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 [81 5 4 %、(7 4 3± 0 0 7)mm、(7 5 2± 0 6 0 )mm]与对照组[2 8 5 7%、(7 75± 0 10 )mm、(7 97± 0 75 )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5 )。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 (78 2 3% ) ,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14 5 2 % ) ,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 (7 2 5 % )。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5 ) ;脑梗死组三酰甘油 (TG) [(1 81± 0 12 )mmol/L]、餐后 2h血糖 [(9 2 2± 0 4 3)mmol/L]及纤维蛋白原 [(3 18± 0 0 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39± 0 0 9)mmol/L、(8 2 0± 0 35 )mmol/L、(2 6 4± 0 14 )mmol/L](均P <0 0 5 ) ;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 (r=0 34,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2 5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部分脂质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目的 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血糖、凝血谱等多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32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脂、血糖、凝血谱等项目。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8.79%,对照组为23.08%(P〈0.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为42.60%。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颈动脉有斑块的病例其高血压发生率、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的病例显著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部落或小斑块脱落可以成为大片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粥样斑块的民高血压病史、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的指标增高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50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l Thickness,IMT).评定标准:颈动脉IMT>0.9 mm或(和)颈动脉斑块定义为CAS.入院后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送检,测定Fg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记录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病史,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大小.结果 按Fg水平分组(Fg≤3 g/L组、Fg>3 g/L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g>3 g/L组的危险度为2.04,年龄、Fg水平、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对CAS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g与CAS的相关性最强.结论 Fg水平与脑梗死患者CAS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的传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血糖(BG)、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91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脂、BG、Fbg 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软斑百分比明显增高(均P<0.05).(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BG及F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 P<0.05~0.01);脑梗死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 P<0.05~0.01).(3)脑梗死组IMT与TC、LDL、BG、Fbg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34、0.30、0.36,P<0.05~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软斑发生率高.BG、TC、LDL及Fbg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观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促发病机制,提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情况,了解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根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浓度组并对两组患者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高浓度组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及IMT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浓度组,两者差异显著。高浓度组患者的颈动脉IMT≥0.09mm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浓度组,其差异亦具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作为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随着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血脂、血糖(BG)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23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 LP(a)}、BG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评定标准:IMT≤1.0mm为血管正常,1.0mm< IMT≤1.2mm为硬化,IMT> 1.2mm为斑块形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百分百明显增高(均P<0.05).(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0.01);脑梗死有斑块(包括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0.01).(3)脑梗死组IMT与TC、LDL、BG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0.32、0.34,P<0.05~0.01).结论 血TC、LDL、BG水平可能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脑梗死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16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作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的关系,为临床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性指导.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0-03-2013-03收治的206例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16例,设为研究组;非脑梗死患者90例,设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斑块性质、部位及个数及血管内径,另外再行血脂检查,记录数据并做好比较.结果 (1)研究组在CCA、BIF、ICA的斑块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斑块发生率为88.8%(103/116),以软斑和溃疡斑为主;对照组斑块发生率为15.6%(14/90),以硬斑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TG、HDL-C、LDL-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中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水平测定,可作为脑梗死的临床预测项目,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相关炎性标志物MMP-9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2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CCCI组)及2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3个亚组,并进行组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稳定斑块组,脑梗死稳定斑块组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存在差异,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14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5例,女性6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脑梗死病史,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其中梗死组患者65例,非梗死组患者83例。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位置及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和回声强度。结果梗死组患者27例IMT增厚,33例斑块形成,其IMT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例数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8,P0.001);梗死组患者IMT厚度、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3、32.826、12.639;均P0.001);梗死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29例,非梗死组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18例,梗死组患者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比非梗死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3,P=0.003)。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与发生脑梗死密切相关,对高血压患者定期行颈部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扫查,及时了解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以及诊治脑梗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联用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8例,均行颈部血管彩超、CTA检查。结果 彩超+CTA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87.50%,高于彩超单独检查的64.58%、CTA单独检查的68.75%,(P<0.05); 彩超+CTA对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是29.17%,比彩超单独检查的14.58%、CTA单独检查的16.67%高(P<0.05); 彩超+CTA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8.75%,较彩超单独检查的检出率45.83%、CTA单独检查的47.92%高(P<0.05)。结论 联用颈部血管彩超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实施检查可对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判断,并明确有无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9例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检查;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分为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比较2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5.61%,不稳定组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性别、糖尿病史、吸烟患者比例与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水平的CHOL、TG、HCY、FIB,低水平的HDL-C及糖尿病史、吸烟史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演变为不稳定斑块,故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和100例同期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6%和1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无斑块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患者中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型患者(P<0.05),中型患者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5);轻型患者中无斑块和有硬斑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型和重型患者( P<0.05);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有硬斑患者(P<0.05),有硬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有硬斑和无斑块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与老年脑梗死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与患者的病情具有相关性,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和生活能力缺失症状更加严重、预后情况更差,有硬班和无斑块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较轻,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中CD36基因缺陷及其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行CD36基因缺陷筛查,观察CD36基因缺陷比例及缺陷类型,并对比CD36缺陷患者与CD36正常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糖、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中CD36缺陷率高于正常人群,以1228-1239del型、949ins型基因突变为主。且CD36基因缺陷患者伴随有血糖、TC、LDC-C、LP(a)、ApoA1显著升高。结论 CD36基因缺陷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原因可能与其导致的血糖、血脂调节障碍有关。CD36基因可作为脑血管病防治的分子生物学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变化规律。方法 :脑梗死患者 10 6例、脑出血患者 6 5例和非脑血管病患者 83例 ;脑梗死组又分为初发和复发、<6 0和≥ 6 0岁、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亚组。用比色法测定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TC、TG和LDL -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HDL -C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老年脑梗死组TC、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复发脑梗死组TC、LDL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脑出血患者血脂指标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血清TC、TG和LDL -C均高于单纯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结论 :血清TC、LDL -C主要与复发性脑梗死有关 ,而TC、TG主要与老年脑梗死发生有关 ;血清TC、TG和LDL -C升高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糖耐量的异常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60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n=60例),糖耐量异常组(IGT,n=53例),糖尿病组(DM,n=47例),测定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结果脑梗死患者IGT组、DM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均高于NGT组(P<0.05)。IGT组与DM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IGT组颈动脉IMT与血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正相关(r=0.264,P=0.01),与服糖后2h血糖(2h-PG)呈正相关(r=0.262,P=0.001)。结论脑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IGT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促斑块不稳定作用,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