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苯达唑脂质体对小鼠细粒棘球蚴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liposom alalbendazole,L-ABZ)及其联合西咪替丁(cim etidine,CTD)治疗小鼠细粒棘球蚴病的病理形态变化。方法:将阿苯达唑脂质体及西咪替丁(1.5% 乳液阿苯达唑200 m g/kg,西咪替丁100 m g/kg),经口灌喂感染小鼠3个月后,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小鼠肝、腹细粒棘球蚴囊结构的病理改变。结果:以阿苯达唑脂质体联合西咪替丁治疗组细粒棘球蚴囊组织变性坏死改变最为显著,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脂质体包封阿苯达唑,可提高阿苯达唑的抗细粒棘球蚴作用,西咪替丁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鼠感染的细粒棘球蚴囊经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治疗后,其生发膜的超微结构均示有广泛的变化,主要是皮层基质变性、溶解和空泡变化;皮层细胞核周胞质的溶解、空泡形成,线粒体密集、变性、肿大,间质及肌束的广泛或局灶性溶解,以及囊腔面的溶解和脱落。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尚可引起角质层的损害及核染色质减少等。  相似文献   

3.
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囊在含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亚枫1及10μg/ml的培养液中培养l~7d时,囊壁所含各药物的量相近,但生发层的受损以甲苯达唑组较重,次为阿苯达唑亚砜和阿苯达唑组。感染小鼠ig上述3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等效剂量1~14d后24h,囊壁的药物含量甚低,但生发层的损害仍以甲苯达唑组的较重,并认为阿苯达唑亚矾是阿苯达唑的有效代谢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观察了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沙鼠用阿苯达唑进行长疗程治疗后,蚴囊的生发层是否对药物产生抗性。自沙鼠腹腔接种4000只羊源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6个月后,将20只沙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阿苯达唑50mg/kg.天治疗3个月,另一组为对照。治疗毕,剖杀动物,取包囊称重,然后将上述两组包囊再分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含50μg/L阿苯达唑亚砜的培养液中培养14d,另一组为对照。随机选取上述四组包囊,分别植入正常沙鼠腹腔中,  相似文献   

5.
在疗程为10~14d时,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mg/kg/d,阿苯达唑的为100mg/kg/d。在所用的疗程下,甲苯达唑的剂量较阿笨达唑100~300mg/kg/d低3~11倍时,它们的疗效相仿,但甲苯达唑100mg/kg/d的疗效则优于剂量大l~2倍的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与阿苯达唑合并治疗未能明显提高疗效,但此2种药物并用吡喹酮治疗则疗效明显提高。实验证明阿苯达 唑亚砜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而阿苯达唑用则无效。  相似文献   

6.
小鼠腹腔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2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小鼠腹腔继发性细粒棘球蚴。重点描述了6个月的细粒棘球蚴囊壁的超微结构。在生发膜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推测细粒棘球蚴生发膜的皮层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屏障,而且很可能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屏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阿苯达唑亚砜150mg/kg/d×15天及×28天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给药15天,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及32.0%;而囊液内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36.3%及4.3%;治疗28天时,生发层的变性及坏死和原头节的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58.6%和16.7%及40.0%;而角质层则有破坏及大量多核巨噬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中药汉防己甲素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用药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抑制作用 ,探讨其作用的机制及寻找药物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新途径。将动物体内实验分成 5组 :阿苯达唑组、汉防己甲素组、汉防己甲素 +阿苯达唑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药物治疗 90d后 ,检测各组小鼠棘球蚴囊湿重、血清IL 2 ,IL 4,IL 12和IgE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汉防己甲素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均有明显的抑制小鼠棘球蚴生长的作用 (抑囊率分别为 47. 96% ,64 . 86%和 83 . 14 % ) ,其中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P <0 . 0 5 )。各治疗组中小鼠血清IL 2 ,IL 4,IL 12 ,Ig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因此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对小鼠棘球蚴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与阿苯达唑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这可能与汉防己甲素可逆转阿苯达唑的抗药性及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有关。联合用药是提高阿苯达唑驱虫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氧苯达唑(Oxibendazole, OBZ)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灌注治疗小白鼠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观察OBZ抗小白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药效。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感染细粒棘球蚴 10周的78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个组:1)阿苯达唑粉剂组(Po ABZ)75.0 mg/kg;2) OBZ 37.5 mg/kg 组;3)OBZ 75.0 mg/kg 组;4)OBZ 150.0 mg/kg 组;5) 生理盐水对照组(NS),每次0.3 ml/只。每周用药3次,连续用药10周后剖检。测定棘球蚴囊湿重和减重率;观察棘球蚴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用 HPLC法测定血液、肝脏、肺脏中的药物浓度。 