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金雀异黄素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7-取代酰氧基-5-羟基-4'-硝基金雀异黄素衍生物,并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以氯苄为起始原料,经取代、硝化、Friedel-Crafts反应和环合,再与各种酰氯反应得到8个目标化合物.结果: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元素分析和1HNMR确证其结构;其中化合物5B(5-羟基-4'-硝-7-丙酰氧基异黄酮)体内外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为0.017 mmol/L.结论: 金雀异黄素的4'引入硝基,同时7位丙酰化产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稀土离子Nd3+与金雀异黄素衍生物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同时采用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ZR-75-30乳腺癌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结果:配合物的组成为Na8[NdC18H12NO7Cl10].6 H2O。金雀异黄素衍生物及其钕配合物剂量依赖性地抑制ZR-75-30细胞的增殖,且钕配合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高于配体组。结论:配合物对ZR-75-30乳腺癌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3.
以金雀异黄素为母体,取代氨基烷氧基为侧链,设计、合成了20个金雀异黄素衍生物,其中16个未见文献报道,并检测了其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体外活性,以研究其潜在的雌激素受体调节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a、4b、4d、4e及4f对MCF-7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8 h和72 h的抑制率均大于40...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异黄酮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三种新的5-羟基-4’-甲氧基-7-取代酰氧基异黄酮的衍生物。方法:以间苯三酚、对甲氧基苯乙腈为起始原料,经Friedel-Crafts反应和环合,再与各种酰氯反应得到3个目标化合物。结果: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与质谱(MS)确证其结构。结论:合成了三种新的4’-甲氧基-5,7-二羟基异黄酮衍生物,可供进一步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7-羟基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并合成7-羟基异黄酮的衍生物。方法:以苯乙酸、间苯二酚为原料,经傅克反应、环化、酰化、酯化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所合成的4个化合物经IR、1H-NMR及元素分析确证结构,均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衍生物即5,4′-二-正辛烷氧基-7-二氟甲基金雀异黄素(5,4′-Di-n-octox-yl-7-gem-difluoromethylene-genistein,DodFMG)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乳腺HBL-100细胞,MTT法测定细胞活性;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的平皿集落形成能力。结果:DodFMG对MCF-7细胞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为11μmol/L;对HBL-100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IC50值为65μmol/L,其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选择指数为5.9(65/11)。DodFMG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MCF-7细胞集落形成。结论:DodFMG是一种具有相对选择性的新型抗乳腺癌活性新化学实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与合成7-羟基异黄酮阿魏酸酯衍生物。方法:从间苯二酚和对位取代苯乙酸开始,经多步反应,合成出目标化合物。结果:合成了7个7-羟基异黄酮阿魏酸酯衍生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确证。结论:所得到的7-羟基异黄酮阿魏酸酯衍生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可供进一步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3-取代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合成3-取代喹喔啉衍生物,并研究其对细胞株K562和PANC-1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邻苯二胺与1,2-二酮类化合物草酸二乙酯通过环合、氯代、亲核取代3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合成了7个新的喹喔啉衍生物,经IR、1 H-NMR表征确认结构,其中化合物6对K562细胞的抑制效果最佳,IC50值为0.836 μmol·L-1.结论 合成得到的7个新的3-取代喹喔啉衍生物,均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抑制BGC-823胃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Gen与5-FU单独及联合作用于胃癌BGC-823细胞24、48及72 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活性;Gen与5-FU单独及联合处理胃癌BGC-823细胞72 h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研究凋亡相关基因的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20件μmol/LGen和10tμmol/L 5-FU联合应用对胃癌细胞的生长导致了更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Gen、5-FU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可诱导BGC-823细胞凋亡;Gen、5-FU联合应用时对BGC-823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调和Bax表达上调的作用较单独时明显(P<0.05).结论:金雀异黄素可能通过上调Bax的表达和下调Bcl-2的表达而增加BGC-823细胞的凋亡,增加5-FU的抗癌活性.金雀异黄素是一种无毒的抗癌药,其与5-FU合用于胃癌患者可能提高化疗的效果.有必要开展金雀异黄素和5-FU合用的临床试验来检验该假设.  相似文献   

10.
