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呼吸道护理路径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为2011年3月-2012年9月ICU的人工气道患者325例,应用传统护理干预方法预防VAP的发生;观察组为2012年10月-2014年2月人工气道患者486例,由护士采用呼吸道护理路径表专门负责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预防VAP的发生。观察二组患者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院内VAP为61例(12.55%),对照组发生VAP为95例(29.23%),二组院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天数,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呼吸道护理路径管理人工气道患者,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创呼吸机管路系统不同更换周期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关系,确定适合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更换周期。方法选择96例呼吸衰竭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呼吸机管路及湿化装置,分别间隔3、5、7d更换,分为3d组、5d组、7d组,分别对呼吸机管路的集水杯进行采样和细菌学检测,同时观察3d组患者发生VAP的情况。结果96例患者中共分离出34096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6226株(18%),革兰氏阴性菌27870株(82%),发生VAP70例(24.31%)。3d组2183株(6%),革兰氏阳性菌437株(1%),革兰氏阴性菌1746株(5%),发生VAP7例(7.29%);5d组7753株(23%),革兰氏阳性菌1383株(4%),革兰氏阴性菌6370株(19%),发生VAP15例(15.63%);7d组24160株(71%),革兰氏阳性菌4406株(13%),革兰氏阴性菌19754株(58%),发生VAP48例(50.00%)。7d组VA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3d组、5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和5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管路更换时间与VAP发生率相关,建议7d至少更换1次呼吸机管路,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间歇声门下吸引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的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声门下吸引组(观察组26例)和普通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28例)。记录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观察组声门下吸引含菌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内VAP发生率(15.4%)比对照组(42.9%)的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可降低声门下气囊上区含菌量和早期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定时监测并维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根据是否定时监测气囊压力将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ICU行有创通气患者分为测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225例有创通气患者中,测压组109例,对照组116例。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分别为15.6%和27.6%(P0.05),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2.61±45.98)h和(132.82±52.11)h(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时监测并维持合适气囊压力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急诊ICU和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将2014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使用密闭式吸痰做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5±4.3)d、治疗6d后CPIS评分(4.9±1.2)分、VAP发生时间(8.9±3.8)d,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0.8±5.6)d、治疗6 d后CPIS评分(8.8±1.3)分、VAP发生时间(4.3±2.0)d,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可避免外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原因调查分析,探讨护理方法,降低VAP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ICU病房机械通气48 h以上的90例患者,进行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的时间及人工气道建立的途径与VAP发生关系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90例机械通气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了VAP,发生率为23.33%;年龄、基础疾病及机械通气时间与VAP发生相关(P<0.01),3种人工气道建立的途径相比较与VAP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VAP发生原因,加强护理,处理好发生VAP的相关因素,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48h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VAP是机械通气治疗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9%~70%,病死率高达20%~71%。依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性VAP和晚发性VAP。早发性VAP:即气管插管或人工气道建立〈5d发生者,约占VAP的1/2,主要由插管时即定植于呼吸道内的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传统气管切开插管、带有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与带有冲洗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在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率及其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0 年7 月至2012 年9 月入院治疗需要接受气管切开插管的300 例患者, 按照1∶2∶2的比例随机分配到传统气管切开插管组( n= 60) 、带有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组( n = 120) 和带有冲洗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组( n =120) 。观察3 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气管切开后VAP 发生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 病死率以及总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传统组、引流管组和冲洗引流管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 ( 11. 3 ±3. 2) d、( 10. 1 ±2. 7) d 和( 8. 4 ±2. 1) d, P 〈 0. 01] 、VAP 发生率[ ( 35. 4 ±8. 3) % 、( 31. 5 ±9. 4) %和( 22. 7 ±6. 8) % , P 〈0. 01] 、气管切开后VAP 发生时间[ ( 4. 5 ±1. 2) d、( 5.4 ±1. 2) d和( 7. 2 ±1. 9) d, P 〈0. 01] 、ICU住院时间[ ( 14. 4 ±4. 2) d、( 12. 6 ±3. 4) d 和( 9. 3 ±2. 8) d, P 〈0. 