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红娟 《当代医学》2014,(34):59-60
目的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48例,根据其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2组,A组为冠状动脉扩张组(n=16),B组为非冠状动脉扩张组(n=32),比较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血液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血脂)。结果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与不存在冠脉动脉病变的患儿相比,一般资料中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年龄≤3岁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儿应严密监测其心功能与冠脉情况,避免发生严重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而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非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水平高、血小板水平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病变的高危因素。2组患儿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年龄、血小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岁以下的儿童、血小板水平、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明显升高、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此类指征熟练的掌握有助于医生诊断与治疗川崎病,并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川崎病(KD)患儿多种血液学指标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间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KD患儿,根据是否发生CAL分为CAL组(n=14)和NCAL组(n=28),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血液学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体重、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患儿平均年龄低于NCAL组,发热时间长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1.409,P=0.032)、高PLT(OR=1.106,P=0.047)和高NT-proBNP(OR=4.021,P=0.014)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论高NT-proBNP水平、高PLT和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临床资料与冠状动脉损害(CA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KD患儿,按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AL组和非CAL(NCAL)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KD类型、对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反应,并分析上述因素与KD患儿并发CAL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KD类型、血沉、C-反应蛋白(CRP)及对IVIG的反应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岁、非经典KD、对IVIG无反应、CRP≥70 mg/L及血沉≥28 mm/h均为KD患儿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8岁、非经典KD、对IVIG无反应、CRP≥70 mg/L、血沉≥28 mm/h是KD患者并发CAL的高危因素,为有效诊断、预防KD并发CAL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学珍 《吉林医学》2012,33(11):2291-229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分析4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及其冠状动脉异常发生情况。结果:C-反应蛋白异常(>10 mg/L)持续时间<3 d患儿共有25例,均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3~10 d患儿17例,其中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结论: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N末端B型利钠肽原)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筛选,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单因素对冠脉病变的独立影响.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冠脉病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血小板、血沉、血浆白蛋白无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和CRP值是川崎病冠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男性、年龄≤3岁、高CRP水平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WIG)不敏感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该院住院治疗的112例川崎病患儿.结果 WIG不敏感川崎病共16例(14.3%).WIG不敏感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32:1.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1.8:1)(P<0.05).两组川崎病年龄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WIG不敏感川崎病中有冠状动脉改变者(68.8%),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者(45.8%)(P<0.05).川崎病患儿发生IVIG耐药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白蛋白及性别等.W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4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2例在应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WIG不敏感川崎病男性多见,并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血浆白蛋白等因素有关:IVIG不敏感川崎病较IVIG敏感组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上可采取重复1、2次WIG,或阿司匹林联合WIG基础上加用激素对IVIG不敏感川崎病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高锦萍  胡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38-2539
目的:动态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探讨其变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7例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分别测定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小板(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CT)、血小板压积(PDW),并进行比较。结果: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组患儿的PLT、MPV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差异显著;川崎病恢复期:冠状动脉病变组PLT、MPV、PCT较非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血小板参数在KD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对16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及CRP显著升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0.
李磊  哈丽君  王军  王大卫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49-105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7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年龄、性别、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沉(ESR)、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血脂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2例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26例(占36.1%),无扩张者46例(占63.9%);两组患儿年龄、PLT、CRP、ESR、白蛋白、血钠(低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岁以下PLT、ESR及CRP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及血钠浓度低是CAL的高危因素,综合分析以上因素,有助于KD的诊治及对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沉(ESR)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5月—2021年6月收治入院的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ESR对KD患儿CAL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纳入272例KD患儿,70例KD患儿合并CAL,202例KD患儿无CAL。KD患儿的ESR升高。单因素分析提示CAL组的ESR低于非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586,提示ESR可作为CAL的预测因子(P<0.05)。ESR预测川崎病冠脉病变发生的临界值为76.5 mm/h。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R是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当ESR<76.5 mm·h-1时,KD患儿CAL发生风险增加(OR=2.38,95%CI:1.25~4.53)。结论 KD急性期的ESR水平可用于预测KD患儿CAL的发生,ESR<76.5 mm·h-1时,提示KD患儿可能会出现CA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8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其中合并有CAL者纳入观察组30例,未合并有CAL者纳入对照组52例,对影响小儿川崎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后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向量机(XGB)、决策树的不同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化和验证以明确预测效能最为理想的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和log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热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钠是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得到的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按照影响权重大小排列依次为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和血钠;基于XGB模型分析可知,影响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影响权重大小排列依次为血小板计数、血钠、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发热持续时间;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所得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敏感性为86.50%,特异性为80.00%,约登指数为0.665,AUC面积为0.895;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预测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敏感性为86.70%,特异性为73.10%,约登指数为0.598,AUC面积为0.841;基于XGB模型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预测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00%,约登指数为0.800,AUC面积为0.963,XGB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模型、XGB模型均可用于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其中XGB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为良好,所演算出的影响因素按照权重大小依次排序为血小板计数、血钠、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和发热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3.
