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α和IL-l0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家族中Bax和Bcl—2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C57BL6J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黑质和纹状体内的表达意义及关系。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对照组(NS组)C57BL6J小鼠及皮下注射MPTP后第6天C57BL6J小鼠的左右侧脑内黑质、纹状体、下丘脑内的IL—1α,IL-10,Bax和Bcl—2的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L—1α mRNA在帕金森小鼠模型纹状体内表达显著增加;除对照组1只外,对照组和MPTP组均末检测到IL-10mRNA的表达;Bax mRNA和Bcl—2 mRNA在黑质内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黑质和纹状体在MPTP所致的小鼠帕金森病中受累,表现为有不同基因的消长。促进炎症发生的细胞因子IL—1α参与了MPTP所致帕金森病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单克隆抗体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48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PTP组和TLR4抗体+MPTP组,每组16只.连续7天腹腔注射MPTP制作亚急性PD小鼠模型.用小鼠滚筒协调运动测试仪评价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记录运动跌落潜伏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多巴胺能神经元、TLR4(+)细胞及CD11b(+)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情况,显微镜观察载玻片并拍照,用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细胞计数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小鼠中脑TH(+)多巴胺能神经元计数、TLR4(+)细胞数目和CD11b(+)细胞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对照组小鼠TH(+)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最多,MPTP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最少,TLR4抗体+MPTP组居中;MPTP组小鼠TLR4(+)细胞数目和CD11b(+)细胞数目最多,TLR4抗体+MPTP组次之,对照组最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TLR4特异性抗体可逆转MPTP造成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是临床PD治疗方案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磷酸化c-Jun(p-c-Jun)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亚急性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中对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调控作用,以探讨PD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失活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MPTP制备亚急性PD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观察PD模型小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COX-2和p-c-Jun免疫组织化学变化以及中脑黑质TH、COX-2和p-c-Jun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给予JNK通路特异性剂SP-600125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PD症状.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下降约65%(P<0.001),中脑黑质TH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约75%;黑质区COX-2阳性细胞显著增加,中脑黑质COX-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c-Jun特异性表达于黑质区细胞核内,p-c-Ju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可见,COX-2和p-c-Jun共同表达于TH阳性细胞.抑制剂组,经SP600125处理后,模型小鼠PD症状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在MPTP第5次注射后七天,TH阳性细胞数和TH表达水平仅下降约15%和20%,与模型组比较,黑质区COX-2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中脑黑质COX-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c-Jun仅表达于黑质区细胞的胞浆内,中脑黑质p-c-Jun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p-c-Jun表达对亚急性帕金森病MPTP模型中脑黑质COX-2表达中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抑制p-c-Jun表达对帕金森病小鼠可能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亚急性与慢性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改变.方法:采用MPTP诱导亚急性与慢性PD小鼠模型,分析小鼠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小鼠行为学悬挂评分.结果:慢性与亚急性PD模型小鼠TH阳性神经元计数分别降至正常水平的21.02%与17.94%;且TH阳性神经元计数下降均早于行为学改变.结论:小鼠慢性模型比亚急性模型更接近帕金森病的病理与病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钙结合素D28k(CaBP)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给C57BL小鼠ip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 (MPTP),30 mg*kg-1MPTP每24 h注射1次,连续应用3 d以建立PD鼠模型.用原位杂交法检测CaBP mRNA在PD鼠和对照鼠黑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CaBP mRNA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黑质致密部(SNC).在MPTP处理鼠的SNC神经元,CaBP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模型鼠和对照鼠的SNC中CaBP 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有差异(144±15) vs (88±10),(P<0.05).与对照相比,MPTP处理组小鼠SNC中表达CaBP mRNA神经元的杂交信号强度也有降低.结论 CaBP可能通过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来抵御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PTP模型组及染料木黄酮预处理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及多巴胺转运体(DAT) 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纹状体(Str)内DA及其代谢物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结果 MPTP模型组黑质TH和DAT基因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染料木黄酮预处理组可逆转上述改变(F=20.31、13.19,P<0.01).MPTP模型组Str内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应用染料木黄酮后可逆转上述改变(F=63.58、16.12,P<0.01).结论 染料木黄酮对MPTP制备的PD模型小鼠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制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PTP组及锌原卟啉(ZnPPIX)+MPTP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MPTP(30mg/kg)5d制备帕金森病小鼠模型,MPTP组于MPTP注射前4d行侧脑室注射9g/L氯化钠溶液2μL,连续8d;ZnPPIX+MPTP组于MPTP注射前4d行侧脑室微注射ZnPPIX(50μg/kg)2μL,共8d;对照组以等量的9g/L氯化钠溶液取代ZnPPIX和MPTP。