达,此时热深厥深,阳郁于内,治之之法犹须通阳,通阳之法则不在利小便矣!现请以笔者管见,略抒一、二,以就正于诸贤哲。一、湿温初起,湿邪外侵,郁遏卫阳,热处湿中,湿中蕴热,清阳不升,气机失宣。症见头重胸闷、恶寒少汗,身热不扬等,可酌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开上宣中  相似文献   

6.
诊余漫谈     
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前年十月,诊治陈某,男,32岁。因阑尾炎住院手术后,下午低烧不退,纳差,全身乏力,由家属扶来中医门诊。见面色苍白,头汗淋漓,四肢不温,有似汗多亡阳之象。但汗出粘热,有汗气味,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询知尿黄而短,遂断为湿热证。由于热处湿中,湿遏热外,湿热交蒸,故下午低热,头汗出(剂颈而还);湿为重浊阴邪,抑郁阳气,故全身乏力,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湿热互结,气化不利,故尿黄而短;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均湿热内蕴之象。遵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用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  相似文献   

7.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8.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通阳与救阴是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湿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湿热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9.
王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199-200
湿温为湿热病邪致病的温病。湿邪易困遏阳气,温邪又易伤阴,故湿热感人有湿阻阳气与热伤津液的双重性,所以湿温救阴通阳临床意义重大。救阴不是滋补阴血,而为顾护阴津,防止过汗伤阴;通阳不在温补,而在通利小便以化湿。救阴通阳,有别杂证。  相似文献   

10.
读您刊1981年3期问题解答栏:“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题后,有一点补充看法。此语出自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为湿温痫过程中,湿热留恋,气化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又不可过于苦燥化湿而提出的一种特殊治法。故陈光淞云:“盖此语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其通阳之药,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  相似文献   

11.
李展春 《新中医》1992,24(3):48-49
清·叶天士《温热论》中云:“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是叶氏提出的治温救阴与通阳之法。温病的救阴通阳与杂病大不相同,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  相似文献   

12.
"分消走泄",是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之湿热病病机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叶氏认为,湿热之邪留滞三焦,治疗重点并非"温补阳气",而是应以"温通阳气"为总则,具体以"分消走泄"之法开上、畅中、渗下,使三焦气化畅通,小便得利,则湿热自去。此亦叶氏所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主旨。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句,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温热病,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温热病的转归。叶氏提出的救...  相似文献   

16.
"湿胜则阳微"由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首先提出,对于治疗湿邪为患颇具临床指导意义。对此,笔者认为湿邪不仅易伤阳气亦易遏阳气,遂成"阳微""阳郁"等证错综并见,治疗应以化湿利小便为宜,即"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但也须虑其阳气,适时兼用温阳之法方可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此言温病救阴和通阳之大法,“救阴犹易”是指热病易于伤阴,治以“救阴”之法为世医所知,且相对于湿热之通阳较为易治,然究竟如何予以救阴,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8.
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谈湿困阳郁发热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著<温热论>之论湿一节中提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治则的提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兼夹湿邪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阳利尿,非但温通对"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后世多理解为:治疗湿温,不可以温补,而在于温通阳气以利小便。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叶氏原意,也不符合临床实际。应理解为,治疗湿温,不在于温化,而在于利小便以通达阳气。小便之...  相似文献   

20.
叶桂在《温热论》中提出了“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笔者有感于此,验之临床,有所体会。兹不揣浅陋,举例二则,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