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565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 565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稳定性心绞痛7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02例,心肌梗死347例.结果 对1565例患者的2109处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多支病变1 318处,C型病变466处,慢性闭塞病变87处,分叉病变276处,左主干病变13处.介入治疗中12例行冠脉旋磨术,38例行切割球囊扩张术.65例为急诊冠脉再灌注治疗,348例应用冠脉内超声仪指导介入治疗.95.1%行支架置入,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8.3%(1 539/1 565).不成功的病例中23例为慢性闭塞病变,5例为严重扭曲或钙化病变.术中左主干撕裂1例,心包填塞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术后上臂血肿13例,桡动脉搏动消失41例,无上肢缺血.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成功率高,局部并发症较少,适合大多数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46例.观察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9%.46例患者53处靶病变成功植入53枚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43枚,普通支架10枚),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靶病变类型:A型病变4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25处.术后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痛苦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7年以来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或介入治疗的37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372例,成功率98.4%;桡动脉插管成功368例,成功率97.4%.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186例,其中左主干病变5例,单支血管病变50例,2支病变56例,3支病变75例.术中及术后发生与桡动脉穿刺有关的并发症52例(13.8%).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蒋靖波  伍于斌  张伟  潘迪光 《医学综述》2009,15(10):1586-158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28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CTO靶血管共28支,平均闭塞时间为(8.7±4.2)个月,按Seldinger法穿刺右桡动脉后置入6F桡动脉鞘,之后再按标准方法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4例患者成功完成了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共植入药物洗脱支架25枚。成功率为85.7%(24/28),与我院同期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31例CTO病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3/4)的失败病例均是由于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所致。所有病例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CTO安全可行,成功率并不低于经股动脉途径,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介入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复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曾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重复行冠状动脉造影,有介入治疗指征者行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58例患者中有56例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96.5%。2例失败者因穿刺不成功。其中46例有再次介入治疗的指征,43例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置入支架64枚,成功率93.4%。失败3例中2例因桡动脉狭窄、1例因桡动脉痉挛指引导管不能通过。3例改行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5例发生穿刺侧上肢疼痛或乏力,2例发生手臂肿胀,1例桡动脉血栓形成导致闭塞发生,但未发生手部缺血坏死。结论重复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经绕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诊治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森  许勇  曾晓斌  文亚红  张眉 《四川医学》2007,28(2):171-172
目的探索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诊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对300例(男226例)患者进行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治,其中26例急性心肌梗死,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疑诊冠心病156例,6例为经股动脉途径不成功者。结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51例,共对104例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单支病变56例,双支病变38例,三支病变10例;A型病变46例,B型病变72例,C型病变49例(3处慢性闭塞);共对166处靶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置入支架192枚。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4例,经推注硝酸甘油或(和)异搏定后缓解并完成手术;1例术后桡动脉闭塞,但手部无缺血症状;无穿刺局部血肿、出血、动静脉漏、假性动脉瘤及皮肤破溃感染发生。104例成功102例,成功率98.1%,失败1例系回旋支慢性闭塞病变,另1例头臂干呈“N”扭曲,均改股动脉途径后成功,总成功率100%。术后住院(3.5±0.7)d。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更容易接受的冠心病介入诊治方法,它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互为补充,成功率更高。对有选择的病例桡动脉途径可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7.8%,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96.1%,经桡动脉脉介入治疗成功率97.8%。无桡动脉闭塞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常规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92例住院冠心病病人接受了经桡动脉介入诊治手术。其中急性心肌梗死9例,不稳定心绞痛18例。稳定性心绞痛65例。合并糖尿病24例,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6.71%(89/92),共对45支靶血管上的64处靶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置入支架56枚,所有病例均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PTCA成功率为96.55%,术后未见桡动脉闭塞等严重血管并发症,结论:只要规范化操作,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创伤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实施经桡动脉PCI治疗的82例CTO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桡动脉PCI病例成功率为87.8%(72/82),病变成功率为81.9%(77/94)。2例病人发生桡动脉严重痉挛改由股动脉途径。操作失败17处,其中94.1%因导丝不能通过病变,5.9%因球囊不能跨越病变。术中无死亡病例,术中心包填塞1例(1.2%);术后出院前桡动脉再通率92%。PCI成功患者住院期间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88.9%。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经桡动脉PCI治疗CTO病变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桥血管严重狭窄和(或)闭塞患者原位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CABG术后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和移植桥血管造影,对其中移植桥血管严重狭窄和(或)闭塞的8例患者原位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结果28例均完成了冠状动脉和移植桥血管造影,移植血管共83支。其中8例有明显缺血症状,移植桥血管严重狭窄和(或)完全闭塞,共闭塞16支,其中左内乳(LIMA)闭塞1支,大隐静脉桥闭塞15支,对这8例患者的原发冠状动脉血管进行了介入治疗,共对15处靶血管病变(为B2及c型病变)进行PCI,成功率86.7%,均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术中血管出现慢血流3例,无复流1例,2处原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未开通。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64个月,心绞痛复发l例,再次行PCI成功。术后22个月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结论对CABG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原位冠状动脉行PCI治疗成功率、有效性、安全性均较高。原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作为CABG术后移植桥血管病变再发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单纯重建犯罪血管,与多支病变同时重建对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1-11~2005-01,我院心内科连续15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入选,均为冠脉造影多支病变、经过选择性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并获得随访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仅接受犯罪血管重建者与多支病变血管支架植入者分为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各例定期于心血管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随访期内坚持药物治疗、术中长支架使用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犯罪血管干预组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高、心电图ST段抬高者明显少;术后LVEF<0.40和血清肌酐升高者比例明显高增高;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血管重建等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均P<0.05);心血管死亡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心血管死亡明显高于多支血管重建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单纯重建犯罪血管者预后较差,非心血管死亡增多,主要为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衰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ST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MACE)与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189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2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65例;另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40例。