05]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冲洗引流管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应用带有冲洗引流管的气管切开插管有利于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方法安全、简便、经济、实用, 可有效地预防VAP的发生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h后至撤机拔管48h内发生的新的肺实质感染,是机械通气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治疗困难。误吸、人工气道气囊上带菌分泌物通过气囊与气管壁间隙进入下呼吸道是发生VAP的重要因素。我院采用可吸引式气管切开套管,进行持续气囊上分泌物引流预防VAP,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气管插管时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对实施机械通气患者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意义。方法对入住ICU预计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使用可冲洗式气管插管100例,随机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各50例。评估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例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死亡例数,记录每天声门下区域持续引流量,定期留取气管内痰液、声门下分泌物及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1)VAP的发生率引流组为28%,非引流组为46%(P〈0.05);(2)发生VAP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引流组为(11.2±3.2)d,非引流组为(5.3±2.5)d(P〈0.05);(3)引流组发生VAP14例患者的引流量为(32.3±10.5)mL/24h,未发生VAP36例患者的引流量为(42.3±13.3)mL/24h(P〈0.05);(4)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分布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致病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可降低VAP的发生率,使机械通气时VAP发生时间延迟,但对病死率、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93例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n=37)和非VAP组(n=56)。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问、镇静剂应用时长、再插管情况和住院时间;观察VAP感染菌群情况。结果93例机械通气患儿中发生VAP37例,发生率为39.8%;VAP组在孕龄[(35.6±3.9)周]、出生体重[(2.42±0.66)kg]均低于非VAP组[(37.3±3.0)周、(2.72±0.59)kg],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P组在机械通气时间[(99.48±33.46)h]、镇静剂应用时长[(58.73±22.54)h]、再插管比例[29.7%(11/37)]和住院时间[(21±8)d]均高于非VAP组[(73.62±15.25)h、(41.16±9.13)h、8.9%(5/56)、(16±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P组细菌培养阳性34例,阳性率91.9%,其中G-杆菌15例(44.12%),G+球菌18例(52.94%),真菌1例(2.94%);鲍氏不动杆菌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缓症链球菌是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结论新生儿VAP感染菌群和相关因素较为复杂.了解其相关因素和主要病原体对于新生儿VAP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广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15-116,123
目的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病原菌分布及多重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月~2010年6月ICU病房54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性。结果共检出病原菌87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67.8%,革兰阳性(G^+)球菌占23.0%,真菌占9.2%。铜绿假单胞杆菌最多(31.0%),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1%)和不动杆菌(14.9%)。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低(〈12%);G^+球菌中,未发现耐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结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G^-杆菌为主,且呈多重耐药性,临床应重视病原菌的检测及敏感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衰竭从有创过渡到无创机械通气的适宜时机。方法将28例AECOPD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3~5d后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拔除气管导管改面罩机械通气,B组继续有创机械通气。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例数、死亡例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A、B两组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0例和5例(P=0.027);死亡例数为O和3例(P=0.217);有创机械通气3~5d后尚需机械通气时间为(7.8±3.4)d和(15.6±9.3)d,P〈0.05;住院时间为(15.8±4.7)d和(23.6±10.8)d,P〈0.05。结论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作为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切换点救治AECOPD急性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3~5d后拔除气管导管改面罩机械通气,能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机械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的肿瘤患者98例,均机械通气>48 h,以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判断标准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6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2组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应用激素、意识障碍、留置胃管、APACHEII评分及平卧位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OR=1.087,95%CI1.0181.161)、机械通气时间(OR=5.148,95%CI 1.3421.161)、机械通气时间(OR=5.148,95%CI 1.34219.743)、留置胃管(OR=1.074,95%CI 1.01119.743)、留置胃管(OR=1.074,95%CI 1.0111.141)及APACHEII评分(OR=1.336,95%CI 1.1301.141)及APACHEII评分(OR=1.336,95%CI 1.1301.580)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年龄大、机械通气时间长、留置胃管及APACHEⅡ评分高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后与简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sCPIS)分值及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CPIS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2例VAP患者进行回顾性评价。