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安氏Ⅰ类错病例治疗前后上唇软组织变化的比较,探讨2种拔牙模式的异同。方法选取50例青少年安氏Ⅰ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拔除牙位分为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每组25例患者。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的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1)在上唇各点相对X轴和Y轴的线距上,2组患者治疗后A′-X和UL-X的变化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在软组织角度和线距的测量项目上,2组患者治疗后上唇长度、UL-EP、A′-EP的变化明显(P<0.05),但2组患者软组织角度和线距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对上唇均有明显改变,但2种拔牙模式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安氏Ⅰ类错病例治疗前后下唇软组织变化的比较,探讨两种拔牙模式的异同。方法:选取50例安氏Ⅰ类(骨性Ⅰ类)临界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拔4个第一前磨牙和4个第二前磨牙病例各25例,按性别、年龄、骨面型、拥挤度严格配对,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软组织的14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在相对X、Y轴的绝对值测量中,治疗前两组无任何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一前磨牙拔除组线距的明显增长表现在垂直方向上,而第二前磨牙拔除组表现在在水平方向上。在软组织测量项目中,治疗前第一前磨牙拔除组颏唇角和下唇厚度均大于第二前磨牙拔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除第一前磨牙组下唇倾角、下唇长、下唇基部厚度、颏唇沟深度增加,而颏唇角、下唇基角、下唇厚、下唇突度、下唇突凹点相对E线的距离减小。拔除第二前磨牙组颏唇角、下唇倾角、下唇基角、下唇基部厚度均增加,其中下唇倾角和下唇基部厚度的变化明显;下唇长、下唇突度、下唇突凹点相对E线的距离减少,而下唇厚基本不变。结论:拔除第一和第二前磨牙组在治疗前后下唇的各项软组织角度和线距变化均无统计学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陈伟挺  程德盛  张硕非 《口腔医学》2014,34(12):936-939
[摘要] 目的:通过不同拔牙模式研究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B点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50例安氏Ⅰ类临界病例,包括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和第二前磨牙组各25例。分别测量14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的软硬组织指标。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矫治前,两组患者在水平和垂直距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后,各点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在拔除第一前磨牙组中存在显著差别(P<0.05),而软硬组织B点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在拔除第二前磨牙组中相对明显。(2)硬组织变化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下切牙轴倾度、SNB角变化无统计学意义,NB的线距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拔除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软组织变化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唇倾角、下唇翻卷度和B'-E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颏沟倾角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软组织显著改善;矫治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拔牙矫治显著改变软、硬组织B点,但两种不同拔牙模式间对软硬组织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拔除第一、第二前磨牙矫治安氏Ⅰ类错牙合病例治疗前后软硬组织A点的变化。方法 选择50例安氏Ⅰ类(骨性Ⅰ类)临界病例为样本,其中拔4个第一前磨牙和4个第二前磨牙病例各25例,按性别、年龄、骨面型、拥挤度严格配对,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 线片软硬组织的14项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组内配对t检验、组间成组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 ①在相对X、Y轴的绝对值测量中,治疗前2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的各点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更明显。②在软组织角度和线距的测量项目中,治疗前的上唇翻卷度、上唇倾角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均小于第二前磨牙拔除组;治疗后2组均出现上唇倾角、上唇到E线的距离增加;但2组在各项测量项目的变化上没有组间差别。③在硬组织角度和线距的测量项目中,治疗前第一前磨牙拔除组的颌凸角较大;治疗后2组各测量值均减少,但2组无组间差异。④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第一、第二前磨牙拔除组软硬组织A点的变化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拔除第一和第二前磨牙软硬组织A点均有明显改变,两种拔牙模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变化进行比较,探讨2种拔牙模式的异同.方法:患者50例,均为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分为2组,每组25例,分别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和4颗第二前磨牙进行治疗.2组患者按性别、年龄、骨面型、拥挤度严格配对,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颏部软组织指标进行测量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1)在相对X、Y轴的绝对值测量中,治疗前2组无任何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在垂直方向上增长明显,而第二前磨牙拔除组在水平、垂直方向上均有增加,水平向生长更明显.(2)在对软组织项目的测量中,治疗前第一前磨牙拔除组的软组织面角、颏沟倾角均小于第二前磨牙拔除组,治疗后2组均出现软组织面凸角减少,颏凸角、软组织面角、颏沟倾角、颏唇沟深度增加;但2组在各项测量项目的变化上无显著组间差别.结论: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垂直向生长更明显,拔除第二前磨牙组更倾向于颏部的水平向生长;2种拔牙模式在颏部软组织的改变上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11~ 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 45例 ,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 4例 ,安氏Ⅱ1错牙合 2 1例 ,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 :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 (P <0 .0 5 ) ,而SNA、PP SN、OP SN、GoGn 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骨性安氏Ⅰ、Ⅲ类错舌骨位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 ,每组 30例 ,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 ,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 ,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 :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东佛山地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颅面特征。方法 应用电子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 ,对5 0例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群体的错牙合机制主要为下颌发育不足 ,其个体的错牙合机制有多种类型。结论 提示在临床矫治时 ,应结合多项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不同的机制设计不同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Van-Beek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7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Van-BeekActivator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片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各项指标测量值,治疗后均得到显著好转,外观容貌得到改善。结论Van-BeekActivator矫治器对抑制上颌骨的发育,促进下颌骨向前、向上旋转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矫治中决定拔牙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时,是否需要拔牙是困扰正畸医生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作者通过对73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的X线头影测量的分析,将拔牙组和非拔牙组的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拔牙组的拥挤度比非拔牙组拥挤度大。②拔牙组的下切牙唇倾度比非拔牙组小,下切牙更加竖直。③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相比.上下唇相对于Ricketts审美平面更凸。  相似文献   

11.
