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调查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C U)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情况.方法:以N IC U 63例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WHO洗手5个时刻的洗手指征进行干预手卫生,比较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后63例医护人员对洗手卫生认知度均提高.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明显提高,干预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综合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实行多部门联合参与督导,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出导致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根本原因,评价针对根本原因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直接原因,再找出根本原因,根据根本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通过措施改进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结果干预后手卫生依从性从25.73%提高到42.79%(P〈0.01),WHO五洗手时机依从率比较,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无菌操作前三组在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出导致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根本原因,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有针对性,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按照统一的调查表,采用单盲法,对临床各科室的医生、护士进行现场观察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该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61.6%,且受岗位、科室、操作类型的影响;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明显高于医生;重症监护病房和新生儿病房高于普通病房;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手卫生依从性高于接触患者前.结论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探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措施.方法 依据WHO制订的"手卫生5个重要时刻",采用直接观察法随机对临床各科室正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观察,填写手卫生依从性监测表.结果 共观察650例次"5个时刻"手卫生时机,手卫生依从率以清洁/无菌操作前及体液暴露后为92.31%,接触患者后为84.61%,接触患者前为57.69%,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为53.84%.不同岗位医务人员以护士手卫生依从率最高,实习生最低.护士、 医生、 实习生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90%,74%,53.33%.结论 该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待提高,应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手卫生5个重要时刻"采取个体化干预,从薄弱环节入手干预,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观察及提问的方法,对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57.19%.诊疗活动前手卫生执行率为51.67%,诊疗活动后手卫生执行率为65.14%.实施干预措施后,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从51.19%提高到77.92%.结论 绵阳市中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差,需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为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差和工作繁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教育干预对医院护工手卫生所采取的措施.方法 选取医院护工为研究对象,施行教育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干预后手卫生执行率从23.33%提高到71.67%,依从性显著提高.结论 重视对医院护工手卫生教育干预并采用相应执行监督措施,明显的提高了护工手卫生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通过实施集束化手卫生干预措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正确率以及手消毒剂的使用量,从而达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目的。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问卷调查及单盲法,从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所属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护人员实施集束化手卫生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正确率以及手消毒剂使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集束化手卫生干预措施后,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正确率均有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消毒剂使用量干预前为0.96 mL,平均(1.04±0.54)mL;干预后为1.88 mL,平均(1.92±0.69)mL,增加了0.92 mL,平均(0.88±0.50)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普遍对手卫生的认识不足,通过实施集束化手卫生干预措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樊桂平 《吉林医学》2013,34(21):4398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现状,探讨一系列手卫生干预措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方法:暗访观察记录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比较干预措施前后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手卫生知识知晓率、依从性、正确性显著高于干预前。结论:采取科学合理全方位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依从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基层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意识。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本地区13所县区级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管理对策。结果县区级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存在建筑布局不合理,工作流程不符合院感要求。手卫生设施不全,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部分新生儿有家长陪护管理不当。结论改造新生儿病房布局,强化培训,增强医护人员院感控制意识,配齐手卫生设施,加强院感检测及三级医院感管理措施等,对基层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随机手培养反馈策略对ICU轮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2014年4月对轮科医护人员采用常规入科手卫生教育,2014年5月~2014年8月,在常规入科手卫生教育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手培养反馈策略”对轮科医护人员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ICU轮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干预后,轮科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从20.6%上升到76.6%,轮科护士的依从性从44.6%到88.6%,轮科医生和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采用“随机手培养反馈策略”,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了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的知晓情况,探讨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2006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夏津县108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消毒灭菌、隔离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分别为77.69%、77.96%和60.0%。只有14.81%的人知晓灭菌剂应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23.15%的人知晓紫外线不能杀灭HIV,对其它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知晓率为33.26~99.07%。