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3~24 h(颈内动脉系统闭塞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4 h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总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动脉内介入溶栓的时机及经验。方法本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共开展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术21例,对21例符合溶栓时间窗(颈内动脉系统起病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起病24h内)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CT未见对应影像学改变的患者急诊直接进入介入导管室行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6例为后循环急性闭塞,12例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3例为颈内动脉主干闭塞。分析血管的再通情况以及术后出血和脑肿胀情况,对比分析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21例患者中,手术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4例(再通率66.7%),其中术后72h症状好转10例,3例症状未见好转,1例术后24h复查CT见出血性转化死亡;7例患者血管未直接开通,改行单纯动脉内溶栓,尿激酶总量≤70万U,术后72h内症状好转2例,症状未见改善5例,其中1例大面积脑梗死开颅手术减压后重残生存。结论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溶栓和取栓治疗,可以提高血管的再通和改善预后,对于时间窗内患者应该积极行选择性介入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艾通立 (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 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丝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 ,注入r-TPA行溶栓治疗 ,其中 4例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PTA) ,并注入罂粟碱扩张狭窄血管。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 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 1 1例、椎基底动脉闭塞 3例中完全再通 1 0例 ,部分再通 8例 ,治疗后 1 0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ESS)较术前明显改善。溶栓后复查头颅CT ,发现非症性脑出血 4例 ,占 2 2 %。结论 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9例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成功再通率为67.4%。术后平均NIHSS评分改善程度椎基底动脉系统明显优于预内动脉系统(P0.05)。结论超早期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艾立通(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r-tPA行溶栓治疗,其中3例病人采用血管成形术(PTA),并注入罂粟碱扩张狭窄血管.结果颈内动脉闭塞8例中6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大脑中动脉闭塞14例中13例完全再通,部分再通1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中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治疗后10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郑立宏  董太和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70-171,173
目的: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入选符合溶栓条件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梗塞部位及责任血管后,行介入方法椎基底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先用微导丝和微导管探查血栓,自血栓内穿过至血栓远端,以了解血栓的长度和部位,然后用微导丝在血栓近端捣碎,随后将微导管头端置于血栓近端通过微导管局部分次推注尿激酶,根据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控制尿激酶总量在150万U以内。术中适时检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结果:自2005年~2008年共选择治疗12例病人,溶栓后血管再通10例(83.3%),未成功再通2例(16.7%),10例再通病人中8例疗效良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3例。结论:急诊动脉溶栓是急性椎基底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有效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继发  杜鑫  王尚均  王济良  邹辉  彭红 《西部医学》2010,22(8):1486-148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方法,尿激酶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00万U,平均73.5万U。并比较溶栓前、后1、7、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 39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6例。闭塞再通情况,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10例,大脑中动脉分支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5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例采取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回顾其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区间、给予尿激酶的剂量、溶栓前后症状衍变等资料。结果:2例基底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例颈内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例大脑中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4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1例溶栓后并发少量渗血。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溶栓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1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3-24h,采取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结果颈内动脉闭塞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38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3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2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2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21例,椎基底动脉8例。临床症状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83例,溶栓后脑出血患者5例。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罗韶辉  王玉凯 《广西医学》2006,28(2):213-214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3例发病后12 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0 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1例为TIMI 1,12例为TIMI 0.溶栓后1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2例未再通.10例患者结果良好;3例不良结果;其中2例死亡.发病6 h内IAT组与发病6~12 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21-23,27
目的观察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5例经多模式MRI证实且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不同,将其分为4.5 h组(42例)和4.5~9.0 h组(43例),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记录两组脑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溶栓后24 h、14 d、30 d及90 d的NIH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NIHSS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14 d、30 d及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预后良好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5 h组和4.5~9.0 h组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76%和6.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与常规时间窗疗效相当,临床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关于脑梗死的治疗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尝试多种药物及方法应用于临床消除血栓,最终目的是促进血管再通,抢救濒死的神经细胞,从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其中动脉溶栓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有着许多优势,但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目前动脉溶栓临床公认的时间窗是3~6 h,椎基底动脉系统可以延至19~24 h[1]。现笔者报道1列超过动脉溶栓时间窗、救治急性脑梗死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方法分析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男98例、女52例、平均(60+10)岁,治疗时间为起病1—24小时。根据闭塞部位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DSA下全脑血管造影,尿激酶以微量泵持续泵人,过程中经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88例、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58例、脑血管造影元明显异常4例。溶栓后颈内动脉闭塞再通10例、大脑前动脉闭塞再通25例、大脑中动脉及分支闭塞再通27例、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38例、有一例因合并明显血管狭窄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术。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是可行的,随着介入放射技术进展及经验的增加显示出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3例发病4.5 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实施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 9例,全组患者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低密度病灶.结果:4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例血管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其中3例患者死亡,1例神经功能部分改善;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7例血管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超早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疗效与血管闭塞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用小剂量尿激酶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慢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价值和安全性,进一步验证慢性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研究22例慢性脑梗死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表现判断责任血管,然后10~30万单位尿激酶2—5分钟在责任血管内介入加压灌注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神经功能缺损(NISHH)及日常生活能力(BI)改善程度,以研究治疗的效果、价值和安全性。结果对慢性脑梗死患者介入加压灌注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发病后6小时一两周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病后12小时~两周内用,10~30万单位小剂量尿激酶颈部动脉内介入加压灌注治疗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62例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涛  张猛  王琳  许志强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8,37(8):855-85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方法对2001年10月~2007年10月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62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62例患者血栓位置分别为:大脑中动脉主干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49例,椎-基底动脉6例。溶栓后血管再通41例,成功再通率为66.13%。54例临床表现改善,治疗前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47.30±12.78;治疗后ESS评分83.5±2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的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7例发病后6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2例为TIMI 1,25例为TIMI 0.溶栓后2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6例未再通.23例患者结果良好;4例不良结果;其中1例死亡.发病3h内IAT组与发病3~6hIAT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发病3h内IAT组疗效较好.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尽早作IAT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穿刺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5例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颈内动脉穿刺注射尿激酶40万U+基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显效率。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颈内动脉穿刺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病程超过6小时的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44例脑梗死患者按病程分为A组(病程≤6h)和B组(病程6-24h),两组均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结果:对两组间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值,病后90天的巴氏指数,出血转化率和溶栓治疗中发生血管再通的时间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部分脑梗死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小时以后,且仍可以取得较高血管再通率和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0例发病小于6 h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0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另3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结果 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完全再通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