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CCI神经病理痛模型,取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假手术组,Ⅲ组为CCI+川芎嗪治疗组,Ⅲ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100 mg/kg川芎嗪注射液,Ⅳ组为CCI手术组。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1、3、5、7、91、1、14 d以von 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CCI大鼠神经病理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术后14 d,Ⅳ组和I、Ⅱ、Ⅲ组相比较,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1);I、Ⅱ、Ⅲ组之间相比,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川芎嗪可以缓解CCI大鼠的慢性神经病理痛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刘永峰  杨承祥 《广东医学》2008,29(12):1960-1962
目的 观察损伤坐骨神经周围注射可乐定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大鼠痛域影响,探讨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否对已经形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产生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Sham组:只分离皮肤、肌肉,不结扎坐骨神经; Sal组:形成CCI后注射生理盐水组; Clo组:形成CCI后注射可乐定组; Clo+Yo组:形成CCI后注射可乐定和育亨宾组。采用热辐射法和von Frey细丝法分别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结果 CCI大鼠在术后从7 d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热痛敏和机械痛敏,损伤坐骨神经周围注射可乐定能明显减轻热痛敏和机械痛敏(р<0.01)。结论 外周神经周围注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以减轻已经形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痛域,α2-肾上腺素受体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转归。 【关键词】 可乐定 外周注射 CCI大鼠 神经病理性疼痛 热痛敏 机械痛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神经性疼痛小鼠坐骨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Sham组,CCI(慢性坐骨神经结扎)组和CCI+OMT组(术后7 d给予CCI疼痛小鼠腹腔注射150 mg/kg OMT连续治疗7 d);Von Frey纤毛笔检测各组小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刺激痛敏仪检测各组小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坐骨神经的形态;硫代巴比妥酸检测丙二醛(DM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CCI组比较,腹腔注射OMT明显提高CCI疼痛小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改善坐骨神经髓鞘和轴突的形态;显著降低MDA的含量以及增强SOD的活性。结论:OMT对CCI疼痛小鼠坐骨神经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进行两种大鼠机械性痛觉敏感性测量方法、两种冷刺激缩足反应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mg/kg,建立标准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检测机械和冷热温度刺激下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对不同行为学检测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相比50%缩足阈明显降低(P<0.05)、出现痛觉过敏及痛觉超敏(P<0.05)、冷刺激诱发的缩足次数增多(P<0.05),二组大鼠对热痛刺激反应均无明显差异,与临床患者症状表现基本一致。结论:Von Frey纤维丝刺激检测中4g和15g方法可更好的模拟临床患者的痛觉过敏、超敏反应;up-down法客观量化的反应出大鼠缩足阈值下降的程度。冷温度刺激中,丙酮喷洒法可较直观的观察大鼠受到冷刺激后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注射氯胺酮或/和吗啡对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均分为8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组Ⅰ)、对照组(组Ⅱ)、术后氯胺酮治疗组(组Ⅲ)和术前氯胺酮治疗组(组Ⅳ)、术后吗啡治疗组(组Ⅴ)和术前吗啡治疗组(组Ⅵ)、术后氯胺酮加吗啡治疗组(组Ⅶ)和术前氯胺酮加吗啡治疗组(组Ⅷ)。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痛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2、24、48、72、96、120h以von Frey细丝法(机械性痛觉过敏)、热辐射法(热痛觉过敏)和累积疼痛评分法观察疼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在术后2、24、48、72h,对照组、术后氯胺酮治疗组和术前氯胺酮治疗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均明显降低(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累积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吗啡和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吗啡加氯胺酮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均明显增加(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累积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在术后96~120h,对照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其他指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单次鞘内注射氯胺酮50μg无明显抗伤害作用,术前和术后单次鞘内注射吗啡或吗啡加氯胺酮能提供术后早期镇痛作用,但无预先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组(CCI)、CCI+EGCG 100 mg/kg组、CCI+EGCG 65 mg/kg组、CCI+EGCG 20 mg/kg组,采用Von Frey纤维丝、辐射热测痛仪、冷板法观察EGCG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结果 与CCI组相比,ip给予EGCG 100和65 mg/kg可分别提高小鼠损伤侧后足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及冷缩足反射次数(P<0.05)。结论 EGCG可减轻CCI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轻度烧伤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了解川芎嗪对烧伤痛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轻度烧伤模型,应用von 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 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川芎嗪对烧伤大鼠MWT和TWL的影响.结果 烧伤后1 h,ⅢA组(生理盐水+Ⅰ度烧伤组)和ⅢB组(生理盐水+浅Ⅱ度烧伤组)MWT和TWL显著性下降,分别持续24 h和96 h(P<0.01).24 h之后,ⅡA组(TMP+Ⅰ度烧伤组)TWL和TWL和Ⅰ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ⅡB组(TMP+浅Ⅱ度烧伤组)24 h后明显增加,72 h后与Ⅰ组相比已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川芎嗪可以抑制烧伤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从而对烧伤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SRT1720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大鼠痛觉敏化和脊髓Sirt1表达/活性的影响。 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N组)、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组(CCI组)、CCI+生理盐水注射组(CCI+NS组)、CCI+低剂量SRT1720(SRT1720 20 mg/kg腹腔注射)、CCI+高剂量组(SRT1720 50 mg/kg腹腔注射)。