78.7%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是通过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获得消毒、隔离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知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职称、不同岗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消毒、隔离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应加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消毒、隔离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医院消毒灭菌质量监测效果,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依据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和GB15982─195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回顾性分析医院重点科室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灭菌后物品、使用中消毒剂、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检测结果。结果:3年共采样2 079份,合格1 905份,总合格率91.63%。不同监测对象中,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后物品、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合格率依次为94.48%、93.19%、74.59%、100.00%、100.00%、91.71%。结论:20112013年医院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存在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偏低的现象,需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从而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刘锐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9):1166-1167
目的 为加强澄迈县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工作,有效防止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2010~2011年对澄迈县辖区内医院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对澄迈县辖区内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的物体表面、手和皮肤粘膜消毒效果、使用中消毒剂等项目进行随机抽样检测.结果 共抽检1 806份,致病菌未检出,全部合格份数为1 486份.合格率分别为86.27%.其中2010~2011年县直属医疗机构合格率分别为96.63%和97.01%;个体医疗机构合格率为82.40%和83.99%.结论 县直属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总体情况良好,但个别项目如物体表面、空气、医护人员手合格率相对较差,个体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不容乐观,需要加强对医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邵瑞芳  谭颖 《中国医疗前沿》2010,5(14):74-74,78
目的研究施乐氏手消毒剂临床使用的消毒效果。方法按照2009年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洗手、卫生手消毒、采样,随机对60名医护人员使用施乐氏手消毒剂前、后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消毒后手平均菌落总数(0.41±0.72)CFU/cm^2,明显少于消毒前细菌平均菌落总数(35.12±2.74)CFU/cm^2,对自然菌的杀灭率为98.83%,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乐氏手消毒剂除菌效果佳、作用迅速、手感舒适,临床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 2011年7~12月由专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目标性监测,跟踪查房过程,观察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手卫生依从性、无菌技术操作及病床单元物表清洁消毒等,并进行实时干预。结果与2010年同期比较,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但其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加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加强物表清洁消毒执行力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对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的洗手情况,便于针对性的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监督及监测,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6-2009年手卫生监测资料。结果: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合格率逐年提高,总合格率为83.5%;高年资医务人员洗手合格率高于低年资医务人员,肥皂组洗手后菌落数明显超标,与洗手液组和速干手消毒剂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监测与反馈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有助于医务人员行为的改变,可强化其手卫生观念,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曾燕 《当代医学》2021,27(6):57-59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在消毒供应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科室从2018年7月将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应用于微创手术器械消毒灭菌过程,组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小组,制定流程图、评估可能失效环节、分析存在的原因和对应的解决方法,用于消毒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中。比较医疗失效模式实施前后6个月科室工作人员在微创手术器械平均回收发放时间,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的合格率及器械损坏率。结果实施后,消毒供应室微创手术器械平均回收时间由实施前的5.68 min缩短至3.12 min(P<0.05),平均发放时间由实施前的10.33 min缩短至6.59 min(P<0.05);实施后,微创手术器械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合格率分别为99.40%、99.80%、99.80%,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的95.00%、96.40%、95.40%(P<0.05),器械破损率也由实施前的7.00%降低至2.00%(P<0.05);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服务态度、风险防范意识和安全识别能力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引进医疗失效模式后能明显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科室微创手术器械质量管理,增强科室人员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医疗单位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与二次供水关系,进一步加强医院消毒与供水管理。方法根据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和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及《生活饮用水规范》(2006)进行。结果各种监测对象合格率分别为:医生手为83.10%;护士手为96.23%;二次供水为58.46%。而且绝大部分医务人员手细菌超标的,其单位水细菌总数也超标。结论广州市属医院手卫生消毒质量整体较好,但应加强重点科室和二次供水等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新录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水平基线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新录用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程度,为制定针对性教育和培训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问卷,在岗位培训前,对我院新录用109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新录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医护相比,医生对常见多重耐药菌的了解水平明显高于护士(χ2=4.38,P=0.037),护士对医疗废物分类知识知晓程度(χ2=9.84,P=0.002)和手卫生意识(χ2=11.09,P=0.009)明显好于医生;录用前有短期工作实践经历人员对医院感染认知水平总体好于应届毕业生.结论 新录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防控意识远低于相关要求,亟需在学校教育和实习阶段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快速手消毒液与洗手液洗手的消毒效果,探讨适合的手卫生方法。方法选取本院100例医护人员,随机将其分为快速手消毒液组和洗手液组等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两组洗手前后的细菌总数。结果快速手消毒液组和洗手液组对手带菌量≥50cfu/cm2的洗手后细菌群落数均较洗手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7,P〈0.01;t=52.78,P〈0.01);洗手后两组细菌群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P〈0.01);两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P〈0.01)。快速手消毒液组和洗手液组对手带菌量〈50 cfu/cm2的洗手后细菌群落数均较洗手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8,P〈0.01;t=36.53,P〈0.01);洗手后两组细菌群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两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结论两种手卫生方法均消毒效果显著,但手部污染明显(带菌量≥50cfu/cm2)时,用快速手消毒液处理的合格率低于洗手液,此时应选用洗手液加流动水洗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