12.
田存美 《口腔医学》2010,30(8):495-496
目的 观察下唇挡对替牙晚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替牙晚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26例,下颌唇挡治疗并采用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唇挡治疗后SNB角增加1.14°,下颌骨长度增加4.37 mm,前牙覆盖减小3.4 mm。结论 唇挡对儿童生长发育期安氏2类1分类错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安氏Ⅰ类错中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22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结束的满意病例,计算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并计算模拟拔出4个前磨牙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结果:①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69.39±2.41,全牙比为87.05±1.90,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1.77±2.76,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牙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与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olton指数较大的安氏Ⅰ类错,尤其前牙比过大者,选择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10例生长发育快速期的轻、中度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采用推磨牙向后矫治器矫治,进行了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模型分析,结果发现:该矫治器能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为内收和排齐上前牙提供了间隙;抑制上颌向前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所包含的各种错畸形。方法选择267例恒牙列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并结合X线头影测量,分析各种错畸形的构成比。结果①矢状向:Ⅰ类骨面型202例(75.66%),Ⅱ类骨面型45例(16.85%),其中上颌前突16例,下颌后缩30例,上颌前突合并下颌后缩1例,Ⅲ类骨面型20例(7.49%)。②垂直向:正常型99例(37.08%),高角型153例(57.30%),低角型15例(5.62%)。③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构成情况:牙列拥挤245例,(91.76%),牙间隙21例(7.87%),双颌前突12例(4.49%),前牙反43例(6.10%),前牙深覆盖105例(39.33%),前牙深覆110例(41.20%),其中闭锁型深覆4例,后牙反14例(5.24%),后牙正锁6例(2.25%),个别牙错位2例(0.75%),前牙及双尖牙开5例(1.87%)。结论安氏Ⅰ类错畸形临床表现多样,安氏分类法对错畸形特征的概括太笼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用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型错(牙合)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揭示该功能矫正器引起的硬组织变化特点,强调早期阻断矫治的必要性。方法随机选择15例下颌后缩型Ⅱ类错(牙合)患者,年龄8-12岁,平均10.8岁,男8例,女7例,全部病例用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正骨骼的矢状关系,时间6-9个月,矢状关系稳定后即拍摄侧位头影测量进行分析。结果在替牙期侧切牙萌出后即用Twin-biock功能矫正器进行阻断矫治,可以纠正骨骼矢状关系不调,促进下颌骨的发育。上颌骨相对于颅底的矢状关系无显著性变化。SNB、AO-BO及下颌骨长度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Ⅱ类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结论Twin-block矫正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下颌骨的发育,改善了Ⅱ类骨骼关系和(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广东佛山地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颅面特征。方法 应用电子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50例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群体的错牙合机制主要为下颌发育不足,其个体的错牙合机制有多种类型。结论 提示在临床矫治时,应结合多项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的机制设计不同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错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对支抗的不同需求,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需减数治疗病例2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常规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25例均获得正常覆覆盖,尖牙和磨牙中性关系,患者侧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安氏Ⅰ类错非常规拔牙模式可消耗下颌支抗,保护上颌支抗,更好地维护了磨牙的中性关系,使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每组30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激动器矫治生长期Ⅱ类Ⅰ分类错的作用机制,矫治器戴用时间的合理选择。方法:选择处于生长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Ⅱ类I分类错20例,使用肌激动器矫治。按患者合作程度分为两组,A组:全天(至少20h)戴用矫治器,B组:仅夜间(戴足12h)戴用矫治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矫治结束后,磨牙及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覆覆盖正常,下颌骨及下颌支长度增加,髁突生长改建,下颌位置前移,上下后牙牙槽高度增加,下颌向前上旋转,Ⅱ类骨面型得以改善。两组之间在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但12h组疗程明显比20h组长。结论:早期应用肌激动器矫治Ⅱ类Ⅰ分类错,无论全天戴还是仅夜间戴(戴足12h)都可有效地抑制上颌骨发育,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