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叶景华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病,重视调整阴阳平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相结合。临证时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注重内外结合,应用内服、外敷、洗浴诸法并施;注重饮食调摄,合理摄入蛋白、热量饮食;注重中西医汇通,各取所长。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吕竹孙  吕琦 《河南中医》2000,20(4):65-66
自古论药,皆言口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少闻有动、静之性;论药功效则有解表发汗、清热解毒、温阳化湿、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涤痰、补气血阴阳等,亦无动、静之说。然临床用药中可发现,中药还有动、静两性,在组方时还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1 中药功效是区分动、静之性的根据 动药有走动、鼓动、窜动的意思。凡属能通、能散、能吐、能行、能化、能开的药物都属动药;静药有守而不走的意思。凡能收、能敛、能补、能涩的药物都属静药。按药物功效分:诸如芳香开窍药、芳香化湿药、解表药、涌吐药、泻下药、利水药、祛风湿药、温里药、…  相似文献   

3.
王有威 《山西中医》1995,11(2):51-52
浅谈收涩药的临床使用太原市北郊区中心医院(030023)王有威关键词收涩药,配伍宜忌收涩药又称固涩药,是指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因这些药物大多味酸,故又称酸涩药。常用药物有诃子、五味子、乌梅、肉蔻、赤石脂、山萸、罂栗壳、五倍子等。由于酸可收敛、...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是研究治疗杂病的专著 ,创立了在整体论思想指导下的辨证论治体系 ,立法选方用药均有自身的特点 ,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本文仅就该书的用药规律作一探讨。1 专药治专病专药治专病的特点 ,这在《金匮要略》中有多处提到。主要是指通过实践 ,认为某药对某病有专治之能而使用。如百合 ,专治百合病。其病之命名 ,也是根据药的专治而得。又如茵陈 ,主治黄疸。茵陈蒿汤 ,即以茵陈命名 ,并作为方中的主药。若湿邪重者 ,用五苓散利湿 ,加茵陈 ,名茵陈五苓散 ,作为黄疸病湿盛证型的主方。除此之外 ,未见仲景于它证中使用茵陈。再如蜀漆 …  相似文献   

5.
重要启事     
祖国医药各家所载的中药疗效中提及二向性作用的常用中药较多。其所以具有二向性作用是由于:①其生药本身的效能。②药用部位的不同。③剂量的多少。④生熟炮制的区别等原因。就构成同一味药,而具有能上、能下;有能表、能里,有能补、能利或通涩两可等二向性作用。在此选择10味药物,予以引证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常用药对特色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名医张锡纯,毕生注重实践,讲究实效,应用药物,独具创见。张氏在精研药性的基础上创制了许多新方,方中用药精炼,配伍严谨。在他所制的方中,常见到寒药与热药同用,补药与攻药俱行,润药与燥药兼施,通药与涩药并存。既能治病,又无弊病,每获良效。1寒热相配1.1大黄配肉桂张氏自创的秘红丹,用以治疗肝郁胃气上逆致吐衄证。方中大黄性能降胃热,并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若胃气逆而无热者,佐以肉桂,降而不寒。二药并用,则寒热相济,性归平和,降胃平肝,兼顾无遗。故临证凡遇吐血者,投以此方,即可奏效,且无留淤之弊。1.2黄芪配知母张…  相似文献   

7.
先师江心镜,组方常能巧而奇,用药既精到又简炼,左右逢源,屡起沉疴。常谓,药多而杂,一则说明辨证不准,模棱两可;二则费耗病者钱财;三则药无头绪,互相畏杀影响疗效;四则不利观察治疗效果。笔者随师学习期间,观其组方似零散而实则整体布局,既出于原方,又自创化...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在药物运用方面有诸多特点,特别在专药应用、协同配伍、加减化裁、炮制及煎服方法、用药途径等方面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用药的原则性与灵活性。1 据药功效,专病专药 《金匮要略》辨证用药,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以其独特功效来克制病邪。如对狐惑病利用苦参之苦寒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煎水洗前阴,治前阴蚀烂,利用雄黄解毒杀虫之功效,火烧熏后阴,治后阴蚀烂;对寒疝病利用乌头之大辛大热破积散寒止痛,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UC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治疗UC的中药共计114味,使用频次1461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以补益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最多,占总体用药的70.02%;其中药味以甘、苦、辛为主...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系近代著名医家,遣方用药精专,擅用山药治老年病。认为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见: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版。下同),贯串三焦,功效广泛;又山药为药食两用之品,其性温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