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阑尾黏液性肿瘤破裂或穿孔致腹腔内广泛种植转移,形成腹膜假黏液瘤(PMP)。目前,国内对PMP认识不足,研究匮乏,仅采取反复减瘤术、姑息性化疗、腹腔化疗等,临床疗效较差。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进一步认识,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以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为主的整合治疗技术,通过肿瘤细胞减灭术清除肉眼可见肿瘤组织,通过腹腔热灌注化疗清除微转移灶和游离癌细胞,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围术期不良事件未明显增加,安全性可接受。  相似文献   

2.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又称PMP综合征、假性黏液性腹水或假性腹水,临床较罕见,发病率约为2/100万[1],主要表现为黏液性肿瘤细胞大量种植于腹膜,进而产生大量胶冻状黏液性腹水形成“胶冻样腹腔”[2].本病属于低度恶性肿瘤,但肿瘤复发倾向明显,目前除多次外科手术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如何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依然是一项难题.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44岁。2015年8月10日发现右侧腹股沟区肿物,未处理。2016年3月6日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CT示:腹腔内多发病变,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不除外膀胱受侵。右侧腹股沟疝,腹腔积液。PET-CT示:下腹腔内囊性低密  相似文献   

4.
腹膜假黏液瘤(PMP)以腹腔大量黏液聚积为最显著特征,黏液聚积常导致顽固性腹痛、进行性肠梗阻、腹腔脏器粘连及营养不良。但肿瘤高表达黏蛋白的分子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并缺乏相应治疗措施。人源异种移植模型(PDX模型)是探索PMP发病机制、干预性治疗的可靠平台。目前,我国尚缺乏构建PMP PDX模型的经验,国外已有多种不同病理分型的模型,但构建方法各不相同。对不同造模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比较各种造模方法的优劣,以便构建更加标准的PMP PDX模型。  相似文献   

5.
6.
腹膜假黏液瘤(PMP)是腹腔内存在的黏液引起腹膜种植的反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造成漏误诊。我院自1992~2007年共收治6例。诊治经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郭丰  毕小刚  董永红 《安徽医学》2023,44(1):117-121
腹膜假性粘液瘤(PMP)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粘液性肿瘤,传统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生存获益有限。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PMP的治疗提供新方向,通常与细胞减灭术相结合,作为一种新治疗模式共同应用于临床。药物选择、剂量、温度、持续时间、载体溶液、技术方式、灌注时机等都是影响PMP患者HIPEC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PMP的HIPEC方案具体细节由各研究机构决定。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8):1023-1024
目的:观察术中腹腔内持续热灌注化疗(CHPP)对腹膜假粘液瘤减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Ⅱ~Ⅲ级腹膜假粘液瘤患者,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粘液瘤减瘤术。根据术中是否进行热灌注化疗分为非热灌注化疗组(A组)、热灌注化疗组(B组),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0.05mg/kg,丙泊酚1.5~2m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0.3~0.5μg/kg。吸入七氟烷复合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术中监测ECG、HR、SP O2、IBP、CVP、PETCO2、BIS等。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7d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及智力量表(WAIS)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精神功能测试。记录患者各项测试的得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7d与术前1d得分进行组内比较,B组患者在累加、联想学习、数字广度逆背、数字符号、连线测试中的得分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数字符号测试中的得分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d的得分进行组间比较,B组在术后7d的联想学习、数字广度逆背、连线测试得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内持续热灌注化疗可影响腹膜假粘液瘤减瘤术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8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5例)和济宁市中区妇幼保健院(2例)住院的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7例腹膜假黏液瘤病例。结果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3例复发,其中2例行多次手术治疗。术后6例辅以术后化疗,1例未行特殊治疗。随访:术后随访率为100%,1例1年内死亡,最长存活者已达8年。结论腹膜假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病,术前诊断较为困难,腹腔穿刺抽出胶样液应首先考虑该病的可能性,B超、CT和CEA检查对诊断有帮助。多数患者术中探查可见腹腔内广泛病变,往往需要采取多次减瘤术。手术治疗并辅以化疗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腹膜转移瘤76例腹腔内热灌注化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腹腔内热灌注化疗对腹膜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腹膜转移瘤 139例按是否施行腹腔内热灌注化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76例 ,每周进行 2次腹腔热灌注化疗。对照组仅应用一般的静脉化疗。结果 :经观察 ,治疗组和对照组 30天、6 0天、90天、180天和 36 0天以上的生存率分别是 95 %、80 %、6 4%、41%、1%和6 8%、31%、2 1%、8%、0 %。经X2 检验两组病人的 30天、6 0天、90天和 180天各时间的生存率均差异显著 (P <0 .0 5 )。两组病人的总生存天数 ,经T检验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腹膜转移瘤腹腔内热灌注化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对一组临床上出现凝胶样腹水疾病的总称,很少见,我院从1990~2006年共诊治12例,现对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12例PMP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年龄40~80岁。12例患者中均有腹胀、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腹膜假黏液瘤复发间隔时间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74例复发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WHO 2010年标准将PMP分为低级别及高级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及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间隔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理级别同复发间隔时间呈负相关(P=0.002)。行全身系统性化疗同复发间隔时间呈负相关(P=0.033),但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系统化疗与否并非是影响复发间隔时间的因素。结论 腹膜假黏液瘤易复发,病理级别是影响复发间隔时间的重要因素,笔者提倡根据病理级别确定减瘤手术的范围及具体的化疗方案,以延长复发间隔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腹膜假黏液瘤(PMP)病理级别的变化,分析复发前病理级别同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6年4月74例复发手术并行病理检查≥2次腹膜假黏液瘤临床病理资料,按照2010年WHO标准,分别分为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及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观察复发前、后级别变化情况,并分析复发前次手术病理级别同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74例复发病例中,复发前后级别不变,提高、降低的病例分别为65例,6例,3例。复发前低级别、高级别病变P53阳性率分别为9.58%±15.02%及47.46%±34.18%,相关系数为0.521(P=0.000);Logistic分析显示P53变量偏回归系数为0.0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P53阳性率高,而低级别PMPP53阳性率低。结论 腹膜假黏液瘤自然病程长,复发率高,复发前病理级别可作为复发后选择术中治疗方案的参考;P53指标可作为评价级别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病理诊断、发生及预后。方法:复习我院3例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理组织重新阅片和分型,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腹膜假黏液瘤男女比为1∶2,腹胀、腹部包块、腹围增大为其主要临床表现;1例术前有单侧卵巢黏液病变史,术后2年体健;2例伴有阑尾黏液性肿瘤,1例术后21个月复发,后2例均表现为腹腔大量黏液和腹膜多发包裹黏液性肿瘤;减瘤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他为辅助疗法。阑尾与腹膜假黏液瘤的发生可能有直接关系。结论:腹膜假黏液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和腹腔穿刺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待于完善,病理类型和生长速度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应对其加强认识。  相似文献   