对VAP诊断时及诊断后第3、5和7d的sCPIS分值进行分析。结果住院28d内死亡28例(53.8%),存活24例(46.2%)。存活组患病后第3、5和7d的评分较患病时明显下降(4.8±1.2、4.0±1.1、3.3±1.6比5.5±1.4,P〈0.05)。死亡组患病后第3、5和7d的评分较患病时逐渐升高(6.8±1.3、7.5±1.4、7.8±1.2比5.8±1.5,P〈0.05)。死亡组患病后第3、5和7d的评分显著高于相应存活组(P〈0.05)。死亡组机械通气时间[(18.4±5.2)d比(12.0±4.1)d]和住ICU时间[(22.5±8.5)d比(16±6.3)d]均显著长于存活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sCPIS变化有助于评估V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不同时机气管切开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  对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2018年1 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气管切开的5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ET组(≤ 10 d)共28例,晚期气管切开LT组(> 10 d)共28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4~86岁。观察2组患者的基础特征、气管切开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重症医学科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痰培养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发生率及细菌培养的菌群分布等。  结果  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气管切开后的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7.5 d和7 d,P = 0.729)及VAP发生率(分别为39%和61%,P = 0.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气管切开组的ICU总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5.5 d和22 d,P < 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1.8 ± 3.2) d和(17.1 ± 4.1) d,P < 0.001]及多重耐药发生率较晚期气管切开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39%和79%,P = 0.003)。而且早期气管切开组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P = 0.029)。  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明显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率,但并没有减少VAP的发生率。而对于气管切开指征及时机仍需有效的手段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7.
庄姞  姚碧红 《右江医学》2014,42(4):460-463
目的比较Insure技术(Ps气管内滴入+鼻塞持续正压通气)与有创机械通气+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nr)s)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新生儿科治疗的56例NRDS新生儿。其中31例应用Insure技术(PS气管内滴人+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设为观察组,25例应用有创机械通气+PS治疗设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于出生后6h内气管内滴人PS,比较出生后12h胸片的改善、出生后12h、24h、48h的血气变化、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及治愈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出生12h胸片改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93.5%,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9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12h、24h及48hPO,、PC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19.4%,对照组发生率为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7.9±4.6)天,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23.7±4.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应用Insure技术(PS气管内滴人+鼻塞持续正压通气)与有创机械通气+PS治疗疗效无明显区别,但能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3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后,随机分为序贯通气治疗组20例和常规通气组16例,序贯通气组治疗方法: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d)治疗;常规通气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随后以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等.结果: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2例(10%)和6例(37.5%)(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3±2.3)d和(11.8±5.3)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2 +9)d和(25±14)d.结论:在PIC窗指导下的有创与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的时机以及创伤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1年10月经院前(PH)或呼吸科内(RD)气管插管处理后的成年创伤患者。VAP的诊断采用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的方法,不能肺泡灌洗的用临床评估的方法。次级结果包括VAP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死亡率。结果 286例患者中,206例(72.0%)行PH插管(PH组),80例(28.0%)行RD插管(RD组)。RD组年龄高于PH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6.4岁和39.1岁,P<0.01)。两组最低收缩压的平均值比较,RD组低于PH组(分别为102.8 mm Hg和111.4 mm Hg,P<0.01)(1 mm Hg=0.133 kPa),两组创伤严重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7.2分和27.0分,P=0.94)。两组间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0(18.8%)和71(17.2%),P=0.66],诊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 d和7.8 d,P=0.89)。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药物滥用史、急诊室内测得的最低收缩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为发生VAP的三个独立因素。结论创伤患者院前气管插管的VAP发生率并不高于呼吸科内气管插管。关于气管插管时机、吸痰时机等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以避免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使用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的干预措施能否有效减少COPD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比较持续囊上引流与间断囊上引流方法在预防VAP效果上的差异及患者耐受性.方法:选取入住我院R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持续气囊上引流组(C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