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MCE)评价非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心肌灌注水平二者关系时,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 方法 35例住院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经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行实时MCE,采用记分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视觉定性分析,并由定量分析得到以下参数:造影剂峰值密度(A)、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intensity, TP);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应心肌节段的组织灌注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3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6例(17%),其余29例(83%)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50%;MCE检测210个心肌节段中有167个(79.6%)获得较满意图像,定性分析从中发现异常心肌灌注节段17个(12.2%),均来自病变组;而定量分析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轻度狭窄组无明显变化,中度狭窄组AUC明显降低(P<0.05),重度狭窄组A 、AUC和TP值均产生显著变化(P<0.05). 结论 MCE定性分析能直观检测病变血管所对应心肌的异常灌注状况,而定量分析能更好的反映病变血管与心肌灌注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在优选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性地选取从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共50例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于介入治疗前及术后12月完善MCE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术后通过电话及门诊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根据术前心肌声学造影的心肌灌注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组,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对左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相较于灌注异常组,灌注正常组GLS改善幅度更大(P=0.028); PCI术前灌注异常组室壁运动评分(WMSI)相较于灌注正常组更高(P=0.002)。在成功PCI术后一年灌注异常组WMSI相比于灌注正常组术后更高(P<0.001)。灌注正常组术后的GLS(P=0.008)、WMSI(P=0.016)及左室舒张末(LVEDV)容积(P=0.032)较术前改善;灌注异常组患者术后的灌注评分有明显改善(P=0.032)。【结论】MCE优选CTO-PCI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不同心肌灌注分型的CTO患者在PCI术后获益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Brocco产的声诺维(Sonovue)进行超声二次谐波心肌声学显影,按ASE推荐左心室分析法,将左室壁分为16段进行心肌灌注记分,分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分析。结果:MCE检出心肌灌注异常与冠状动脉狭窄≥50%的符合率为76%,当心肌灌注MCE分值为0时,相应冠状动脉狭窄>75%的可能性为80.8%,而MCE分值为1时,相应冠状动脉狭窄≤75%的可能性为81.8%,冠状动脉狭窄各组之间MCE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1~0.001。结论:MCE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血流灌注,从而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部位,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筛选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声二次谐波心肌声学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二次谐波心肌声学造影 (MCE)与冠状动脉造影 (CA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利声显 (levovist)进行超声二次谐波心肌声学造影 ,按冠脉支配区域将左心室 9段分法进行心肌灌注记分 ,分值与冠脉狭窄程度比较分析。结果 :当心肌灌注MCE分值为 0时 ,相应冠脉狭窄 >85 %的可能性为72 .4 % ,而MCE分值为 1时 ,相应冠脉狭窄 <85 %的可能性为 85 .9% ,冠脉狭窄各组之间MCE分值有显著差异 ,P值均 <0 .0 1~ 0 .0 0 1。结论 :MCE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血流灌注 ,从而判断冠脉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可作为冠脉造影筛选、补充以及冠脉血运重建疗效判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 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时心肌灌注水平与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5 例冠心病患者行MCE,2D-STI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各患者心肌节段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分为4 组:A组(正常冠状动脉)、B组(轻度狭窄50%~75%)、C组(中度狭窄76%~90%)及D组(重度狭窄91%~100%)。 经过MCE和2D-STI 软件采样及计算,记录每组心肌节段MCE定量指标血容量、血流速度、血流量及2D-STI 定量指 标心肌纵向应变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B,C及D组定量指标血流速度、血流量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血容量、血流速度、血流量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4 组间心肌纵向应变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CE及2D-STI 可评价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心肌灌注水平与收缩功能,2D-STI 发现冠状动脉轻 度狭窄的能力较MCE更好。  相似文献   

6.