曲瑛琦  张晓 《当代医学》2014,(19):42-43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对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6例,并与同期入院的典型川崎病180例作对照,比较2组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比较在患儿性别,结膜充血,口腔改变,皮疹发生率,淋巴结肿大,四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结果中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血红蛋白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发病年龄在<1岁组,发热天数,白蛋白ALT,冠状动脉病变非典型组与典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注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病变的改变有助于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对于减少漏诊和误诊,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改善其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韬 《基层医学论坛》2014,(25):3353-3354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4例,通过实验室检查以及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在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量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有2例(5.9%)患儿出现复发现象。结论冠状动脉病变与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的升高有关,早期诊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住院治疗的102例川崎病患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反应组相比,无反应组患儿总发热天数明显延长,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ST-T段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是发生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IVIG反应型川崎病发热时间延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及心电图ST-T段改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的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20例发热患儿、20例健康儿童血清8-OHDG水平,并进行比较。川崎病患儿发病第2周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损伤17例,冠状动脉正常43例,比较两者血清8-OHDG水平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8-OHDG水平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效能;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8-OHDG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8-OHDG水平明显高于其恢复期、发热患儿及健康儿童(均P<0.05),恢复期血清8-OHDG水平与发热患儿、健康儿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患儿血清8-OHDG水平较健康儿童明显上升(P<0.05)。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8-OHDG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P<0.05)。血清WBC(OR=1.472,95%CI:1.023~2.118)、C反应蛋白(OR=1.080,95%CI:1.014~1.149)、8-OHDG水平(OR=1.534,95%CI:1.016~2.717)均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因素。其中血清8-OHDG水平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截断值为35.40pg/ml,灵敏度为0.82,特异度为0.58,AUC为0.763。川崎病患儿血清8-OHDG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507,P<0.05)。结论血清8-OHDG水平可作为早期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 根据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CAL组)和川崎病未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NCAL组)。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 并计算NLR和SI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与SII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选患儿109例, 年龄1个月~9岁, 男童66例(60.6%), 其中KD-CAL组17例、KD-NCAL组92例。两组患儿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KD-NCAL组比较, KD-CAL组患儿的NLR、SII和CRP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NLR、SII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关联因素(NL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 对我院儿科162例川崎病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 及CRP显著升高, 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害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40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未并发CAL的382例A组KD患儿和并发CAL的21例B组DK患儿的相关检验、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儿平均热程、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值明显高于A组(P<0.05)。急性期约30%的KD患儿伴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Ⅰ、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异常。A组患儿在≤10d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占85.08%,B组仅占28.57%。超声心动图随访19例并发CAL的患儿,5例冠状动脉扩张(CAD)于短期恢复正常;11例冠状动脉瘤(CAA)有9例恢复或好转;3例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回缩困难。结论 热程过长及未予静脉注射两种球蛋(IVIG)治疗是KD并发CA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表现有PLT、ESR及CRP的显著升高。部分KD患者伴一过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KD并发CAA及CAD可好转或痊愈并发GCAA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的168例患儿,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7∶1;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21.4%,5岁以下为主要发病年龄占88%;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钠、血钾、AST、ALT、TG及ESR水平在冠状动脉损害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i回归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应对此类患儿加强监测及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