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20例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病人以国性为主,20岁至40岁。16例病人(80%)体检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除2例脑震荡患者外,余18例病人(90%)的在脑外伤急性期后病情趋于平稳时才出现精神障碍之症状。本文对外伤性精神障碍作了分类讨论,认为外作格性格发迹占首位,其次为外伤痴呆症状群。脑震荡患者也可出现精神障碍,但远不及脑挫裂伤重,故外伤性精神障碍的轻重伤程度成正比。另外,本文还概括分  相似文献   

2.
3.
我院自1990年至1998年间抢救脑外伤后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1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16~59岁。均有确切的头部外伤史,入院时GCS评分为4~8分之间,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确诊后即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本组病...  相似文献   

4.
赵俊涛 《求医问药》2014,(16):216-217
目的:探讨对脑外伤并间脑发作与脑外伤并发间脑癫痫进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将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2例脑外伤并间脑发作患者作为间脑发作组,将同期我院收治的47例脑外伤并发间脑癫痫患者作为间脑癫痫组,为两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和EEG检查,并为其使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在进行头颅CT检查时发现两组患者合并其它疾病的几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进行EEG检查时出现异常波型的几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疗效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鉴别诊断脑外伤并间脑发作和脑外伤并发间脑癫痫时需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及脑电图表现。治疗脑外伤并间脑发作与脑外伤并发间脑癫痫的方法差异性较大,临床医师在治疗这两种疾病时需采取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眩晕是患者主观空间定向觉错误,能明确叙述自身转动(自动性)或环境转动(他动性)。眩晕症是最常见临床综合征,占门诊常见症状之第三位。它涉及多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患者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1]。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57%,男性39%。生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30例患者急性期根据病情给予镇静、扩管、vitb族及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治疗.结果 30例患者经2~3疗程的治疗基本痊愈.结论 部分眩晕由身体其它器官病变引起,因此眩晕的鉴别与诊断对眩晕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醉酒后脑外伤45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雅风 《河北医学》1998,4(4):65-65
醉酒后脑外伤45例临床体会(067500)河北省平泉县医院田雅风杨立英我科自1990年1月~1997年1月间收治的45例醉酒后的颅脑损伤病人的诊断治疗体会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性别:患者均为男性,21~60岁不等,21~30岁15例,31~4...  相似文献   

9.
脑外伤后癫痫分为3类:(1)即时癫痫,伤后24h以内发生;(2)早期癫痫,伤后1~7d发生;(3)晚期癫痫,受伤7d以后发生。癫痫在脑外伤病人中很常见,约有2%的脑外伤病人发生外伤后癫痫,而严重脑外伤后可达12%,在贯通伤后达到50%以上。其对病人的预后有严重影响,可以引起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多种疾病 ,尤其是颅内疾病时均可伴有低钠血症 ,尤以颅脑损伤、肿瘤、颅内感染及创伤有关。目前已认识到脑性低钠血症主要与ADH及ANP(心房利钠肽 )的分泌异常有关。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文献 ,概要介绍CSWS (cerebralsaltwastingsyndrome ,脑性耗盐综合症 )的历史、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1 历史195 0年 ,peter等首先提出CSWS ,他们描述了三位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其共同的临床特点是低钠血症 (血清钠 <12 0mmol L) ,排钠过多 ,对盐份补充反应良好。当时推测可能由于脑疾病导致肾上腺促皮质激素分泌阻断 ,使得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随访3个月至1年,预后良好12例(28.6%),中残12例(28.6%),重残10例(23.8%),植物生存者3例(7.1%),死亡5例(11.9%),存活37例。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患者,给予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颅脑战创伤(bTBI)是致残、致死率最高的战创伤类型.在机制方面,冲击波损伤及弹道伤是bTBI的特有损伤形式,能通过影响颅内压、空腔效应等机制造成脑组织广泛损伤.分级救治是提高bTBI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在bTBI治疗的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多年研究,结合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bT...  相似文献   

13.
目地探讨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1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入院血糖水平检查并定时复查,根据血糖水平分为两组:高血糖组和非高血糖组;对两组资料进行病死率、入院GCS计分及GOS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血糖升高组与非血糖升高组对比,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GOS评级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症的发生是增加患者死亡、降低GOS评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与正常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失衡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较复杂,并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大多数前瞻性研究也发现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指标异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但相关结论仍有争议.因此,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高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对收治的88名重度颅脑损伤伴高血糖患者分别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A组,n=46)和胰岛素传统治疗(B组,n=42),监测患者血糖水平,随访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A组感染率为30.4%,B组感染率为47.6%(P〈0.05);A组住N1CU病房时间为(4.2±3.4)天,B组为(5.6±4.3)天(P〈0.05);6个月内意识GCS评分好转率A组为30.4%,B组为21.4%(P〈0.05);住院死亡率A组为26.1%,B组为26.2%(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率,减少住NICU病房时间并能加快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6.
39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清 《重庆医学》2008,37(16):1802-1803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探讨早期预防、救治的措施.方法 总结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39例临床经验.结果 按格拉斯哥(GCS)结果分级判断预后的标准,治愈17例,中残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结论 作者认为提高对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认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及时手术、术中、术后进行正确预防和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肖向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7):1079-1082,1085
目的 总结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与救治经验。方法 对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45例重型颅脑损伤惠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CT检查特征、治疗方法等进行探讨,其中35例早期手术治疗,其余病例采取保守综合治疗。结果 该组45例存活42例(93.33%,42/45),死亡3例(6.67%,3/45)。40例(95.24%,40/42)患儿获随访(时间为6~66个月),28例(70.00%,27/4b)恢复良好,轻残7例(17.50%,7/40),中残3例(7.50%,3/40),重残2例(5.00%,2/40)。结论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并配合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明显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血小板减少的特点.方法 将本院96例重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随机分成3组:选择性亚低温治疗组(脑部组)、全身亚低温治疗组(全身组)和常温组,对治疗后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治疗期间亚低温组(脑部组和全身组)血小板均见不同程度下降,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在治疗后第3天达到最低点.治疗结束后亚低温组90%(37/41)患者血小板计数在自然复温后1-2天恢复到治疗前;(2)脑部组治疗后第1、3和第5天血小板较治疗前减少约16%、27%和29%;全身组在治疗第1天减少约25%;(3)按治疗后1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估,脑部组、全身组和常温组患者恢复良好(GOS 4-5分)率分别为7/18(39%),8/23(35%)和12/15(8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血小板减少,而且血小板减少者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在创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48例,非PHI组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PHI发生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PHI组的D-二聚体浓度为(7.08&#177;3.87)mg/L,非PHI组为(4.34&#177;3.21)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和D-二聚体浓度与PHI的发生有关(分别为OR=0.407,95%CI:0.132—0.825,P=0.018和OR=1.254.95%CI:0.980~1.374,P=0.021)。ROC曲线推算D-二聚体浓度的最佳临界值为4.05mg/L,此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70%,大于此值PHI的发生率达74,1%。结论颅脑外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PHI发生的一个预判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可以更好地预判和及时诊断颅脑创伤后PHI的发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神经递质水平变化与失眠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原发性失眠患者(原发组)、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失眠患者(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各40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浆中DA、5-HT、Ach、NE、Glu、GABA水平. 结果 原发性失眠组及TBI后失眠组患者血浆中DA、5-HT、Ach、NE、Glu、GAB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发性失眠组患者相比,颅脑损伤(TBI)后失眠组患者血浆中DA、5-HT、Ach、NE、Glu、GAB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血浆中各项神经递质水平降低,可能与颅脑损伤后失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