王海军  冯玉宝  孙雪芳  李永玲 《吉林医学》2011,32(15):2987-2989
目的:通过腺苷负荷实时心肌声学造影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拟诊断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基础状态下和腺苷负荷状态下的心肌声学造影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MCE造影图像采用QLab软件对微泡再充盈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求出各节段的A值、β值及其乘积A×β值。对各节段心肌灌注参数和其供血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础状态下,β值和A×β值随着供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降低(P<0.01);在负荷状态下,A值、β值和A×β值随着供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降低(P<0.01),且其储备值呈现出相同的趋势(P<0.01)。结论:心肌声学造影与冠脉造影相结合既可准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又可准确的评价心肌的微灌注,能帮助更好地选择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灌注和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96例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和常规组各48例,早期组于入院后即刻使用替罗非班;常规组于冠脉造影结束后开始使用替罗非班,两组均于入院48h内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较两组PCI术前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PCI术前和术后6h、12h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比例及水平;住院期间及术后30天主要不良事件、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造影结果示罪犯血管部位、狭窄程度、血流达TMPGⅡ、Ⅲ级比例无差异(P〉0.05);两组PCI术均获成功,早期组PCI术后TMPGⅡ、Ⅲ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早期组术后6h、12hcTnI升高比例及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在住院期间及术后30天的主要事件发生率、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介入治疗的高危NSTE—ACS患者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损伤,不增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后心肌灌注的情况进行判断,了解其对左心功能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PCI术后1周的MCE检查,将急性心梗患者分为灌注正常组、灌注稀疏组和灌注缺失组,并随访检查3个月、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情况,比较组内及组间不同时段LVEF与LVDd的变化.结果:PCI术后3个月灌注稀疏组LVEF恢复到正常;灌注缺损组PCI术后LVEF的平均水平随时间变化而逐渐降低;灌注缺损组患者的LVEF低于灌注稀疏组和灌注正常组(P<0.05);术后6个月灌注缺损组LVDd平均水平高于灌注正常组和灌注稀疏组(P<0.05),灌注缺损组随时间的变化左室内径逐渐增大(P<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较差时,其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内径增大;MCE有利于对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左心功能及左室重构评估.  相似文献   

9.
李兆柱  张自肖  胡敏如 《海南医学》2022,(20):2621-2624
目的 探究不同时间窗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to-FMC),以心肌缺血抢救的黄金120 min为分组节点,将S-to-FMC≤120 min患者纳入研究组,而S-to-FMC>120 min患者纳入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PCI治疗的总有效率,并采用心肌声学造影(MCE)对两组患者左心室心肌节段微循环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MCE灌注参数[心肌血容量(A值)、心肌平均血流速度(β值)、局部心肌血流量(A×β值)]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PCI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组患者MCE灌注参数A值、β值及A×β值分别为(3.32±1.27) dB、(2.42±0.98) m/s、(4.52±1.08) d B/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0.45) d B、(1.83±0.29...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肌灌注改善后近期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26例行PCI的患者,于PCI前、后经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Sonovue,应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观察心肌显影效果,定量分析心肌灌注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5 d应用STI于左心室短轴系列切面测量病变节段径向应变(RS)、圆周向应变(CS)及旋转应变(Rot)评价心肌收缩功能变化,并与正常节段进行对照。结果开通冠状动脉后,MCE显示68.7%的节段灌注好转;STI提示,灌注显著改善节段的RS和CS均显著改善(P值均<0.05),而Rot无明显变化(P>0.05);灌注未显著改善节段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 0.05)。结论PCI术后灌注显著改善的心肌节段近期左心室短轴心肌增厚及缩短运动增强,而旋转运动无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患者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结果:62例有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存在,其中49例发生在左前降支及其分支,11例发生在左回旋支及其分支,2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关系,有助于壁冠状动脉长度和心肌桥厚度的评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01铊心肌平面显像低灌注节段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估测。方法:对56例有或疑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和^201铊运动心肌平面显像。结果:显像节段室间隔、前壁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后侧壁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下壁与右冠状动脉(RCA)之间显著相关。LAD病变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而LCX与RCA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差。假阳性高。结论:^201铊心肌平面显像能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血流状况,可作为诊断冠脉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在合并壁冠状动脉的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例心肌缺血患者进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观察冠状动脉,采用MPR重组观察左心室短轴、水平长轴切面、垂直长轴切面各段心肌灌注情况。结果同时存在壁冠状动脉及相应供血区心肌缺血患者共9例,全部位于左前降支,其中壁冠状动脉舒张期狭窄超过50%4例,舒张期狭窄小于50%5例。心肌缺血部位位于心尖部6例,室间隔壁2例,前壁1例;增强扫描缺血区早期呈小片状、线状低密度灌注缺损。