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洪武  栾尚文  林野 《吉林医学》2008,29(5):385-38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我院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42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38例,骨折愈合后,行椎弓根钉取出术38例。通过对这38例病例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不同时期伤椎楔变角,后凸角及椎间隙高度。结果:该组病例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后,伤椎楔变角,后凸角及椎间隙高度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恢复。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恢复椎体高度,矫正了后凸畸形,同时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俞宇  田晓华 《安徽医学》2014,(10):1402-140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加自制植骨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加自制植骨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共16例,骨折愈合后,行椎弓根钉取出术15例,并行远期随访,分别测量不同时期伤椎楔变角、后凸角及伤椎椎体、椎间隙高度。结果术后15例患者得到平均9.5年的远期随访,测得伤椎平均高度及Cobbs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恢复伤椎高度,能有效预防远期伤椎的椎体塌陷。  相似文献   

3.
刘亮  蒋正山 《海南医学》2013,24(1):85-8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0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神经功能恢复以及伤椎楔变指数、后凸Cobb角、椎管受堵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1年后,神经功能、术后伤椎楔变指数、后凸Cobb角、椎管受堵指数均优于手术前(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步正骨法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屈曲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三步正骨法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屈曲型胸腰段椎体骨折58例;测量手术前、后及内固定取出前椎体前缘高度变化、伤椎后凸角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结果:所有病人的术后椎体高度和伤椎后凸角较术前均具有显著的恢复(P0.05)。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末次随访椎体高度和后凸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三步正骨法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相对安全、可靠、疗效肯定的治疗屈曲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26例胸腰椎骨折,按Denis分型属爆裂性骨折,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行自体骨颗粒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伤椎高度恢复良好且随访期间无伤椎高度丢失,术后及随访期间Cobb’s角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植骨区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式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效果良好,可预防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引起的伤椎高度丢失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习勇  申建  张小军 《吉林医学》2010,31(15):2272-2273
目的: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配合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配合椎板关节突,横突间三维植骨的方法,疗效进行随访总结。结果:椎体高度同术后未见减少(95%),COBB角4°~10°,椎体楔变角5°~10°,术后1年<15°。无伤口感染,术后症状恢复佳,无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此方法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和固定术式简单,能达到理想复位,恢复了椎体高度,加强了伤椎抗压能力,促进骨折的愈合,维持了脊柱的生理形态,避免或减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5月共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40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伤锥楔变指数,后凸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结果:40例患者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后,神经功能伤、锥楔变指数,后凸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较术后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谢祖全 《当代医学》2012,18(21):98-99
目的 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自2008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患者均为伤椎及邻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对其行经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并随访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前后伤椎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切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利于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可以重建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显著增强内固定系统牢固性和脊椎稳定性,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内镜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运动节段高度的变化规律。方法2002年9月-2004年11月,我院采用微创内镜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随访3.0—5.0年,平均3.8年。分别测量受伤时、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最近随访时惠椎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及患椎后凸Cobb角。结果微创手术患者在伤椎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上术后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恢复。随访时,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丢失。结论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恢复了伤椎高度和生理曲度,术后仍存在患椎高度丢失、后凸Cobb角加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伤椎经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伤椎一侧置钉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椎管容积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上下间隙角的变化,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5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椎体楔变角、上下间隙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即刻相比仅少许丢失.结论 采用伤椎一侧置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对伤椎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33例,观察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恢复,后期随访无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均随访24个月以上,伤椎在矢状位上生理曲度恢复,无一例出现脊柱侧弯,后凸角恢复至-3°~12°,平均6.5°,伤椎从术前的51%提高到术后的93.6%,后缘高度由术前的47%提高到术后的89%,MRI等显示椎管通畅,无神经跟受压情况,随访无一例出现椎弓根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目前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经椎弓根定量植骨和骨髓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并经椎弓根植入定量自体松质骨和骨髓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或加经椎弓根移植自体骨和骨髓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时期伤椎的前后缘高度比、楔变角、后凸角的变化。结果:35例病人术后早期椎体高度和形态得到明显恢复,Cobb’s角、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也得到改善,但远期效果二组有明显差别,定量植骨组矫正角度丢失及高度丧失比未植骨组少。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经椎弓根定量移植自体骨和骨髓能增加远期椎体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对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椎体植骨,对侧椎弓根及上下椎体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观察椎体高度及矫正Cobb角有无丢失,以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术前、术后远期椎体高度丢失率、矫正Cobb角丢失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后路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伤椎置钉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高于研究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椎管面积改善指数均低于研究组(均P 0. 05);研究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骨折矫正率均高于对照组,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 0. 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后路伤椎置钉术可显著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固定效果,减小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林勇彬  郭跃跃  徐耿填 《广东医学》2011,32(10):1323-1325
目的 分析和探讨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6钉固定术,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有2例伤椎置钉失败,其他病例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椎体复位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单侧伤椎置钉与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将其分为经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组(A组)和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组(B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2年的伤椎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脊柱后凸角(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rankel分级等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Cobb角、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两项指标,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良好,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经后路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重建椎体高度,使脊柱的载荷分布更加合理,降低内固定失败率,减少矫正丢失,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33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且伤椎及邻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其中15例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18例跨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分别随访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5一36个月,平均10个月,伤椎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利于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有助于伤椎恢复伤前高度,显著增强内固定系统牢固性和脊椎稳定性,减少卧床过久及加重骨质疏松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性对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时经伤椎椎弓植入椎弓根钉,通过椎弓根钉和固定杆的推顶和撑开、压缩作用,使椎体复位,恢复胸腰椎生理弧度。结果26例均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术后复查20个月以上X线片Cobb角、椎体高度无丢失,内固定稳固。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有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谢克恭  唐毓金  潘生才 《广西医学》2010,32(9):1106-1108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患者均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和椎弓根内固定术,分别测量术前、术后2周及去内固定后3个月患者的椎体高度和脊柱后凸角,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8个月,伤椎高度和后凸Cobb角恢复良好,无内固定断裂、感染及神经症状加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可重建伤椎高度和防止后期矫正度丢失,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