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真菌感染或真菌病按照其侵犯部位可大致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病是指皮肤、趾甲和毛发发生的真菌感染。浅部真菌病主要的致病真菌包括皮肤癣菌、马拉色菌和念珠菌。  相似文献   

2.
蒙在杨 《当代医学》2011,17(24):42-42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包括头癣、须癣、体股癣、叠瓦癣、手足癣、甲真菌病、花斑癣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等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直接镜检是实验室诊断皮肤真菌病常用的快速、可靠的方法[1]。通过将鳞屑溶解于氢氧化钾溶液后直接镜检证明损害部位刮取的鳞屑内有病原真菌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因素使直接镜检法检测结果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现对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荷洛松乳膏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患者50例,使用荷洛松乳膏外用,每天2次,体股癣治疗2周,手足癣治疗4周。按3级评分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观察,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体股癣33例,痊愈27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90.9%;手足癣17例,痊愈10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76.5%。结论 荷洛松乳膏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具有安全性能好、疗效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真菌性皮肤病,又称皮肤癣菌病,系由浅部真菌侵入人体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简称癣。本文重点介绍老年人手足癣及甲真菌病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南部地区人群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种构成及其流行情况,为本地区浅部真菌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对2018年8月至11月就诊于四川南部地区三家医院门诊部,且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分子生物学鉴定菌种,临床资料收集。结果共收集251例皮屑标本,经实验室真菌培养和鉴定,共检测出215份真菌阳性标本。病种以股癣(42. 8%)为主,体癣(21. 9%)和足癣(17. 2%)次之;致病菌种以皮肤癣菌(58. 1%)为主,主要包括红色毛癣菌114株(53. 0%)为主,犬小孢子菌7株(3. 3%),趾间毛癣菌4株(1. 9%);其次为念珠菌属(16. 3%),主要包括近平滑念珠菌11株(5. 1%),白念珠菌11株(5. 1%),热带念珠菌10株(4. 7%),季也蒙念珠菌2株(0. 9%)和平滑念珠菌1株(0. 5%)。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在浅部真菌病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差异;红色毛癣菌感染与病程(r=0. 194,P=0. 004)呈正相关。结论四川南部地区浅部真菌病以股癣为主,体癣和足癣次之,主要致病菌仍为红色毛癣菌,念珠菌属次之。  相似文献   

6.
徐杰伟  李小平  何艳嫦  马均宝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920-1920,1925
目的:通过对726例皮肤浅部真菌培养结果分析,探讨皮肤致病真菌菌种构成及防治方法。方法:刮取病人皮屑、甲屑、头发、溃疡分泌物,同时进行10%复方KOH直接镜检及改良沙保氏培养基作浅部真菌培养。结果:真菌镜检发现阳性383例(52.75%),浅部真菌培养阳性427例(58.68%),主要致病菌株有:红色毛癣菌343例(80.32%),白念珠菌24例(5.62%)、犬小孢子菌14(3.28%)、须癣毛癣菌13例(3.04%)、热带念珠菌及马尔尼菲青霉各9例(2.11%)、高里念珠菌5例(1.17%)、申克氏孢子丝菌4例(0.94%)、克柔念珠菌3例(0.70%)、紫色毛癣菌、新型隐球菌及甄氏外瓶霉各1例。结论:皮肤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近年来酵母菌和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170例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0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皮肤癣菌仍占首位,红色毛癣菌仍为主要菌种,白色念珠菌、犬小孢子菌及少见的真菌感染也是致病真菌菌种。结论:诊断皮肤浅部真菌病中,在真菌镜检基础上,应联合真菌培养和菌种鉴定,以此正确选择抗真菌药物,提高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消疹灵治皮肤浅部真菌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盐酸布替荼芬乳膏是丙烯类广谱杀真菌药.我科自2004年5月至8月采用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布替荼芬乳膏(商品名嘉瑞)治疗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等皮肤真菌感染86例,获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三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智  李翔 《广州医药》2002,33(5):21-22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特比奈芬、氟康唑三种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手足癣、体股癣)的疗效。方法:选择108例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手足癣、体股癣)患者,分3组,用三种抗真菌药物治疗,作疗效对比。结果:三种药物对皮肤浅部真菌均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和药后效应,总有效率:特比奈芬优于伊曲康唑,伊曲康唑优于氟康唑,P>0.05,差别无显著意义。对体股癣的治疗,特比奈芬和伊曲康唑治愈率都达到了100%。结论:三种药物对于顽固性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治愈率高,副作用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针对念珠菌血症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了诸多进展,新的检查及治疗方案也被提出,针对念珠菌血症,血培养尽管为金标准,但是由于敏感性较低,不作为首选检查方式,1-3-β-D葡聚糖、甘露糖Ig G检测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而且要在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合理综合患者症状、体征做出诊断。在抗真菌药物方面,新一代抗真菌药物棘白菌素类以其高效的抗菌活性以及较少的不良反应被推荐为抗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氟康唑等三唑类药物则作为后续持续治疗的选择,而对耐药的患者,则建议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药物。在预后方面影响念珠菌血症预后的因素较多,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既往慢性疾病、有创操作、导管置入等因素均会导致不良预后,增加死亡风险。如何权衡以及及时消除不良因素也是临床研究重点,何时拔除导管,如何有效地支持治疗及选择预防性抗真菌药物等因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体表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天雷 《医学综述》2011,17(13):1957-1959
体表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内皮细胞增生在血管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此外雌激素、肥大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生成因子等因素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数浅表血管瘤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诊断,对皮下特别是病变弥漫者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等辅助诊断。临床治疗常根据不同年龄、类型、时期及面积大小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核素治疗、物理治疗等。  相似文献   