CCI模型建立后,分别通过微量注射器进行腹腔内注射2.5 ml/kg NS、20 mg/kg SRT1720、50 mg/g SRT1720,连续7 d。各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1、3、5、7、10、14天用von Frey细丝测定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辐射法测定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TWL),手术结束后提取大鼠脊髓测定Sirt1蛋白表达和去乙酰化酶活性。 结果 SRT720能抑制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浓度越高,抑制越明显(P<0.05);SRT720能增加脊髓背角Sirt1蛋白表达,浓度越高,增加越明显(P<0.05);SRT720能增加脊髓背角Sirt1去乙酰化酶活性,浓度越高,增加越明显(P<0.05)。 结论 腹腔注射SRT1720能抑制CCI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其作用可能和增加脊髓Sirt1表达/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IT)吗啡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αCaMKⅡ)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切口痛组(IP组)、术前吗啡组和术后吗啡组.按Yaksh法鞘内置管,按Brennan法制备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以von 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观察大鼠术后2 h时的疼痛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脊髓背角p-αCaMK Ⅱ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S组比较,IP组大鼠MWT明显降低(P<0.01),TWL明显缩短(P<0.01).脊髓背角p-αCaMKⅡ阳性神经元数量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 与IP组比较,术前吗啡组和术后吗啡组大鼠的MWT明显升高(P<0.01),TWL明显延长(P<0.01),术前吗啡组大鼠脊髓背角p-aCaMK Ⅱ阳性神经元数量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 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术前IT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抑制切口痛引起的脊髓背角P-aCaMK Ⅱ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行两种大鼠机械性痛觉敏感性测量方法、两种冷刺激缩足反应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 mg/kg,建立标准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检测机械和冷热温度刺激下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对不同行为学检测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相比50%缩足阈明显降低(P<0.05)、出现痛觉过敏及痛觉超敏(P<0.05)、冷刺激诱发的缩足次数增多(P<0.05),两组大鼠对热痛刺激反应均无明显差异,与临床患者症状表现基本一致。结论 Von Frey纤维丝刺激检测中4 g和15 g方法可更好的模拟临床患者的痛觉过敏、超敏反应;up-down法客观量化的反应出大鼠缩足阈值下降的程度。冷温度刺激中,丙酮喷洒法可较直观的观察大鼠受到冷刺激后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柴胡注射液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模型组、柴胡注射液干预组;后两组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制作梗阻性黄疸模型,术后第1天起分别给药,并于术后第7、14天分别测定不同组别大鼠血清ALT、AST、TBIL、DBIL等指标。结果柴胡注射液干预组术后第7、14天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及TBIL、DBIL含量明显下降,与梗阻性黄疸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注射液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胆管血流后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门部胆管、肝功能及胆管上皮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梗阻性黄疸5d行胆管再通组(B)、梗阻性黄疸5d行胆管再通+肝动脉结扎组(C)、梗阻性黄疸5d行胆管再通+部分门静脉动脉化组fD),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1周应用HE染色观察胆管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ALP、GGT变化,TUNEL染色观察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及坏死情况。结果A组大鼠肝门部胆管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改变;B组大鼠肝门部胆管病理学检查见少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少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脱失;C组大鼠肝门部胆管可见大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多量胞质空泡化改变,大量胆管上皮脱失,可见胆管壁坏死,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D组大鼠肝门部胆管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散在数个胆管上皮细胞空泡化,少部分上皮脱失,凋亡指数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梗阻性黄疸情况下行肝动脉结扎会导致肝门部胆管严重的缺血缺氧改变,甚至胆管壁坏死,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明显减轻肝总动脉结扎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门部胆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皮质微循环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48只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O组)和胆总管结扎组(BDL组)各24只,每组再分别于术后3d、7d、10d各取8只大鼠,应用WX-9型微循环显微镜观测大鼠肾皮质微血管管径和密度变化及微血管周围的渗出情况。应用LISCA激光多普勒组织灌流图像仪观测各组大鼠肾皮质血液灌流量的变化。结果BDL组胆总管结扎后,肾皮质微血管收缩,血液灌流值减小,7d、10d时微血管数量减少,且随胆道梗阻时间延长变化更加明显(P<0.05,P<0.01),微血管周围出现渗出。SO组各时点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引起大鼠肾皮质微循环障碍,血液灌流量减少,并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小鼠梗阻性黄疸模型的建立及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小鼠梗阻性黄疸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动态观察.方法 选取Balb/c小鼠矾只,随机等分为模型组(56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实验组开腹后游离出胆总管,双重结扎,然后关腹.于实验的第12h,1、2、3、4、5、7d动态观察胆总管直径及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中间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总数百分数和中间细胞总数百分数.测血清总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月日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值.取动物肝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小鼠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其胆总管的直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中间细胞总数及百分数、肝功能相关酶指标等,都存在一定的曲线变化.结论 Balb/c小鼠在通过结扎胆总管造成阻塞性黄疸时,其变化的规律与人类相似,并且造模时间短(只需2d),是研究梗阻性黄疸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的可靠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5.
