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使用帕洛诺司琼与昂丹司琼对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抚顺市中心医院自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A组给予昂丹司琼治疗,B组给予帕洛诺司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恶心呕吐(PONV)分级、不良反应、饮食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B组HR、MAP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ONV总发生率为82.2%(37/45),显著高于B组的60.0%(27/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2/45),显著低于A组的20.0%(9/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饮食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洛诺司琼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可有效降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有助于患者早日进食,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格拉司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27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随机分为G组(格拉司琼40μg/kg)、F组(氟哌利多80μg/kg)和N组(生理盐水50mI),每组92例。各组常规全麻诱导插管后给予相应药物静脉滴注,然后实施手术。观察各组术后12h内及12~24h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G组和F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P〈0.01-0.05);G组与F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格拉司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尽管麻醉药品不断更新和麻醉技术也在进展,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仍然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据报道平均发生率为20%~30%[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PONV的发生率在53%~72%[2,3]。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疗效。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甲氧氯普胺组(58例)及针刺内关穴组(60例),于术后4h、8h、12h、24h随访,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在术后8h内甲氧氯普胺组和针刺内关穴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针刺内关穴组恶心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NVAS)较对照组低。结论针刺内关穴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与甲氧氯普胺等效,还可降低恶心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丙酚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踟)发生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四组:C组(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n=40)、P0.5组(异丙酚0.5mg·Kg^-1·h^-1,n=40)、P1.0组(异丙酚1.0mg·Kg^-1·h^-1,n=40)和P1.5组(异丙酚1.5mg·Kg^-1·h^-1,n=40)。所有药物在病人麻醉诱导后开始输注。记录术后24小时病人PONV发生率。结果:C组、P0.5组、P1.0组和P1.5;组四组患者术后24h内PONV总发生率分别为65%、60%、20%和15%,在24h观察期内,P1.0组和P1.5组患者PONV预防明显好于C组、P0.5组(P〈0.05),而P1.0组和P1.5组间术后24h内PONV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丙酚1.0和1.5mg·K^-1·h^-1输注都能明显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的发生率,但增加剂量至1.5mg·Kg^-1·h^-1并不会增加镇吐效能,因此异丙酚1.5mg·Kg^-1·h^-1输注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人恶心呕吐发生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6.
病人自控镇痛(PCA)可以大大减轻病人术后痛苦。吗啡因其镇痛效果确切而常被作为术后镇痛的首选药物,但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常令患者痛苦不堪。为此,以往多用氟哌利多防治,但该药有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比较昂丹司琼和氟哌利多硬膜外用药的抗恶心呕吐作用。  相似文献   

7.
格拉司琼预防全麻后恶心呕吐症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警卫  王军  魏寅  常江  杜文涛 《武警医学》2005,16(4):277-277
手术后的恶心呕吐 (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是麻醉和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全麻后PONV发生率更高 ,可达 70 %~ 80 % ,其可延长离开恢复室的时间 ,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误吸、吸入性肺炎、窒息等[1,2 ] 。本研究预防性给予高选择性 5 -羟色胺 (5 -HT3 )受体拮抗药格拉司琼以预防全麻拔管后PONV ,取得良好的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 112例 ,ASAⅠ~Ⅱ ,男5 3例 ,女 5 9例 ,年龄 16~ 74岁。手术种类包括胆囊切除术、胆道探查术、胃大部切除术、胆肠吻合术、肠部分切除术、肠粘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5-09~2012-01间的120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有62例发生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1.7%.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变量中包括性别、应用阿片类镇痛药、肥胖、手术时间(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几率比较高,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是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应用阿片类镇痛药、肥胖、手术时间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应用小潮气量高频率手控呼吸诱导预防术后呕吐的效果。方法选取ASAⅠ-ⅡLC病人120例,排除心、肺、脑、肾和精神疾病,随机分为三组。A组40例,麻醉诱导静脉滴注阿扎司琼,采用常规潮气量、常规呼吸频率;B组40例,静脉滴注阿扎司琼+小潮气量高频率手控呼吸诱导;C组40例,未用止吐药,常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比较各组的麻醉持续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和不同时间点MAP、HR、SPO2%、PETCO2的情况,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各组的气腹前、气腹后5min、10min、20min、30min的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0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麻醉持续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0%,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7.5%,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70.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高频率手控呼吸诱导可减少气体进入胃内,降低胃内压力,防止CO2滞留,预防术后恶心呕吐,保障了LC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孙蓉 《临床军医杂志》2002,30(1):110-111
一般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为1%~80%[1],而腹腔内(胃、肠、肝)手术PONV的发生率为70%[2].为预防这一并发症,我们在全麻诱导前静注昂丹司琼,观察其对PONV的预防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减轻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评分为Ⅰ~Ⅱ级患者1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右美托咪定组(B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常规麻醉诱导,麻醉术中维持均采用维库溴铵、瑞芬太尼和异丙酚。B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4μg·(kg·h)-1,A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氯化钠溶液。记录患者年龄、体质量、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二氧化碳气腹时间;记录麻醉前即刻(T1)、麻醉后即刻(T2)、拔管后即刻(T3)和术后24 h(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 O2)情况;记录术后0~2 h、2~12 h和12~24 h的患者恶心和呕吐病患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相比,年龄、体质量、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二氧化碳气腹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的MAP、HR和Sp O2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0~2 h、2~12 h和12~24 h这3个时间段内,B组发生恶心和呕吐的患者少于A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改善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托烷司琼预防手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期间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择期妇产科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镇痛配方不同随机双盲分成A组,吗啡40mg;B组,吗啡40 mg加氟哌利多5 mg;C组,吗啡40 mg加托烷司琼2.5 mg;D组,吗啡40 mg加托烷司琼5 mg,每组各30例,各组配方容量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为100 mL。术后接1次性微量泵行PCIA48 h。观察术后6、12、24和48 h的镇痛效果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以及不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4组病例年龄、体重和手术时间及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gt;0.05)。B、C、D组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C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B、D组。结论:托烷司琼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术后病人吗啡静脉自控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小剂量托烷司琼(2.5 mg)的副作用更小。  相似文献   

13.