结论 MSCT不仅可以显示心肌与冠状动脉间的解剖关系,而且能够同时显示心肌灌注的情况,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C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450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在450例受检患者中,发现心肌桥126例,共153处发生率为28%,25例为多支受累,前降支占70%,左旋支占18%,右冠状动脉占3%.MCA肌桥长度5~35 mm,平均20 mm,厚度2~5 mm,平均2.5 mm.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能明确检出心肌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冠脉造影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31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6例冠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检出心肌桥6例,均位于前降支,心肌桥发生率为2.6%,心肌桥长度8.19mm,平均(13.5±4.0)mm。依据Nobel分级法,I级3例,II级2例,III级1例。6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后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用于心肌桥的诊断,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表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A)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观察有无心肌桥,并对异常段壁冠状动脉进行狭窄评估。心肌桥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对比。结果 327例患者共发现57例66段心肌桥,其平均长度为(4.72±0.93)mm,平均厚度为(2.04±0.62)mm,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为(33±20)%。对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发现29例35段心肌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与传统造影方法相比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和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对功能相关冠脉病变(FR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5例疑诊冠心病(CAD)患者分别行CCTA和同机SPECT-MPI检查,根据CCTA结果判断冠脉狭窄程度,MPI图像采用17节段5分法分析,于CCTA/MPI融合影像上匹配出心肌血流灌注异常区域与供血冠脉病变情况,评估心肌灌注异常与供血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于15日内行冠脉造影(CAG)诊治,分析CCTA/MPI融合影像诊断FRCAL的价值。结果本组患者中,心肌血流灌注正常7例,轻度、中度、重度灌注异常27例、37例、10例,无灌注4例;共发现灌注异常区87个,其平均血流灌注评分(2.56±0.80)分。87个心肌灌注异常区域中,有12个供血冠脉正常,剩余异常区域平均狭窄率为(66.78±10.25)%,心肌灌注异常越严重,其供血冠脉狭窄程度越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肌血流灌注评分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CAG确诊存在FRCAL66例,以CAG为标准,CCTA/MPI融合影像诊断FRCAL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高达92.42%、84.21%、90.59%,明显高于二者单独诊断。结论心肌血流灌注异常与冠脉狭窄密切相关,CCTA/MPI融合影像可用于诊断FRCAL,继而可为CAD的精确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检出率、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1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其中81例心肌桥患者的造影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524例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81例为心肌桥患者;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无明显相关性(χ2=0.0076,P>0.05),且心肌桥并不是冠状动脉硬化的显著危险因素(OR=0.93)。11例孤立性肌桥患者中,常规心电图ST-T改变者6(54.4%)例,有心绞痛症状者4(36.4%)例。结论心肌桥并不是冠状动脉硬化的显著危险因素,但可继发冠状动脉硬化的形成;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及心电图ST-T改变;心肌桥多发生在前降支。  相似文献   

19.
24h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评价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92例,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并对其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92例患者中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阳性66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5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13例。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阴性26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阴性20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6例。动态心电图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2.6%(53/73),特异性为31.5%(6/19),阳性预测值72.6%(53/73),阴性预测值33.3%(6/19),预测准确性为79.3%(73/92),假阳性率为68.4%(13/19),假阴性率为27.4%(20/73);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较多支病变者易出现动态心电图假阴性。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冠心病诊断的一项筛选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性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诊断需要求并诊断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影像资料,另随机选取1806例同时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桥前段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及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斑块测得的CT值(HU)分类斑块性质为钙化斑块(CT值约196~817HU)、非钙化斑块(CT值约-12~47HU)及混合斑块(两种成分均有)组,比较心肌桥对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影响。结果 465例心肌桥患者中,发现粥样硬化299例(64.30%,299/465),而对照组中发现粥样硬化569例(31.51%,569/1806),桥前段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现心肌桥并患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钙化斑块93例(31.10%,93/299),非钙化斑块95例(31.77%,95/299),混合斑块111例(37.12%,111/299);对照组中,钙化斑块235例(41.30%,235/569),非钙化斑块92例(16.17%,92/569),混合斑块242例(42.53%,242/569),两组比较显示载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患者的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会增加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概率,且3种斑块比较,明显增加了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