结果 OBZ低剂量(37.5 mg/kg)、中剂量(75.0 mg/kg)和高剂量(150.0 mg/kg)组小鼠棘球蚴囊平均湿重分别为(159.33±263. 21) mg、(49. 75±43. 62) mg 和(191. 5±98. 36) mg,平均减重率分别为 82. 49%、94. 53%和78.96%。ABZ组平均囊湿重和减重率分别为(145.13±162.47) mg和84.05%;各药物治疗组与 NS对照组(910.11±1 496.28) mg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BZ 75.0 mg/kg、150.0 mg/kg组与ABZ(75.0 mg/k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BZ不同剂量组小鼠囊壁病理改变只数和程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而与 ABZ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OBZ具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阿苯达唑免疫脂质体 (IL - Alb)治疗小鼠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 方法 每只小鼠感染约 10 0 0个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 ,80天后随机分为 5组 ,4个治疗组分别给予阿苯达唑 (Alb)、阿苯达唑脂质体 (L-Alb)、阿苯达唑亚砜脂质体 (L - Albso)及 IL - Alb,按原药 10 0 m g/ (kg.d)× 5 d ip,连续 3个疗程 ,另 1组为对照组。治疗效果按囊重抑制率、常规病理切片、超微结构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囊药含量 4个指标综合评价。 结果 L - Alb治疗组 ,囊重抑制率为 80 .3% ,囊药含量为 2 .18μg/ g,优于 Alb组囊重抑制率为 6 1.2 % ,囊药含量为 0 .76μg/ g;而 IL- Alb组的囊重抑制率为 91.45 % ,囊药含量为 5 .15 μg/ g。组织病理损伤以 IL- Alb组较重。 结论 免疫脂质体作为 Alb载体 ,可增加药物的靶特异性 ,提高 Alb治疗细粒棘球蚴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钙拮抗剂盐酸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小鼠继发性包虫病的疗效,探讨钙离子拮抗剂对棘球蚴的作用机理。方法小鼠随机分成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单用药组、维拉帕米+阿苯达唑用药组、对照组。给药治疗90 d后,解剖小鼠,取棘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盐酸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应用90 d后,棘球蚴生长受到抑制,抑制率分别为47.2%、43.4%和56.6%,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盐酸维拉帕米对小鼠棘球蚴组织损伤严重。结论盐酸维拉帕米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其效果比使用二者单独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中药青蒿琥酯(Art)和阿苯达唑(Alb)及两药联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疗效。方法将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囊液及包囊组织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治疗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Art)25 mg/kg·d、50 mg/kg·d、阿苯达唑(Alb)50 mg/kg·d、Art 25 mg/kg·d +Alb 25 mg/kg·d ,连续治疗90 d。模型对照组不作治疗。另设空白对照组。治疗效果以棘球蚴湿重、囊重抑制率、脾脏指数、组织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为评价指标。结果各用药组小鼠包囊生长明显被抑制,抑制率分别为52 .96 %,64 .34 %,65 .31 %,77 .08 %,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脾脏指数、血清IL-4及IgE水平均降低(P均<0 .05)。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棘球蚴的生长及由此引起的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即异搏定)和阿苯哒唑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继发性棘球蚴病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两药协同治疗棘球蚴病的机理。方法建立棘球蚴病小鼠模型,并随机分组:3个异搏定组(剂量分别为30、60和120mg/kg),阿苯达唑组(剂量30mg/kg),异搏定+阿苯达唑组及未治疗对照组。药物经口灌胃。治疗90d后小鼠摘眼球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2、IL-10和IgE的含量。结果治疗90d后,各实验组小鼠血清IL-2、Ig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L-10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维拉帕米对小鼠继发性棘球蚴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阿苯哒唑联用对棘球蚴病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鼠于感染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后用甲苯达唑口服治疗,剂量为12.5~100mg/kg/d×10时囊肿抑制率为49.2~77.5%,用阿苯达唑100~300mg/kg/d×10~14治疗的为61.3~72.1%,而用吡喹酮400mg/kg/d,或800mg/kg/d,2次均服,疗程为10d时则无效,但若给服500mg/kg/d×14,囊肿抑制率为63.4%。药物有效各组的每鼠平均囊数,除个别组外,均较相应对照组的为少。此外,甲苯达唑与吡喹酮合并服用,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的化学治疗是近十多年来兴起的热门研究课题。苯并咪唑类化合物(Benzimidazoles)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抗包虫药理活性。但大多数研究是在实验室人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体内进行的,距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作者等用国产阿苯达唑对绵羊体内原发性细粒棘球蚴进行了治疗试验,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虫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对感染了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小鼠,于吡喹酮(Pra)500mg/kg/d、甲苯达唑(Meb)25mg/kg/d或阿苯达唑(Alb)300mykg/d治疗14天后,取包囊液测定了其中18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发现吡喹酮组小鼠囊液中有2种氨基酸的浓度高于对照组,有3种氨基酸的浓度低于对照组。而甲苯达唑组和阿苯达唑组囊液中的氨基酸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各有14种和13种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可干扰细粒棘球蚴囊的氨基酸代谢。  相似文献   

17.