13.
对于有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虽然术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很少发生,但一旦出现患者的关节功能不仅得不到恢复,还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反复多次手术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围术期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早期发现潜在的感染迹象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式,可有效将此并发症扼杀在萌芽状态,将危害降到最低,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口腔保健意识的提高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由于颌面部特殊解剖结构及潜在间隙的存在,常使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成为临床上一类起病急、发展快、治疗棘手的感染性疾患,对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具有较大挑战。临床医师必须在该类疾病的急性过程中做出正确决定,采用适当的手术和气道维护进行干预,积极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此外科医师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常用的辅助检查、并发症和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深入了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深部真菌感染治愈菌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35例重型颅脑损务医院同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原菌以含珠菌为主(82.86%),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88.57%),其次为泌尿道(74.29%),且大多为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同时感染,病死率34.2%,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应兼顾颅脑损伤本身及其并发症,同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系统的急危重症。开颅手术、脑脊液引流、脑外伤等破坏血脑屏障,促使感染发生,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及改善感染预后,需要更进一步认识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识别高风险患者。脑脊液细胞学、病原学检验及颅脑影像学改变是颅内感染重要的诊断依据,近年来脑脊液乳酸、细胞因子、免疫学标志物测定也被应用于颅内感染诊断及预后评价。通过合理选择抗生素、保持脑脊液引流通畅等综合治疗措施积极控制感染,降低感染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异常。既往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也发现心肌桥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等相关检查的逐渐普及,心肌桥的诊断准确率逐渐提高,且治疗手段也由传统的药物保守治疗进展到介入及外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因此,对于心肌桥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郭卫  杨毅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2):27-31
1概要2002年WHO骨与软组织肿瘤分类中经典骨肉瘤被定义为高度恶性的梭形细胞肉瘤并可产生骨样基质。骨肉瘤的发生率约为3/1000000,在美国每年大约可以诊断900例骨肉瘤,是除多发性骨髓瘤以外最常见的骨的原发恶性肿瘤。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骨肉瘤的五年生存率不足20%。随着对于这种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现在的治疗方案可以治愈大约70%的肿瘤患者。骨肉瘤最好发于10~25岁,欧美国家在中老年阶段还有第二个发病高峰,主要与Paget’s病继发骨肉瘤有关。骨肉瘤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有研究显示可能与遗传学因素、病毒感染、放射线损伤相关。骨肉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总结体表组织器官结核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2001—2006年我院治疗与管理的76例体表组织器官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诊疗经过。结果体表组织器官患者中位病程为10周,19.7%合并患有活动性肺结核,13.2%既往患过肺结核或胸膜炎,结核菌素试验(PPD)(1∶2000)检查,强阳性率91.1%,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异常率62.5%(20/32),手术治疗组1例复发,非手术组2例复发。结论除病理检查外,胸部X线、PPD、血沉检查及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对体表组织器官结核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猫爪草胶囊在疾病初期与常规抗结核药物联用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治疗,体表组织器官结核疗程为8~9月。  相似文献   

20.
B族链球菌是引起流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感染B族链球菌后可引起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新生儿病死率高,近半数幸存患儿将出现听力丧失、脑积水或语言发育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我国妊娠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筛查和处理仍处于探索阶段。该文对B族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并对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治疗及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B族链球菌感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