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28例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allografl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染色。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0岁。结果:此28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以腮腺区为多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样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9%。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形成散在的嗜酸性微脓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8例标本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AIF-1染色阳性。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较明显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调节异常是其可能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imphoid Grannuloma,ELG)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利于正确诊治。方法:对我院10年间收治的经组织学确诊的14例ELG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病理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ELG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腮腺区和颌下区无痛性软组织包块。组织学上表现为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组织增生和滤泡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血管增生反应。结论:ELG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应与表现为头颈部肿块的其他疾病相鉴别,组织病理学对于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利于正确诊治.方法:对我院19年来治疗的15例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术前正确诊断者中4例都有嗜酸细胞增高,1例有病理诊断;误诊以多形性腺瘤最多见,达6例.结论:末梢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对诊断本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确诊靠病理检查,皮肤瘙痒则有一定参考作用;单靠临床检查易误诊.  相似文献   

4.
俞飒  姚文丽  楼志平 《口腔医学》2011,31(6):381-382
目的 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199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0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可硬可软,肿块常有消长史,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8例接受放射治疗,肿块完全消退;另2例手术治疗,术后疗效好。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未发现复发。结论 根据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治疗首选放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软组织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星  胡传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3,11(4):270-272,T014
软组织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皮下软组织单发或多发性、无痛性的生长缓慢的肿块。血液中成熟的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病理学检查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与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肉芽肿性病变。本病在临床上少见,欧美有相似疾病。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四例误诊报告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邮430070)江波,赵怡芳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亦称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好发于颌面部软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临床上易误诊为肿瘤等病奕。现就我科4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并对有关...  相似文献   

7.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2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结合复习文献,对12例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病史较短者诊断困难,病史较长者易于诊断。单纯手术治疗10例复发3例,手术结合术后治疗1例追踪8年未见复发。结论 了解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病理特征有利于正确诊断,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37例颌面部嗜伊红细胞淋巴肉芽肿的发病,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中的经验,结合有关文献,作如下分析。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女性7例,男性30例。发病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者为75岁,不同年龄都可发病。本文18~35岁的有15例(40.5%)。发病部位,腮腺区23  相似文献   

9.
儿童腮腺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间的囊性病变。术前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见局部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证实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由此可见,该病虽然罕见,通过术前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仍可以作出诊断,为相应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X线特点。方法:对18例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X线表现、误诊情况、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男11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病程5.5个月;11例为单发,7例为多发,共计29个部位,其中累计下颌骨21处(72.8%),上颌骨4处(13.8%),颅骨3处(10.3%),颧骨1处。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齿松动,牙龈肿胀、溃烂、疼痛、面部肿胀伴压痛。X线表现为颌骨中央不规则、溶解样破坏,破坏区呈地图状、网状、虫蚀样改变,骨破坏边缘不清晰。易误诊为骨肉瘤(3例),牙源性粘液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浆细胞骨髓瘤(1例),低分化癌(1例),其他恶性肿瘤(4例)。治疗方法6例采取单纯手术,7例采取手术+放疗,3例采取手术+化疗,1例采取手术+放疗+化疗。平均随访5年,14例无复发。结论:该病变特点显著,应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于1937年由金显宅首先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木村)作较详细的描述,故此病又称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很少发生于鼻部。本文报道1例鼻背部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  相似文献   

1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洋  王玉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3,28(4):237-239,T016
对8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其病理特征有:1大量不典型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2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3淋巴滤泡形成。电镜下,不公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而且发现许多肥大细胞脱颗粒及一种类似含有大量扩张粗面内质网的浆细胞。患者经放疗后,放疗区标本不典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转化为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淋巴细胞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7例ELG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病理、治疗及疗效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ELG17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皮肤软组织肿块和淋巴结肿大,颌面部畸形,患者均无肝脾大,生长发育良好。单纯手术5例术后均复发,采用手术及局部放疗后未见复发。结论:ELG单纯手术切除易复发,采用手术及放疗综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报道1例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并复习该病的相关国内外文献。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发病率低,且病因至今未明。临床上常表现为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及Ig E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放疗、药物治疗及手术切除均可达良好疗效,但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又称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发病率低,病因不明,其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镜下有显著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增生及淋巴滤泡形成,嗜酸性粒细胞在淋巴结内灶性聚集,形成嗜酸性微脓肿。临床上对于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肿物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尤其是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增高者,应考虑KD可能,手术和放疗可取得一定疗效,但复发率较高。笔者报道颜面部多发性复发性KD1例。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 ,5 3岁。双侧腮腺区、颌下区无痛逐渐增大性包块 7年余 ,现仰卧时呼吸困难 ,影响进食。门诊以“双腮腺双颌下包块待查”收住院 ,检查 :T 36 .8℃ ,P84次 /min ,R18次 /min ,Bp15 /9.5Kpa ;全身情况 (- ) ,面部对称 ,双腮腺双颌下向外膨隆但皮肤颜色正常 ,均为约 6cm× 6cm大小包块 ,触之较软 ,边界清楚 ,无触压痛 ;血常规Hb 12 6 g/L ,RBC4.16× 10 12 /L ,WBC 8.8× 10 9/L ,分类发现嗜酸性粒细胞6 9 .5 % ,初步诊断 :双腮腺双颌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于住院第 3天在全麻下行“左侧腮腺区、颌下区包…  相似文献   

17.
头颈及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5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称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是一种主要累及颌面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局部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患。临床上易误诊为肿瘤。自金显宅等1937年和1959年先后报告23例以来,有零星报告200例。现将我室1967  相似文献   

18.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晓玲  李颖 《口腔医学》2001,21(1):41-4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EosimphilicLymphoidGranu loma ,ELG)是好发于头面部软组织的结节样肉芽肿性病变 ,临床上不多见 ,诊断时易忽视。收集 1980~1996年重庆市口腔医院病案 ,ELG患者 10例 ,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现将临床病理资料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 : 患者年龄 7~ 6 2岁 ,2 0~ 4 0岁多见 ,男性 7例 ,女性 3例。发病部位腮腺区、颌下、颊部、耳前耳后各 2例 ,颧部 1例 ,上唇部 1例 ,均为单侧发病。病情缓 ,病程最长达 11年。2 症状及体征 :  6例患者主要表现为缓慢长大的无痛性肿块 ,…  相似文献   

19.
颌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颌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3~2002年间21例颌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的病例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治疗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3:8,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2~10岁占76%,中位年龄为8岁。下颌骨多见,18例,上颌骨1例,上、下颌骨同时发生2例。结论:颌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临床上少见,病理诊断较为明确。治疗需要采取局部手术刮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多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和软组织的慢性肉芽肿病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滤泡形成或滤泡样结构增生,存在生发中心。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该病变组织对放疗极为敏感,此外,还可采用化疗、手术等方法。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但容易复发,早期患者的确诊较困难,应引起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