应用Western blots法检测黑质内HO-1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水平。结果 ZnPPIX+MPTP组小鼠黑质内HO-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MPTP组,差异有显著性(F=6.844,q=5.943、4.444,P<0.05);MPTP组、ZnPPIX+MPTP组黑质区TH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F=5.095,q=4.303、4.030,P<0.05),ZnPPIX+MPTP组小鼠TH表达量与MPT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0.234,P>0.05)。结论抑制HO-1表达对MPTP致帕金森病小鼠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JNK通路对亚急性帕金森病MPTP模型小鼠黑质COX-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JNK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中对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调控作用,以探讨可能导致PD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失活的机制. 方法:采用MPTP制备亚急性PD小鼠模型,观察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观察PD模型小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COX-2,磷酸化c-Jun的表达变化;观察给予JN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对上述变化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PD症状,在MPTP第3次注射后6 h,黑质区COX-2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c-Jun特异性表达于黑质区细胞核内,在MPTP第5次注射后7 d,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显著丢失65% (P<0.01);经SP600125处理后,模型小鼠PD症状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在MPTP第5次注射后7 d,TH阳性细胞数仅下降约15%,与模型组比较,在MPTP第3次注射后6 h,黑质区COX-2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黑质区p-c-Jun表达于细胞质内. 结论:JNK通路在亚急性PD MPTP模型早期对黑质COX-2表达中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抑制JNK通路对PD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C57BL/6J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9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ED组)、帕金森病模型组(P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每组30只。ED组和PD组小鼠给予皮下注射MPTP建立PD模型后,ED组给予依达拉奉(3mg/kg)治疗。用滚轴实验检测小鼠的旋转次数,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用RT-PCR和免疫印迹实验分别检测小鼠黑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S组比较,ED组、PD组小鼠在滚轴实验中的旋转次数下降(P<0.05,P<0.01),黑质TH表达减少(P<0.05,P<0.01),黑质BDNF的mRNA(P均<0.01)和蛋白(P均<0.05)表达降低;与PD组比较,ED组小鼠在滚轴实验中的旋转次数增加(P<0.05),黑质TH表达增加(P<0.05),黑质BDNF的mRNA(P<0.01)和蛋白(P<0.05)表达升高。结论依达拉奉可增加C57BL/6JPD模型小鼠黑质区BDNF的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MPTP对小鼠黑质的损伤,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中脑黑质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基因转录状况.方法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C57BL小鼠,制作PD鼠模型,分10、18d两组;用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正常对照.以Dot-Blot方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部位DAT基因转录.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MPTP组小鼠行为异常,中脑黑质部位TH(+)细胞减少,DATmRNA转录降低(P<0.05).正常对照组中小脑部位DAT mRNA转录低于黑质部位(P<0.05).结论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DAT mRNA转录量随PD的发生而减少或降低.DAT mRNA转录量可反映残存多巴胺神经元量或功能状况,反映PD的状况,高DAT mRNA转录的细胞对MPTP毒物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人们对考试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出不同的考试模式,例如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就是2种完全不同的考试模式。通过对比2种考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医学基础课的综合性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邬俏璇  魏倩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3-287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的护理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照知情同意制度,选取125例实施游泳的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未游泳的新生儿为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2d头围、生长和体重的变化,比较两组生后7d、15d和28d的24h摄乳量。结果:42d后游泳组的婴儿头围、生长、体重增长明显,特别是体重增幅较大,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游泳组摄乳量从第7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28d更是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游泳有利于新生儿增加摄乳量,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OEC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OEC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径4.5~17.5cm,平均9.2cm。全部肿瘤均呈囊实性,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边界部分模糊7例,清楚1例。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46Hu,平均4lHu,囊性成分cT值14~40Hu,平均25Hu;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6l~77HIJ,平均66Hu,实质期cT值65~78HU,平均71HU。MR平扫:T2wI实性成分呈等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中等程度强化。8例OEC中合并子宫体内膜癌2例,其中l例经MRI检查,表现为子宫体部内膜不规则增厚,T2wI呈等信号,Tn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1例合并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征,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定性价值,并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