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应付方式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9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量表中亲密度[(1.7±0.5)分、成功性(5.8±1.7)分、文化性(3.3±1.9)分],娱乐性[(3.8±1.8)分],组织性[(4.7±1.7)分]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抑郁症患者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和成功性正相关(r=0.29,0.32,0.27,0.31,P<0.05),自责与情感表达呈负相关(r=-0.27,P<0.05),进一步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解决问题因子与家庭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宗教观有关,回归方程为解决问题=0.168亲密度+0.060成功性+0.044道德宗教观-0.182.自责因子与情感表达有关,回归方程为自责=-0.035情感表达+1.039.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与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抑郁痖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评定78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的改变,并与86例正常对照比较,用HAMD评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疗效。结果 抑郁症患者退避、自责的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退避、自责的因子分降低,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幻想、合理化的因子分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者的退避、自责的因子分低于治疗无效者,而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高于后者。HAMD的减分率与治疗后退避、自责的因子分呈负相关,与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 抑郁症治疗前后应付方式发生改变,退避、自责、求助、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与疾病的变化有关,幻想、合理化的应付方式在抑郁症患者中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疗效的忠者采用的应付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与应付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 付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对79例抑郁症和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病例组的积极应付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消极应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伴自杀行为的患者积极应付评分明显低于无自杀组。结论:伴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评定78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的改变,并与86例正常对照比较,用HAMD评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疗效.结果抑郁症患者退避、自责的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退避、自责的因子分降低,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幻想、合理化的因子分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者的退避、自责的因子分低于治疗无效者,而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高于后者.HAMD的减分率与治疗后退避、自责的因子分呈负相关,与求助、解决问题的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抑郁症治疗前后应付方式发生改变,退避、自责、求助、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与疾病的变化有关,幻想、合理化的应付方式在抑郁症患者中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疗效的患者采用的应付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患者应付方式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多数缺乏自信和自尊,低自尊和抑郁关系密切。应付方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应付方式与抑郁症存在一定的关系。国内外关于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冲突时所采取的应付方式以及不同应付方式与冲突频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心理冲突调查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调查531名大学生的心理冲突状况及应付方式特点。结果在面对心理冲突时,大学生最常采用的是“解决问题”;面对较多的心理冲突时,男生“解决问题”平均得分为(0.67±016)分,女生平均得分为(0.57±0.24)分,男生在“解决问题”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30,P<0.01);低冲突频率组“解决问题”平均得分为(0.78±0.22)分,高冲突频率组“解决问题”平均得分为(0.58±0.23)分,低冲突频率组“解决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高冲突频率组(t=3.06,P<0.01)。结论心理冲突频率的高低与应付方式积极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心理冲突,采取主动的方式去解决内心的冲突,应成为今后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应付方式变化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 97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在其入、出院时进行测评 ,测评工具包括自评抑郁量表 (SDS)、自动思维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此外对 10 0例正常对照亦进行上述测评 ,其中 2 9例在 15~ 2 0天后重测。结果 病人及对照组的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无性别差异 ,但病人组SDS得分存在性别差异。性别、自动思维、应付方式各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自动思维、幻想、合理化、解决问题有显著性 (P <0 .0 5 ) ,性别、应付方式其他各指标影响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后抑郁症组性别、自动思维、应付方式各指标差值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自动思维的差值有显著性 (P <0 .0 5 ) ,性别、应付方式其他各指标影响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无性别差异 ,自动思维、幻想、合理化、解决问题对抑郁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冲突时所采取的应付方式以及不同应付方式与冲突频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心理冲突调查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调查531名大学生的心理冲突状况及应付方式特点.结果在面对心理冲突时,大学生最常采用的是"解决问题";面对较多的心理冲突时,男生"解决问题"平均得分为(0.67±016)分,女生平均得分为(0.57±0.24)分,男生在"解决问题"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30,P<0.01);低冲突频率组"解决问题"平均得分为(0.78±0.22)分,高冲突频率组"解决问题"平均得分为(0.58±0.23)分,低冲突频率组"解决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高冲突频率组(t=3.06,P<0.01).结论心理冲突频率的高低与应付方式积极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心理冲突,采取主动的方式去解决内心的冲突,应成为今后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应付在应激与疾病的关系中为一缓冲因素 ,积极和消极的应付策略与最后的健康状况有关。为了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激方式与心身症状的关系 ,对 2 0 0 1年 1月~ 1 0月入院的 5 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心理应付方式的测查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5 0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 32 0± 2 94)岁 ,均符合CCMD -Ⅲ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 ] ,所有患者均无躯体疾病。应用防御方式问卷(DSQ)测查患者的应付方式 ,用SCL - 90测查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躯体症状。应付方式分为 :不成熟应付方式、成熟应付方式、神经症性应付方式 ,掩饰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及与父母养育行为的关系.方法 使用控制圈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98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98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验并进行对照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控制圈量表评分对照中发现,研究组个人实力量表分、人际控制量表分[分别为(37.47±13.66)分和(38.65±13.39)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39±12.84)分和(45.90±11.20)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社会政治控制量表分2组[分别为(39.01±10.28)分和(39.12±9.50)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分对照中发现,除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外[分别为(2.66±0.49)分,(2.79±0.55)分,(2.55±0.39)分和(2.17±0.58)分,(2.17±0.49)分,(1.75±0.5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其他因子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研究组控制圈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父亲的因子Ⅰ与人际控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7,P<0.05),而母亲的因子Ⅰ与个人实力(r=0.21,P<0.05)及人际控制(r=0.23,P<0.05)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子Ⅱ与个人实力(r=-0.24,P<0.05)、人际控制(r=-0.22,P< 0.05),因子Ⅲ与个人实力(r=-0.26,P<0.0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心理控制源的异常,这种异常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情绪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重庆市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制定符合青少年罪犯心理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909名青少年罪犯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0.4%、51.2%,明显高于常模(P<0.01),共患焦虑、抑郁占31.3%。