15.
腹膜假黏液瘤(PMP)是腹腔内存在的黏液引起腹膜种植的反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造成漏误诊。我院自1992~2007年共收治6例。诊治经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例患者年龄52~63岁。以妇科疾病就诊于我院或其他综合性医院疑似妇科肿瘤而转入我院。临床症状:盆腔或下腹部包  相似文献   

16.
倪青  王斌  苏诚炼 《中医学报》2011,(8):931-932
目的:总结林兰教授治疗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经验.方法:确立峻下逐水,利湿化痰的治则,选用牵牛子、大黄、黄芪、苍术等中药加减治疗.结果:中医药加减治疗改善症状明显.结论:腹膜假黏液瘤为难治之症,临床病例甚少,探讨中药治疗本病的立法方药还需临床大量病例,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价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92 例PMP 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将92 例分为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isseminated peritoneal adenomucinosis,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eritoneal mucinous carcinomatosis,PMCA) 以及交界性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癌病(PMCA with intermediate or discordant features,PMCA-I/D) 三组,采用Kaplan meier 法计算整体生存率,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92 例中3、5 和10 年的整体生存率分别为74.0%、67.4% 和49.1%,22 例死亡,中位生存期124.0 月;平均年龄51.9 岁(22-76 岁).DPAM 组49 例,中位生存期312.9 月,8 例(16.3%) 死亡,3、5 及10 年生存率为97.0%、80.0% 及67.0%.PMCA-I/D 组26 例,中位生存期84.0月,6 例(23.1%) 死亡,3 年、5 年及10 年生存率分别为80.0%、67.0% 及50.0%.PMCA 组17 例,中位生存期31.7 月,其中8 例(47.1%) 死亡,3 及5 年生存率为65.0% 及28.0%,最长随访时间为108 个月.DPAM 组预后最好,PMCA 组预后最差,3 组间生存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年龄、阑尾肿瘤、实质脏器受累与患者生存期关系密切,<40 岁者预后最差(P=0.001).结论 在病理诊断中应采用DPAM、PMCA 和PMCA-I/D 对PMP 进行分类,废弃PMP 这一模棱两可的名称;虽然大部分病例病理形态为良性或低度恶性,患者10 年生存率仍较低;病理学分类、年龄、阑尾肿瘤及实质脏器累及为临床预后相关因素,<40 岁、伴有阑尾黏液腺癌和实质脏器受累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联合腹腔局部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间皮瘤的临床疗效,以期提高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8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治疗方式为手术肿瘤切除和部分切除,手术后1周开始采用生理盐水2000ml+5-氟脲嘧啶500mg+顺铂100mg为化疗液,腹腔热灌注化疗,1次/周,共4次。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时,2例弥漫型因癌肿广泛侵袭及转移于术后3个月内死亡,6例存活(其中1例为弥漫型,5例为局限型)。9个月随访时,1例弥漫型者术后6个月复发,行全身化疗3个月后死亡。2例2年后死亡。目前3例存活,分别为治疗后存活2年、超过5年及达6年8个月。结论恶性腹膜间皮瘤恶性程度高,临床无特异表现,尽早施行减瘤术+腹腔局部热灌注化疗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2—2011年收治的39例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9例中,1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3%,主要并发症有腹腔内感染及肠梗阻。25例术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2个月。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m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1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增加(P〈0.05)。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术后是否行腹腔内热化疗对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为弥散性腹膜黏液腺瘤病及治疗方式为手术联合热化疗对推迟术后复发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ECOG评分≥1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手术并应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病理分型为弥散性腹膜黏液腺瘤病的患者术后联合腹腔内热化疗可推迟术后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