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本组90例,男36例,女54例,年龄4~13岁,体重14.5~36.8kg,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各组的年龄、性别、体重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Ⅰ组用氯胺酮、安定复合麻醉;Ⅱ组用氯胺酮、氟哌啶复合麻醉;Ⅲ组用氯胺酮、羟丁酸钠复合麻醉。三组病儿先肌注氯胺酮2.4~5mg/kg,然后按分组分别经静脉给予不同复合药物,剂量为安定0.2mg/kg、氟哌啶0.1~0.25mg/kg、羟基丁酸钠80~100mg/kg。麻醉浅时经静脉追加氯胺酮1~2mg/kg。围麻醉期常规监测RR、HR、BP、SpO_2,90例手术时间20~80min。术中RR、HR、BP、SpO_2同麻醉前相比并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三组麻醉方法的患儿在术中的体征相似,即眼睑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84~1988年8月采用氯胺酮-氟哌啶复合和氯胺酮-安定复合应用于小儿外科各50例,对比观察如下。临床资料:以腹部,四肢,胸壁手术为主。麻醉前用药,阿托品0.01mg/kg于术前30min肌注。麻醉用药:A组氯胺酮8~10mg/kg和氟哌啶0,15mg/kg肌注。B组(对照组)氯胺酮8~10mg/kg和安  相似文献   

3.
氯胺酮自60年代用于临床,由于安全系数大,镇痛效果好,且有升压作用等优点,最初评价很高。随着不良反应的不断出现而限制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多采用复合麻醉以增强麻醉效果,减少副作用。我科1978~1980年,按不同配方分三组观察了154例氯胺酮复合麻醉手术,以确定合适的配方,有利于临床开展。其中男96例,女58例。平均年龄40(1~74)岁。手术部位有头颅、颌面、颈、胸、腹及四肢脊柱。手术时间为35分钟~11小时。麻醉方法麻醉前用药:成人常规阿托品0.5mg、哌替啶50mg肌注;小儿阿托品0.015mg/kg肌注。6岁以上小儿可加哌替啶1mg/kg肌注。麻醉诱导:成人以2.5%硫贲妥钠12~20ml及琥珀胆硷80~100mg静注,气管插管。小儿以安定0.25~0.3mg/kg静注或以2.5%硫贲妥钠15~20mg/kg肌注。麻醉维持共分三组:第一组为氯胺酮—安定复合麻醉共17例,即10%葡萄糖溶液300ml加入氯胺酮300mg和安定30mg混合液持续静滴。第二组为安定氯胺酮—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共45例,  相似文献   

4.
作者等报道在剖宫产30例应用氯胺酮静脉麻醉,首次静注1.2mg/kg,手术开始后再肌注氯胺酮1.8~3mg/kg,总量达200~300mg。麻醉后有一过性血压增  相似文献   

5.
我院应用氯胺酮-安定合剂和氯胺酮-咪唑安定合剂于小儿基础麻醉。年龄在2月~5岁,男30例,女16例。其中氯安合剂26例,氯咪合剂20例,绝大部分为疝、鞘膜积液手术,一般状态良好。方法苯巴比妥钠4mg/kg、阿托品0.02mg/kg,术前30min 肌注,再行麻醉,氯安合剂组每 ml 含氯胺酮25mg、安定2.5mg。氯咪合剂组每 ml 含氯胺酮25mg,咪唑安定2.5mg。均按0.2ml/kg 肌注给药。观察进入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施行腋路臂丛麻醉在婴幼儿手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婴幼儿手外科手术30例,入手术室后均肌注氯胺酮4~6 mg/Kg,待患儿入睡后行腋路臂丛麻醉,局麻药罗哌卡因浓度为0.15%,用量为1.5~2 mg/Kg,注药容量为0.8 mL/Kg。观察并记录术中麻醉效果及RR、HR、SpO2等的变化。结果全组患儿中,臂丛麻醉效果优25例,良3例,优良率达93.3%(其中有3例因上臂应用止血带,在手术开始2 h后出现肢动反应,后给予静注氯胺酮1~4次,顺利完成手术);差为2例(手术开始即需静注氯胺酮,静脉追加氯胺酮2~5次完成手术)。所有患儿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均无麻醉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施行腋路臂丛麻醉用于婴幼儿手外科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操作方便、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7.
3例均为男性,年龄8个月~7岁,体重7~20kg,均无麻醉史。术前用药:阿托品0.15mg/kg肌注,例1苯巴比妥钠3.5mg/kg肌注,例2、3安定0.25mg/kg肌注。麻醉用药在例1为氯胺酮(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批号820602)2mg/kg、安定0.25mg/kg静注;例2氯胺酮(重庆制药六厂生产,批号860402)2mg/kg静注。两例5min后患儿仍能回答问题,针刺皮肤诉痛,7min后再次氯胺酮1.5mg/kg静注,针刺皮肤仍诉痛,并拒绝手术。例3氯胺酮(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批号900601)10mg/kg肌注,无麻醉作用,患儿哭闹乱动,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72年5月~84年5月,用冬眠4号加氯胺酮肌肉注射复合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方法麻醉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0.1或哌替定50m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测血压脉搏,呼吸后即肌注哌替定2mg/kg,异丙嗪1mg/kg,乙酰普马嗪0.4mg/kg,手术前15分钟肌注氯胺酮1-2mg/kg,第二次追加药量是第一次用药的1/2。临床资料本组共58例,男性1例,女性57例,年龄20~70  相似文献   