生长激素在大鼠肝细胞胆红素代谢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应果  别平  祝建勇 《重庆医学》2005,34(3):380-382
目的研究胆道梗阻及再通大鼠血清GH的变化规律及在肝细胞胆红素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对胆道梗阻及再通大鼠动物模型的72份血清样本进行放免检测GH;肝脏组织样本行原位杂交染色在肝细胞胞浆染色定位STAT5,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半定量比较肝细胞胞浆STAT5表达情况,并与血清GH、血清胆红素作相关分析.结果在胆道梗阻时机体存在GH分泌、释放不足从正常时的(6.54±1.09)下降到14d的(1.97±0.64),再通后GH缓慢恢复;STAT5在胆道梗阻大鼠肝细胞胞浆中表达(阳性面积比)明显下降由正常(0.335±0.09)到14d(0.045±0.02),再通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图像分析、半定量比较发现其随血清GH、胆红素的升高或降低而发生变化.结论胆道梗阻时机体存在GH分泌、释放不足,并通过STAT5信号途径影响肝细胞代谢胆红素.  相似文献   

16.
阻塞性黄疸对肠道微生态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对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两组,胆管结扎组(BDL组)16只,无菌术下开腹行胆管结扎;假性胆管结扎组(SL组)16只,仅分离肝蒂而不予结扎。术后2周处死大鼠,观察血浆内毒素、回肠内粪便的pH值、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变化,观察小肠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结果术后2周BDL组血浆内毒素增高,大便pH值降低、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IgA(+)、CD4(+)、CD8(+)明显减少,肠黏膜结构明显受损。结论阻塞性黄疸后大鼠肠内微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在治疗阻塞性黄疸的病人应该尽快解除梗阻,恢复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同时也兼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在短暂性肾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肾功能改变与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 protein 70,HSP70)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S组)、正常肾缺血再灌沣组(SRI组)、梗阻性黄疸组(J组)、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组(JRI组)。在胆道梗阻1周后行双侧肾动脉夹闭10min后放开,观察再灌注后0、4、12、24h等不同时相点观察肾功能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大鼠肾脏HSP70的表达。结果 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冉灌注组内生肌酐清除率随冉灌注时间延长呈持续性下降,梗阻性黄疸组及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丙二醛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下降。JHI组大鼠肾脏HSP70表达主要分布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其表达量以再灌注后4h最多,12h次之,24h有所减少。结论 梗阻性黄疸状态下大鼠肾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明显升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梗阻性黄疸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有关,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了这一过程。HSP70的表达是机体对梗阻性黄祖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建立阻塞性黄疸的动物模型,观察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移位,旨在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易感性增高的机制。实验表明,胆管结扎组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为43.75%,假性手术组全部阴性,提示阻塞性黄疸时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肠道细菌移位,可能是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感染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阻塞性黄疸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规律,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导致阻塞性黄疸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BDL)组和假手术(SO)组,每组30只,术后3、7、14 d,取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分别测定大鼠胸主动脉对高浓度钾离子(K+)诱发的最大收缩幅度、梯度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和去氧肾上腺素(PE)引起的收缩反应以及硝普钠(SNP)引起的舒张反应。另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O组、BDL 3 d组、BDL 7 d组、BDL 14 d组,每组10只。取大鼠的胸主动脉组织,利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肾上腺素α1D受体亚型(α1D-A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高钾离子、NE、PE 在BDL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引起的收缩反应弱于SO组,而硝普钠引起的舒张反应强于SO组;BDL组大鼠α1D-AR蛋白表达较SO组减弱,并且随阻塞时间的延长,减弱更加明显。结论:BDL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在高胆红素血症时发生改变,α1D-AR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收缩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管阻塞对大鼠肝脏功能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胆总管结扎组(BDL,n=50)和假手术组(n=10,仅游离胆总管不予结扎).BDL组据结扎持续时间又分为BDL3、BDL7、BDL14、BDL28和BDL42组(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第3、7、14、28、42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 (ALT)等肝功能指标,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假手术组于术后7 d行上述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BDL组大鼠肝脏功能指标明显改变,血清TBIL、DBIL、TBA值在阻塞早期(BDL3 或BDL7 组)为最高,后呈下降趋势,至实验末期(BDL42组)时仍高于对照组;ALT等酶学指标也有类似变化.BDL组大鼠的主要病理形态学改变为肝内小胆管增生和肝纤维化.结论:大鼠肝脏功能阻塞早期即发生明显的损害,机体可产生一定的代偿以改善肝功能,但持续存在的胆管阻塞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大鼠阻塞性黄疸期内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显示其肝功能测定值并不能反映其肝脏组织的实际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