敖其尔  温浩  杨文光 《地方病通报》2003,18(1):20-24,101,102
为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 (L- ABZ)经腹腔注射治疗感染细粒棘球蚴 (E.g)的疗效并比较其与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及单纯用阿苯达唑 (ABZ)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疗效 ,选用 NIH小鼠 (2 0 g± 1g) ,阿苯达唑脂质体采用中和法 ,按阿苯达唑 37.5 mg/ kg·次、75 mg/ kg·次及 15 0 mg/ kg·次 ,按 2 0 g小鼠一次用量各 0 .2 m L 配制 ,单用阿苯达唑用花生油助溶剂也按上述方法配制成 3种不同浓度每次每只小鼠用 0 .2 m L,原头节取自绵羊肝脏 E.g内囊 ,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口服单纯阿苯达唑组 (Po- ABZ)、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组 (Po- L - ABZ)和腹腔注射阿苯达唑脂质体组 (Ip- L - ABZ) ,后 3组按阿苯达唑 37.5 mg/ kg·次、75 mg/ kg·次及 15 0 mg/ kg·次依次又各分为 3小组 ,与对照组共计 10组 ,NIH小鼠腹腔接种感染 12 W后开始用药 (对照组给予同容量蒸馏水 )每次 0 .2 m L ,用药 3次 / W(每周一、三、五给药 ) ,10 W后解剖 ,观察指标为 :(1)大体形态 ;(2 )囊湿重 (减重率 ) ;(3)病理组织学变化 ;(4 )测定血液和肝脏中的 ABZ及其代谢产物砜 (ABZSN)和亚砜 (ABZSX)的浓度 ,并进行疗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1)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感染 E.g小鼠的效果优于单纯口服阿苯达唑 ;(2 )腹腔注射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国产奥芬达唑治疗小鼠实验性泡球蚴病效果观察。方法共进行两批实验 ,按 15 0mg/kg/d× 6 0d口饲给药 ,分别治疗 7只小鼠的泡球蚴病 ,停药后于 30d及 2 4d分别解剖。结果奥芬达唑治愈率 5 7.14 %及85 .71% ,肝与囊平均重量分别为 2 .5 1g及 1.37g。组织切片显示虫囊生发膜中、重度变性、坏死、崩解 ,角质层中等量钙化 ,育囊变性、坏死、钙化。对照药阿苯达唑 (剂量、疗程及解剖时间同上 ) ,治愈率均为 0 ,肝与囊平均重量分别为 3.11g及 1.6 5 g ,切片显示虫囊内可见少许育囊变性、坏死及钙化 ,但亦有囊泡角质层、生发膜完整 ,生发膜细胞增生 ,囊内可见育囊。奥芬达唑对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对SD雌鼠的LD50 为 96 87.2mg/kg ,阿苯达唑对SD雌鼠的LD50 为 2 95 0mg/kg。结论奥芬达唑对小鼠实验性泡球蚴病有较好治疗效果 ,疗效与毒性均优于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利用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和阿苯哒唑单独和联合用药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疗效观察,探讨两种药协同治疗棘球蚴病的机理。方法小鼠被随机分成6组(维拉帕米、阿苯哒唑的单用组、维拉帕米和阿苯哒唑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90天后,解剖小鼠,检测各小鼠棘球蚴囊的湿重并且对棘球蚴囊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治疗90天后,发现维拉帕米和阿苯哒唑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对小鼠棘球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7.2%、43.4%、56.6%),其中联合用药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维拉帕米对小鼠继发性棘球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维拉帕米联合阿苯哒唑的效果更好,说明维拉帕米和阿苯哒唑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苦参碱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中药苦参碱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使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 将感染棘球蚴的昆明小鼠分为4组: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每组10只.在对小鼠进行药物治疗90 d后,检测各组小鼠棘球蚴湿重、抑囊率,并利用光镜、电镜对棘球蚴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棘球蚴湿重分别为(0.32±0.12)、(0.31±0.10)、(0.05±0.03)、(1.16±0.43)g,苦参碱组及联合用药组对小鼠棘球蚴的抑囊率分别达到72.4%和95.7%,显示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苦参碱组(P<0.05).上述4组包囊组织Ⅲ级病理损伤率分别为40.9%(9/22)、43.5%(10/23)、91.3%(21/23)、9.5%(2/21).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包囊组织Ⅲ级病理损伤率明显增高(P均<0.01),且联合用药组最为明显.结论 苦参碱对小鼠棘球蚴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使用治疗效果较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