朱秀辉 《西南军医》2010,12(4):667-669
目的探讨预防肿瘤化疗引起消化道反应的方法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对330例中晚期肿瘤病人在行化疗时予以静脉使用托烷司琼(5mg)和肌注胃复安(20mg):观察组托烷司琼与胃复安联合应用、对照组Ⅰ单独用托烷司琼和对照组Ⅱ单独用胃复安,对预防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及相关护理。结果观察组与两个对照组在预防化疗消化道反应的效果分别为:预防恶心有效率:72.7%(80/110)、51.8%(57/110)、20.9%(23/110);预防呕吐有效率分别为:94.5%(104/110)、70%(77/110)、40%(44/110)。观察组预防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止吐药物联合应用,对预防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作用明显优于两药单独使用。在化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副反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可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周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盐酸格拉司琼预防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观察并比较术后48h内病人的镇痛效果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盐酸格拉司琼可显著减少术后呕吐的发生率,6mg与9mg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麻腹部手术后采用PCA者使用盐酸格拉司琼可显著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静脉给药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硬膜外给药对降低术后吗啡硬膜外镇痛恶心呕吐(PONV)的作用。方法随机双盲选择9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女性病人进行观察。所有病人在手术后均接受硬膜外吗啡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镇痛。地塞米松(D)组病人在手术后静注地塞米松10mg,对照组(C)组病人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7例患者因故退出此观察。在手术后48 h内D组病人手术后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9.0%,明显低于C组病人的36.6%(P<0.05)。两组病人之间手术后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组间镇痛效果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地塞米松联合氟哌利多是一种减少与硬膜外吗啡镇痛有关的恶心呕吐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齐磊  张科  邬龄  叶章文  余学英 《西南军医》2012,14(3):415-416
目的研究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用于预防小儿脑瘫术后曲马多PCIA镇痛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小儿脑瘫II期手术术后接受曲马多PCIA镇痛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镇痛泵中曲马多用量均为15mg/kg。I组病人在手术时静注生理盐水2ml,泵中加入生理盐水至100ml。II组病人手术结束时静注托烷司琼0.1mg/kg,泵中加入托烷司琼0.1mg/kg,并稀释至100ml。III组病人麻醉诱导时静注地塞米松0.2mg/kg,手术结束时静注托烷司琼0.05mg/kg,泵中加入托烷司琼0.1mg/kg,并稀释至100ml。比较各组患儿术后24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II、III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I组(P<0.01).II、III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可有效预防曲马多PCIA镇痛的恶心呕吐,且可提高疗效,减少单一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的经验与教训。方法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常见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式。结果胆总管损伤3例行修补术加胆总管T管引流,肝总管损伤1例,外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横断损伤转入1例及1例右侧副肝管行胆肠吻合术,l例为外院胆总管损伤初次修复术后出现胆总管梗阻再次行胆肠RouxY吻合术。结论术中辨认清楚胆囊三角和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胆囊壶腹结构及“三管、一壶”关系极重要,手术时如解剖不清严重粘连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为高原地区安全开展LC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09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LC的胆囊良性疾病74例,分别在术前1 d和术后第1、3、5、7天抽血检查肝功能指标(包括AST、ALT、TB IL)和肾功能指标(包括BUN、SC r),观察术后肝肾功能变化。结果LC后第1、3天,AST、ALT、TB IL、BUN、SC 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5、7天,各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原LC可导致患者血清AST、ALT、TB IL、BUN、SC r短暂的、可逆性增高,短期内可恢复正常,对远期肝肾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LC 216例和OC 163例,观察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腔气体吸收时间,并分为急诊手术组、择期手术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择期手术中,LC组患者恢复肛门排气时间短于OC组(P<0.01),而在急诊手术中,两组患者恢复肛门排气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择期手术中,术后第3天,LC组和OC组患者的腹腔膈下游离气体吸收率分别为72%和38%(P<0.01),而急诊手术中,两组的吸收率分别为29%和24%(P>0.05)。结论腹部切口的大小、胆囊急性炎症和CO2气腹是影响高原地区LC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