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载于《伤寒论》,一般认为本方证属邪在少阳,因枢机不利使三焦决渎失司、气机壅滞,因而治在少阳。但仔细分析,本方应属小柴胡汤合桂枝去芍药汤化裁,证属三阳同病,而兼见心神浮越、水饮内停的证情,因此应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阳并治。以三阳同病的角度解释本方证则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少阳病之方。少阳应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性喜条达疏泄,有启陈致新之能。少阳之气能枢转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如果少阳受邪则枢转无力,使得周身气机不畅,内外上下之气不通,气血津液不行,则诸病生焉。小柴胡汤应用范围很广,现就笔者运用小柴胡汤之体会作以简介。  相似文献   

3.
<正>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病的主方、和解剂的代表方,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正如唐容川所言:"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其灵妙有如此者~([1])。"因此,无论  相似文献   

4.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病的主方、和解剂的代表方,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正如唐容川所言:"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其灵妙有如此者[1]。"因此,无论  相似文献   

5.
从少阳病治疗宜忌、变证及用方三方面探析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少阳病的证治思想,为诊治少阳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其认为少阳居于半表半里,外为荣卫,里为脏腑。若荣卫表气为风寒所伤则其气郁,表郁则里亦郁,使胆之相火不降、三焦相火不升,形成寒热往来之象,其热可传胃腑,其寒可传肝脏。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气机升降依赖中焦运动,脾胃中气不能斡旋气机则胆火更不降、三焦相火愈不升。治疗少阳病汗、下、温法皆不适宜,当重视和解以发挥少阳枢纽作用,重视补中以促进脾胃中轴运动,同时兼顾变证。小柴胡汤兼顾和解、补中,其合承气汤则能清胃腑热,合温木气药则能散肝寒,凡为少阳病衍变者,皆能以此方化裁。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是仲景<伤寒论>之经方.本方不仅能治疗外感热病,也能用于内伤杂病,且疗效确切.历代医家对其组方理论及其临床应用都有很多研究和阐述.近5年来的大量资料报道表明,该方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因此倍受中医药界的广泛关注.<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以病统证.方中的柴胡透达少阳半表之邪,解除气郁所化之热,疏畅三焦之气郁,升发阳气.柴胡作用全面,具有疏肝达外,亦可视为少阳表药,因而用量独重,为方中主药.黄芩具有清肺胃肝胆内泄之功效,黄芩与柴胡相伍,则清郁热作用加强.半夏燥湿运脾,生姜温散水湿共治三焦湿郁.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主方,张仲景言其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效用。唐容川亦以“为通利三焦,治肺调肝和营卫之良方。”又说:“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和剂。”及“小柴胡汤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  相似文献   

8.
柴平汤由小柴胡汤合平胃散组合而成,有和解少阳、舒肝健胃、燥湿化浊、理气宽中之功效。对诸如疟疾、感冒、胃脘痛、呕吐、泄泻等病症,确有肝胃失和、少阳枢机不利、寒湿困阻之证候表现者,均可选用本方加减化裁治之。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作为六经主方之一、和法的典型代表,其主治病症之多、适用病种之广,似已远远超过一般方剂,加之其配伍之巧妙、功效之奇特,更增添了其临证化裁的用途,然而,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治与功效,却一直疑惑颇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下疑问:(1)其所主的少阳之半,实质何在?(2)少阳病与柴胡证的关系究竟如何?(3)在柴胡证中胆与三焦的地位如何?(4)小柴胡汤和解的实际意义为何?(5)其主治少阳与泛治他病的的统一性何在?(6)如何驾驭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经旨?本着理论指导实践、辨证结合论治的要求,试对这些古今争议较多的问题,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与沟通,进而提出了统一证治的若干基本观点,为中医经典证治体系的系统化、规范化研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治》。是透达半表半里之邪,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笔者自83年临床运用小柴胡汤以来,在主症范围的应用上受益匪浅,并对小柴胡汤的内涵及小柴胡汤的应用作了进一步探讨,将本方应用于便秘、偏头疼、痛痹、周期性经前发热等内伤杂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择选案论,予以阐述.一、便秘便秘一证,临床分为虚实两大类。其治法不外攻补两种.但在久病之人,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错综复杂,简单施以攻补,常常收效不佳。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部分便秘患者,其病机与三焦气机密切相关,在辩证时,使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疗效满  相似文献   

11.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枢利气机之代表方剂,由于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之间,内系胆及三焦,涉及病位广泛,病证繁杂,且小柴胡汤方寒热并用,具有表里同治,升降相因,宣通内外的作用。临床上小柴胡汤不仅可以治疗伤寒少阳病,而且对心血管系统中的病证亦具有调治、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小柴胡汤是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每师用其法而加减化裁,临床运用广泛。小柴胡汤除治伤寒少阳证外,内、妇、儿、外各科均可斟酌运用。现择其要者略加介绍,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一、小柴胡汤的组成及其功用小柴胡汤是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现多用党参)、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柴胡透达少阳半表之邪并能疏肝解郁。《本草纲目》记载:“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耳鸣诸症及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并能泻中焦实火、燥肠胃湿热。配半夏、生姜以  相似文献   

13.
柴苓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之名方,方由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疏达三焦,清利湿热的作用。临床上对于久治不愈的,其病机属于少阳枢机不利,三焦瘀滞之水肿,应用柴苓汤加减,可水湿得化,三焦自通,水肿得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共主调畅周身之气,调节一身之水液代谢。少阳枢转气机,以三焦为运行通道,调畅人身阳气,发挥温煦推动之功用。枢者,主运转者也。少阳能够正常枢转气机,则肝胆疏泄正常,三焦畅达,从而一身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若枢机不利则郁则结,相关的病症即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15.
大柴胡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是《伤寒杂病论》中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具有疏利三焦,宣通内外,调畅气机的作用。肾脏病在发病特点、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与少阳病关系密切,肾脏病多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虚损,复感外邪,或外邪侵袭,入脏腑而致,符合少阳病正邪分争,血亏气弱或由他经病变传变而来的发病特点;肾脏病的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少阳病枢机不利,正邪交争,也属本虚标实之证;少阳病与肾脏病的临床表现均可出现水液代谢异常及二便异常,少阳病为肾脏病的成因或诱发加重因素之一。小柴胡汤在肾脏病的治疗中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本方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通过分析太阳、阳明、少阳经络循行特点与目病的关系,探讨小柴胡汤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外和太阳,内调阳明,临床可治疗眼科常见之三阳同病证。  相似文献   

18.
自今以来,医家对大柴胡汤的证治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方是治三焦无形之热邪,非治胃府有形之实邪也”;也有认为本方证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热结的。因此,对大柴胡汤中有无大黄各持己见,至今尚无定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对大柴胡汤证的理论探讨,而且对临床实际应用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伤寒病少阳证的一种方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欲参透和解少阳的意义,须要从少阳证和小柴胡汤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何谓少阳证 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之六经为提纲。少阳是“三  相似文献   

20.
郑伟达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杂病论》,应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紧密结合。小柴胡汤功在治疗少阳相火逆冲所致诸症,少阳病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硬满痛,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喜呕等为其主症。手、足少阳经脉循行部位之疾病表现时,亦当以小柴胡汤为主进行治疗。此外,随其或然证的出现,观其病机而随证加减。本方以和解少阳之邪为主,又旁治脾胃,和中扶正,既清解邪热、调和表里,又培护正气,通过和解而达到"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