9.
由于氯胺酮能增加脑血流量(CBF),升高颅内压(ICP),所以一般不主张用于神经外科的麻醉。但他具有较强的麻醉镇痛作用,安全系数大,并能肌肉注射和鼻腔给药。适用于婴儿。我们在25例1岁以内神经外科的病儿进行了氯胺酮麻醉,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儿25例,术前均神志清楚,年龄最大10月,最小45d,体重4~12.5kg。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肌注阿托品0.03mg/kg和氯胺酮5mg/kg,待婴儿入睡后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颅内血肿和肿瘤病儿8例加入r-OH60mg/kg缓慢静推后,气管插管后继续辅助呼吸,然后氯胺酮1mg/kg单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安定用于产科内倒转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院用氯胺酮安定复合麻醉进行产科内倒转牵引术12例,均不用术前药。静脉缓慢注射氯胺酮1mg/kg、安定10mg,多数一次量即可完成娩出,少数需追加氯胺酮。氯胺酮总用量90~250mg。12例均为横位,其中有1例畸形拟作碎胎术,但因臀部有一巨大肿瘤改为剖宫取胎。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麻醉诱导期常出现失重感、悬空感、麻醉偏浅时可出现精神错乱、肌张力亢进、严重者常致手术中断。而苏醒躁动往往影响术后治疗与护理。我院采用氯胺酮复合安定—氟哌啶用于成人整形外科、骨外科等手术,以对抗氯胺酮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6~37岁,手术种类除1例乳腺癌根治术外,其余均为整形外科或骨外科手术。术前用药:阿托品0.5mg,安定10mg。病人入室后开放静脉,静滴安定10mg,5分钟后静滴氟哌啶5~10mg,待病人浅睡后静注1%氯胺酮80~100mg诱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序贯法测定氯胺酮在小儿 MRI检查麻醉中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需在全麻下行MRI检查的小儿 34例.氯胺酮初始剂量选择6 mg/kg肌肉注射,观察前一小儿麻醉效果而序贯地按0.5 m∥kg的药量递增或递减.一次肌肉注射即可连续无中断地完成MRI检查为麻醉效果满意,否则为麻醉失败,下一例小儿需递增氯胺酮用量.所得数据以加权均数法求得氯胺酮的ED50.结果 氯胺酮的ED50为7.058 mg/kg,95%的可信限为6.833 6 ms/ks~7.289 8 ms/ks.结论 序贯法测定半数有效剂量简便、高效、结果可信,所得氯胺酮的ED50可指导临床更迅速、安全地完成小儿 MRI检查的麻醉.  相似文献   

13.
全身麻醉诱导时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催眠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等辐射分析法研究全身麻醉诱导时咪唑安定与氯胺酮之间催眠相互作用.方法 将9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咪唑安定组(M组)、氯胺酮组(K组)、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复合组(C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各组以序贯方式给予不同剂量的咪唑安定、氯胺酮及两药复合药物(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剂量的数值比为1:10),给药2 min后开始催眠末点评估,患者对言语指令失去反应即进入催眠末点,对已进入催眠状态的患者进行麻醉末点评估,以序贯法测定三组催眠、麻醉末点半数有效剂量(ED50),以等辐射分析法分析两者之间催眠、麻醉相互作用.结果 在催眠末点:M组ED50为0.18 mg/kg(95%CI 0.09~0.31 mg/kg);K组ED50为0.50 nag/kg(95%CI 0.38~0.61 mg/kg);C组ED50为0.038/0.38 mg/kg(95%CI 0.024/0.24~0.073/0.73mg/kg),在催眠末点,C组ED50偏离相加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等辐射分析法证实,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催眠效应上呈现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伤员,男性,战士,21岁,体重61kg。左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术前一般情况良好,无精神病史。麻醉前10min静注哌替啶50mg、异丙嗪25mg,以氯胺酮50mg静注诱导麻醉,继之静滴氯胺酮50mg维持麻醉,总量  相似文献   