在罗丹宁衍生物WL-276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的罗丹宁衍生物,并对这些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定。以氨基酸为原料,经环合和缩合反应,合成了化合物Ⅱ1-4,然后分别与硫化氢供体ADT-OH偶联得到化合物Ⅲ1-4,共合成了8个目标化合物,其中4个未见报道,其结构均经1H NMR、IR和HR-MS确证。然后用MTT法筛选其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表明,化合物Ⅱ1,3,4和Ⅲ1-4对HepG2肿瘤细胞和DU145肿瘤细胞的增殖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化合物Ⅲ的活性比Ⅱ强;化合物Ⅲ2,4对HepG2细胞和化合物Ⅲ1,2,4对DU145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均高于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24(IL-24)又称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主要表达于脾、胸腺、外周血白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组织和分化的黑素细胞.其他组织细胞可被诱导表达。IL-24受体有2种(IL-22R1/IL-20R2和IL-20R1/IL-20R2)。IL-24可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高水平IL-6、TNF—α和IFN-γ以及少量IL-1β、IL-12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将携IL-24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IL-24)转染细胞后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但对正常细胞无影响。IL-24的这些作用与其诱导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BAK/Bcl-2)的比例变化、上调p38-MAPK及可被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的基因家族产物增加有关。提示IL-24有治疗肿瘤的临床价值,基于Ad—IL-24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始。现就IL-24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现状和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埃罗替尼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和合成出新的喹唑啉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3,4-二甲氧基苯甲酸乙酯经过醚化,再依次经过硝化、还原、环合得到4-氯-[6,7-二(2-甲氧基乙氧基)]-3H-喹唑啉-4-酮,最后氯代、与间氨基苯乙炔缩合、水解制得抗肿瘤药埃罗替尼,或者与氨基衍生物炔缩合、水解生成目标化合物。按MTT方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结果和结论:合成了8个埃罗替尼衍生物(8a~8h),其结构经核磁、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数据确证。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在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上,所合成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8a、8c和8h活性与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相当。  相似文献   

13.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合成6个姜黄素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分别用芳醛和2,4-戊二酮的硼化合物为原料在正丁胺的催化作用下,80 ℃反应3 h,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Hoechst染色法、DNA凝胶电泳法对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 6种姜黄素类化合物可明显地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凋亡,且随浓度增加化合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也增强.结论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与其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从南海海星Craspidastet hesperus Muller et troschel中分离提取的总苷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采用体外肿瘤细胞培养和体内抗肿瘤实验方法。测定海星总皂苷的体外和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海星总皂苷对体外培养的小鼠移植性肿瘤肉瘤S180、肝癌H22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能明显的抑制小鼠生肉瘤S180的生长,延长H22腹水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海星总皂苷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可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异甜菊醇C-环、D-环进行结构修饰与改造,同时将其C19-COOH成酯,设计并合成了 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5~13),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ESI-MS,IR,1H NMR确定。采用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HCT116,Huh7,SW620及HepG2等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3表现出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IC50=3.57 μmol/L),与阳性对照舒尼替尼(sunitininb)(IC50=5.62 μmol/L)活性相当,化合物10对HCT116,Huh7,SW620均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抗肿瘤天然产物鬼臼毒素为原料,对其C环修饰,经叠氮化、还原、加成、消除得到4β-异硫氰酸酯-4-脱氧鬼臼毒素,再与各种酰肼反应得到氨基硫脲衍生物,最后经环化得到一系列4β-(1,3,4-GFDA2二唑-2-氨基)-鬼臼毒素衍生物。前期研究表明当衍生物的R基团是甲基时,其对于HepG2细胞和HeLa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高于鬼臼毒素,对正常细胞株L929和Vero的细胞毒性则低于依托泊苷、鬼臼毒素和氟尿嘧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R基团为直链烷基或环烷取代基的衍生物,以期发现抗肿瘤活性更好、选择性较高、细胞毒性更低的化合物。利用MTT法,对于6种肿瘤细胞系Du-145、HeLa、A549、K562、K562/adr、HepG2测试合成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6a,6b,6d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穿心莲内酯为先导物,合成了一系列结构为12-N-取代-14-脱氧穿心莲内酯的衍生物。初步评价了这些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出活性显著高于穿心莲内酯的化合物 4d 。对于高活性化合物 4d ,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体外模型,小鼠H22和S180皮下移植性肿瘤为体内模型,进一步观察其药效,发现化合物 4d 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Annexin V/PI双染分析检测出加药后HepG2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 4d 能够使HepG2 细胞中p53和Bax表达增加,同时使Bcl-2表达减少。化合物 4d 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依赖性凋亡诱导途径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