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金兰  金静 《医学综述》2008,14(18):2877-287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4组:非老年组(<60岁),低龄老年组(60~69岁),中龄老年组(70~79岁)及高龄老年组(≥80岁),分别对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冠状动脉影像学特点、及其近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其独特表现:合并症比率高;常规和溶栓治疗的比率高;并发症多而危重;病死率高。结论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生概率增加;高龄老年组应用常规治疗、溶栓治疗的比率显著增高;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不典型,病情越危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静脉溶栓的近期疗效与半年病死率。方法 选择符合静脉溶栓治疗适应症 ,且无禁忌症的 5 6例AMI患者 ,分为老年组 31例 ,年龄 6 0~ 6 9岁 ,高龄组 2 5例 ,年龄≥ 70岁 ,同时给予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在 6 0 %以上 ,随年龄增加虽有所下降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 30d病死率和老年组 180d病死率较低 ,高龄组 180d病死率为 2 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半年总病死率为 14.2 9%。高龄组泵衰、恶性心律失常、感染等合并症高于老年组 ,但无统计意义 (P >0 .0 5 )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结论 老年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 ,可减少病死率 ,但高龄患者合并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每组,对观察组患者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及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88.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4%,组间比较均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8例,并将其分为三组,A组38例,由家属送诊,未经任何院前急救措施,B组40例,救护人员先救治后转运,C组40例,救护人员先转运后救治,比较组间患者救治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的院前急救处理后,先救治后转运患者的存活率与救治有效率增高达92.5%、85%,显著高于A、C组(71.05%、80%与50%、7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组明显高于A组(均P<0.05);B、C组患者救治时间显著少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经院前急救后,B、C组患者心率、呼吸改善情况及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A组(均P<0.05),而血压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院前急救中,采取先救治后转运的方式可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与救治有效率,缩短救治时间、改善心率、呼吸的生命体征情况与院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探索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6例患者分成非溶栓治疗组(37例)、6h以内溶栓治疗组(49例)、6h以后溶栓治疗组(40例)。治疗后进行各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和并发症的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比较P<0.01、P<0.05。6h以内溶栓治疗组和6h以后溶栓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比较P<0.0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采取溶栓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并不一定限制在6h以内。对身体状况好,又适当溶栓治疗的患者,仍以积极溶栓治疗为原则,但高龄患者溶栓治疗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8.
刘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5):682-68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8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6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组女性多(P〈0.05),发病时无胸痛者多(P〈0.05),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住院病死率高(P〈0.05),预后差。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女性患者多,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收住我院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为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7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合燕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珮仪  李燕屏 《广东医学》2001,22(5):406-407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 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DM并AMI(DM组 )和非DM的AMI(非DM组 )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明显多于非DM组 (P <0 .0 5 ) ,DM组患者无痛性AMI发生率高 (占 32 .6 % ) ,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 (P <0 .0 5 ) ,主要死亡原因为泵衰竭、室颤。早期溶栓治疗病死率降低。结论 DM合并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以无痛性多见 ,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及时治疗 ,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或PTCA ,以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我院符合溶栓标准且资料完整的48例AMI患者按年龄段分成<60岁(18例)和≥60岁(30例)两组,并对其中30例老年AMI患者的近期预后进行分析(以同期未接受溶栓治疗的76例老年AMI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年龄<60岁与≥60岁其溶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病死率和溶栓副作用有升高趋势;老年溶栓组治疗后主要并发症梗死后心绞痛、再梗塞发生率极显著高于低龄组(P<0.005或P<0.01);老年AMI患者溶栓组的病死率及治疗后主要并发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地低于未溶栓组(P<0.05或P<0.005)。提示老年(≥60岁)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并可显著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益阳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内科住院确诊为AMI100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5岁)和普通老年组(60-74岁),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住院期间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高龄组胸痛至治疗救治时间偏长,血清肌酸激酶(CK)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AMI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加强生活护理,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可提高高龄AMI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龄、超高龄胃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的临床病理特征、近期并发症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544例接受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64岁,n=358)、高龄组(75~79岁,n=118)、超高龄组(≥80岁,n=68),以老年组为对照组,高龄组及超高龄组为试验组,比较其临床病理特征、围术期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超高龄组合并症数目较老年组多(P=0.000),肿瘤以>5cm为多见(P=0.000),手术切除范围以远端胃切除术为主(P=0.042),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较低(P=0.036),术后总体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老年组(P=0.000,P=0.034),主要以术后肠梗阻和术后肺炎为多见(P=0.031;P=0.003);高龄组合并症数目也较老年组多(P=0.000),肿瘤平均直径为5.20±2.96cm(P=0.014),手术时间较老年组短(P=0.047),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19)。超高龄组、高龄组患者与老年组比较,围术期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8;P=0.408)。在Ⅰ、Ⅱ、Ⅲ期胃癌患者中,高龄组、超高龄组的3年总生存期均较老年组低,但疾病特异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及超高龄患者因生理功能的恶化,胃根治术后多死于除胃癌复发以外的其他原因,对于以上患者来说,需谨慎考虑治疗的侵袭性与预后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张陶莉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31-2532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影响。方法: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分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组(MOF组)和非脏器功能衰竭组(AMI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伴多脏器功能衰竭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多脏器功能衰竭者(P〈0.05)。结论:积极地预防与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可降低MO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AMI患者应采取早期预防、正确的治疗及严密的观察,一旦发生MOF则应紧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尽快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以免累及更多脏器,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李立艳  靳杨 《医学综述》2013,19(18):3417-3419
目的 探索急诊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将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6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5 ~79岁为老年组(72例),≥80岁为高龄组(8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基础疾病分布,同时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分布以及发病月份分布,来诊时血压特点及转归等情况.结果 高龄组女性急救车送诊率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男性患者由家属送诊率显著增高(P<0.01);高龄组女性收入院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老年组男性患者收入院治疗的比率高于高龄组(P<0.01);急性左心衰竭发病高峰年龄为71 ~90岁,发病月份分布特点为冬春季高发,基础疾病分布为冠心病,高血压常见.高龄组低血压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 急诊科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其特有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后,就可以对此类患者尽早进行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异同。方法对20例Ⅱ型糖尿病(DM)和20例非糖尿病(ND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M组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及合并肺部感染、死亡率均较NDM组高(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当DM发生AMI时,应早期识别,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急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75例老年人急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老年病人78例作比较。结果两组AP的病因情况比较,老年组占首位的为胆源性,其次为高脂血症,非老年组占首位的为酒精性,其次为胆源性,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老年组高达68.0%,非老年组为39.7%(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老年组24.0%,非老年组10.3%(P〈0.05)。两组治愈率、缓解率及病死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重、以胆源性疾病为主要病因、并发症多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纽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蒋文华 《海南医学》2011,22(23):79-80
目的观察早期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有溶栓指征的给予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大剂量的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剂量倍他乐克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心率、病死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治疗后一年再发心肌梗死、心梗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率及收缩压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大剂量的倍他乐克治疗可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29例(72.5%)患者达到溶栓标准,对照组6例(15.0%)患者达到溶栓标准。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2.5%(33/40),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35.0%(14/40)。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血管再通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