家庭经济状况好、学历高是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童年期受虐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是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童年期受虐、非独生子女是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其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172,r=-0.208,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19,r=0.390,P<0.01)。结论青少年罪犯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帮助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助于降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装甲兵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装甲兵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内在 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SCL 90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部 557名装甲兵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 (1)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各因子与SCL 90各因子显著相关 (P<0. 01); (2)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具有外控倾向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3)内控倾向的人多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培养装甲兵成熟的应对方式、内控倾向,对维护和增进装甲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对抑郁症患者疾病认知、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入我院诊断为抑郁症患者共9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采用CBT;采用生存质量简表(WHOQO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疾病认知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心理健康水平,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比较应对方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WHOQOL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4个项目评分和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抑郁和无抑郁人群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CSQ积极应对评分显著升高,消极应对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T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疾病认知、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应对方式的特点。方法从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中筛查出303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研究组),按同性别、同年龄组(相差±3岁)、同村1∶1配对选择303名正常人(对照组),全部患者用SCID-I-P进行诊断。研究工具有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结果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积极应对维度评分明显低于正常人的评分(P<0.01)。职业为农民/渔民者、受教育年限较低的或年龄较大的所有受试者的积极应对维度评分较低(P<0.05)。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损害程度严重者或反复自杀未遂者的积极应对维度评分较低(P<0.05),自杀意念强度高者,其消极应对维度评分较高(P<0.05)。结论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积极应对能力相对正常人较差;受教育年限、年龄、自杀未遂次数、社会功能损害程度可能是影响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积极应对能力的危险因素,自杀意念强度可能是影响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消极应对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童年受虐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80例成年抑郁症患者及80例配比健康对照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包括自设一般情况问卷了解其人口学资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评估童年受虐情况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评估应对方式,运用 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童年受虐经历的相关性。结果(1)抑郁症病例组的消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9.13,P<0.01),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12.01,P<0.01);有受虐经历的抑郁症病例组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有受虐经历的健康对照组( Z=-6.134,P<0.01 ),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5.452,P<0.01);抑郁症组中有受虐经历的患者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无受虐经历患者(Z=-2.159,P<0.05),积极应对分值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2)抑郁症患者童年受虐经历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562,P<0.01;r=-0.333,P<0.05)。(3)抑郁症患者消极应对水平能够被童年受虐待总分和躯体因子共同解释占34.4%(P<0.01)。结论童年受虐经历明显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且虐待程度越重,尤其有躯体虐待,其消极应对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为制定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659名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医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且存在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女大学生(P < 0.05)?②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与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 < 0.05);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与自责?幻想?退避这三种消极应付方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05);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自我评价?问题解决维度与应付方式的合理化因子存在负相关(P < 0.05)?③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多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而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多使用消极的应付方式?结论:医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应付方式间存在一定关系,应注重大学生积极应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成都市110接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方式,探讨110接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应对方式问卷对102名接警员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110接警员除恐怖、人际关系、偏执外其余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且具有统计学意义。②110接警员的应对方式除了解决问题和退避之外,其他的方式与正常对照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③SCL-90高因子分项目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结论110接警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较正常人偏低。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前、后应对方式、策略以及应对能力的变化,探讨冠心病PCI患者应对方式与应对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Jalowiec的应对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13和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以便利取样的方法对110例冠心病PCI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情感宣泄(P>0.05)外,冠心病PCI患者术后其余7种应对方式的分值均比术前明显提高(P<0.01)。PCI患者术后应对能力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应对能力与乐观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33,P<0.05),与宿命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357,P<0.01);而术后的应对能力与宿命和情感宣泄呈负相关(分别为r=-0.341,P<0.01;r=-0.243,P<0.05)。结论:PCI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应对水平(除情感宣泄外),但对冠心病患者的应对能力无明显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促进康复;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削弱患者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0.
自尊和应对方式对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自尊和应对方式对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乡医学院53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尊、解决问题、求助与心理症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421、-0.317、-0.200,P<0.0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心理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80、0.419、0.404、0.350,P<0.01)。自尊、自责、幻想、合理化可以直接解释心理症状总变异的38.5%,自责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心理症状产生间接影响,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2.0%。结论矫正消极应对方式、增加自我悦纳、维持良好自尊水平有助于促进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