术前测定hs-CRP水平,术中应用校正T1MI血流计帧法(cTFC)计算靶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术后记录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分析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与靶血管cTFC帧数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SAP组比较,UAP组及NSTEMI组的hs-CRP水平明显升高(3.03±2.17,3.59±2.48mg/L vs1.96±0.62mg/L,P〈0.05)。NSTEACS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术前hs-CRP呈直线相关(r=0.522,P=0.001);介入治疗后靶血管cTFC帧数与术前hs-CRP亦呈直线相关(r=0.65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hs—CRP水平是导致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OR2.417,P〈0.001)。结论NSTEACS患者术前hs-CRP水平升高预示患者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术中靶血管血流速度受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ACS行PCI患者326例,根据PCI术后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l分级),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2级患者37例为无复流组,随机抽取TIMI3级患者40例为对照组,于术后第7天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于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术后第7天无复流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PCI术后6个月无复流组AMI、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S行急诊PCI过程中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明显低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提示ACS行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李国洪  金美娟  卢亮  王新鸣 《浙江医学》2010,32(6):852-853,93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1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钙化斑块组(47例)、不稳定斑块组(37例)及稳定斑块组(34例).所有患者于手术当天及术后24h清晨采集空腹血2ml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水平的测定.结果 3组患者术前血清hs-CRP、TNF-α及PDG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血清hs-CRP、TNF-α及PDGF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1);而且术后钙化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CI术后hs-CRP、TNF-α及PDGF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不稳定斑块及钙化斑块患者术后升高更为显著.因此对于不稳定斑块及钙化斑块患者术后应加强干预治疗,预防术后的炎症反应,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能有效降压的原因,以提高对顽固性高血压综合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1月在玉林红十字会医院诊治的12例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经PCI治疗后能有效降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结果提示12例患者中,3例存在三支病变,3例两支病变,6例单支病变,狭窄程度75%~完全闭塞。所有患者均成功行PCI治疗,植入支架数1~5枚,平均(2.3±1.2)枚。PCI后12例患者血压控制在(89~138)/(64~83)mm Hg之间,平均收缩压(121±12)mm Hg,平均舒张压(69±6)mm Hg。所有患者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100%。结论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可考虑先行PCI治疗。  相似文献   

16.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发生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4月我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11例患者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好发时间、部位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04年12月至2008年4月,我院共完成PCI术596例,其中DES置入术455例,术后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11例,发生率为2.42%,血栓形成时间为3—15d,平均(6.9±4.1)d。其中冠脉3支病变患者5例,2支血管病变4例;左前降支病变6例;置入多支架8例;支架贴壁不良2例。支架置入术后突然出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明显胸痛者7例;心衰低血压状态2例;以心脏骤停发病者2例,均院外死亡。心电图提示支架段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加重或急性心梗2例,造影复查证实原支架内闭塞伴血栓影像7例,术后突然出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死亡2例。4例因停用氯吡格雷而致血栓形成;2例可能支架贴壁不良。经单纯球囊扩张,冠脉内注入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治疗,7例患者存活出院,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36.4%)。结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患者临床病变特点、介入操作因素和支架本身、抗凝治疗等有关,多发生在AMI、合并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B/C型复杂病变等患者。急诊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尼可地尔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患者症状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近2年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绞痛的5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n=27)和常规组(n=30),常规组患者PCI术后常规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尼可地尔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观察术后14 d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和术后14 d随访时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术后14 d尼可地尔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和心电图表现均明显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1953和2.2251,P<0.05).结论 尼可地尔对PCI术后心绞痛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及云南省内部分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为PCI组,另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6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左主干病变患者为CABG组.观察PCI组及CABG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脑血管事件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基本相近.PCI组有5例(16.7%)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而CABG组8例(50.0%)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P=0.04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CI组中药物洗脱支架(DES)应用占绝对优势(97.0%),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两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与非ACS远期疗效比较在心绞痛复发率(29.4%VS0.0%,P〈0.05)及MACE发生率(41.2%VS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经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疗效与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比较PCI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2)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影响心绞痛复发率及MACE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接受PCI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高龄组)和同期该院住院接受PCI治疗的40~60岁的中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87例(中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的Syntax评分、病变节段分布、植入支架的数量及长度、近期效果和主要并发症等。结果高龄组与中年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吸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右冠状动脉(RCA)2~3段病变,左冠状动脉(LCA)5段病变、11段病变、12~13段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构成比,Syntax评分,植入支架的数量和长度,出血性并发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TIMI 3级血流、亚急性血栓、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者冠状动脉病变多较复杂、严重。对于无严重大脑、肺脏、肾脏和瓣膜病变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PCI治疗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与中年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心肌桥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桥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5年1月~10月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2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29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共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82例(6.3%),主要发生于左前降支(LAD),仅1例见于左回旋支(LCX)。收缩期狭窄≥50%的有30例,其中收缩期狭窄≥75%有9例。43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其中36例应用倍他乐克或硫氮卓艹酮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2例重度心肌桥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生于LAD,可致典型心绞痛症状,治疗上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极少病例需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或外科采用心肌桥松解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