15.
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肌注或口服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可能性。方法  80例 1~ 8岁、ASAⅠ~Ⅱ级的患儿随机等分成四组 :A组 ,肌注氯胺酮 6mg/kg ;B组 ,肌注氯胺酮 4mg/kg +口服咪唑安定 0 2mg/kg ;C组 ,口服氯胺酮 5mg/kg +咪唑安定 0 5mg/kg ;D组 ,口服咪唑安定0 7mg/kg。观察各组麻醉诱导效果、循环呼吸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  (1)B组与A组相比 ,起效更快 ,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P <0 0 5 ) ,而麻醉诱导效果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2 )C组与A组相比 ,小儿更为合作 (P <0 0 1) ,HR增加不明显 (P >0 0 5 ) ,但起效更慢 (P <0 0 5 ) ,镇静程度不如后者 (P <0 0 5 ) ,但 80 %的患儿尚能与父母分离。结论 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肌注用于小儿麻醉诱导要优于单纯肌注氯胺酮 ,而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口服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氯胺酮臂丛神经阻滞在手部手术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2年起,伊斯坦布尔手显微外科就将臂丛神经阻滞作为麻醉方法用于上肢手术。局麻药Articain的起效很快,但对缺血性疼痛缺乏有效控制。而将氯胺酮与Articain配伍,不仅起效快,而且还能有效控制缺血性疼痛。为了研究Articain和氯胺酮两种麻醉药的效果,设计了三种组合进行对比研究,每组包括15例病人(25~40岁),1组:氯胺酮2mg/Kg+38mg生理盐水;2组:2%Articain40ml;3组:2%Articain40ml+氯胺酮2mg/Kg。记录止血带(300mmHg)从起始到出现疼痛的间隔时间。1组和3组麻醉后即刻便可开始手术,而2组麻醉后10分钟才能满足手术。在麻醉持续时间上,单…  相似文献   

17.
我院近6年来应用氯胺酮,羟基丁酸钠(简称γ—OH)作为麻醉诱导方法,行小儿气管插管麻醉445例。男301例,女144例;年龄1个月~2岁98例,3~5岁232例,6~9岁115例。手术种类:胸腹部手术167例,骨科54例,五官科213例,其它11例。麻醉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3mg/kg,阿托品0.02mg/kg。肌注氯胺酮4~8mg/kg,约5min后建立静脉通道,静脉给予γ—OH;5岁以上按50~70  相似文献   

18.
手法松解肩周炎臂丛阻滞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付华 《颈腰痛杂志》2000,21(3):258-259
1996~ 1998年共对 6 1例中、重度肩周炎患者在氯胺酮静脉麻醉 ,臂丛阻滞麻醉下行手法松解治疗 ,无痛下行牵拉推扳术。为了对比臂丛阻滞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镇痛、肌松效果及对患者影响 ,对两种麻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临床资料  6 1例患者 ,共 6 3肩。男 2 5例 ,女 36例 ,年龄 37~ 73岁 ,病程 3.5月~ 30月 ,右肩 5 7,左肩 4,双肩 2。随机分成 3组。 组氯胺酮静脉麻醉量 1~ 2 m g/ kg; 组氯胺酮静脉麻醉剂量 0 .5~ 0 .8mg/ kg。 组臂丛阻滞麻醉用 1.5 %利多卡因 2 0~2 5 m l。所有患者术前行 ECG检查 ,其中 1例陈旧心肌梗死 ;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40例患儿应用氯利合剂(氯胺酮100mg/2ml+利多卡因100mg/5ml)进行全麻,与传统氯胺酮麻醉相比,具有用药量小,苏醒更快更完全,麻醉易于控制等优点。认为氯利合剂应用于小儿麻醉是一种比较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87年3月至1989年8月将催醒宁用于1~10岁的小儿氯胺酮复合麻醉术毕催醒62例,包括唇、腭裂修补术23例、骨科手术21例、下腹部手术11例、烧伤整形手术7例。手术时间最长5h,最短48min。用氯胺酮安定复合或氯胺酮-哌替啶异丙嗪复合,氯胺酮以4~6mg/kg、安定0.4mg/kg、哌替啶与异丙嗪均1mg/kg,手术超过2h者追加1/2首量的安定或哌替啶、异丙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