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庆强  左国伟  冯子强  赵绿翠  李静  陈地龙 《中草药》2016,47(18):3231-3238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2抗肝癌作用机制。方法 HE染色观察HepG2和HepG2-β-catenin荷瘤裸鼠肿瘤组织的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GSK-3β、β-catenin和MMP-3表达;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GSK-3β活性;PCR检测GSK-3β、β-catenin、Bcl-2、Cyclin D1、Bax和MMP-3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法检测GS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HepG2组和HepG2-β-catenin组荷瘤裸鼠肿瘤细胞核成异型性,占整个细胞比例大,但HepG2-β-catenin组更明显。HepG2-β-catenin+人参皂苷Rh2组和HepG2+人参皂苷Rh2组肿瘤细胞胞核固缩,出现大量破碎细胞,而HepG2+人参皂苷Rh2组肿瘤细胞核固缩及破碎细胞更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h2诱导HepG2及HepG2-β-catenin荷瘤裸鼠后,GSK-3β表达增强,β-catenin、MMP-3表达降低;HepG2+人参皂苷Rh2组中β-catenin、MMP-3表达弱于HepG2-β-catenin+人参皂苷Rh2组,而GSK-3β表达则无明显差异。ELISA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h2诱导HepG2及HepG2-β-catenin荷瘤裸鼠后,GSK-3β的活性均升高。PCR结果显示,HepG2+人参皂苷Rh2组中β-catenin、Cyclin D1、Bcl-2基因表达弱于HepG2-β-catenin+人参皂苷Rh2组,Bax基因表达增强更明显,而GSK-3β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epG2+人参皂苷Rh2组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弱于HepG2-β-catenin+人参皂苷Rh2组,而GSK-3β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人参皂苷Rh2对肝癌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激活GSK-3β降解β-catenin而实现的,且能抑制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和RBL-2 H3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和RBL-2 H3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末端复合物SC5 b-9含量的影响.将不同批号、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与RBL-2 H3细胞共孵育,作用45min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脱颗粒,显色法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度和ELISA法测定组胺释放量.结果 清开灵注射液能使人血清中SC5 b-9含量降低,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刺激RBL-2 H3细胞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不能引起补体系统激活,可以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其在临床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为非补体激活相关的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通过检测RBL-2H3细胞内钙离子变化评价中药注射剂类过敏性的可行性。方法:不同浓度的C48/80作用RBL-2H3细胞后,Flex Station检测RBL-2H3细胞内钙离子变化,显色法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比较钙离子变化与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的一致性。选择6种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及热毒宁注射液,检测各中药注射液对RBL-2H3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200、400、600μg/ml的C48/80后,钙离子浓度和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均随C48/80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钙离子变化与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变化趋势一致。各中药注射液中,26.66 ml/L的参麦注射液显著升高RBL-2H3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但对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无明显影响,其余中药注射液对RBL-2H3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及胞内钙离子浓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以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作为检测药物类过敏的方法,有可能在早期更便捷、迅速的对药物进行安全性筛查,但是在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整体评价时,仍需要对应传统的检测方法,以便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2(S型与R型)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阐述人参活性成分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实验测定细胞增殖;碘化丙啶(PI)单染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细胞百分数,观察人参皂苷Rh2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荧光实验对作为细胞凋亡标志的Caspase-3活性进行测定.结果:人参皂苷Rh2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毒活性明显存在构效关系,其中25 mg·L-1的20(R)-人参皂苷Rh2和20(S)-人参皂苷Rh2作用48 h对肿瘤细胞株A549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8.5%,33.6%,IC50值分别为33.4,28.5 mg·L-1.20 mg·L-1的20(S)-人参皂苷Rh2作用A549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2/M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20(S)-人参皂苷Rh2能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30 mg·L-1的S型和R型人参皂苷Rh2作用A549细胞24 h后,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细胞(P<0.05),并且20(S)-人参皂苷Rh2组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20(R)-人参皂苷Rh2组,表现出明显的构效效应(P<0.05).20(R)-人参皂苷Rh2和20(S)-人参皂苷Rh2作用6 h的A549细胞中标记Caspase-3活性的荧光亮度明显增强,说明Caspase-3的激活参与了人参皂苷Rh2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结论:S型和R型人参皂苷Rh2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且20(S)-人参皂苷Rh,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20(R)-人参皂苷Rh2,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具有构效效应;S型和R型人参皂苷Rh2均具有促进A549细胞凋亡作用,并且20(S)-人参皂苷Rh2组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20(R)-人参皂苷Rh2组,具有构效效应.  相似文献   

5.
刘泽洪  陈益  李静  冉建华  周鹏  郭星娴  吕艳伟  陈地龙 《中草药》2018,49(24):5876-5881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h2(S)促白血病K562和KG1a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人参皂苷Rh2(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热休克蛋白90(HSP90)、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CCK-8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h2(S)对K562和KG1a细胞具有较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FCM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h2(S)能够将K562和KG1a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同时促进细胞凋亡;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h2(S)能够抑制Bcl-2、Cyclin D1、HDAC6、HSP90、p-Akt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促进Bax、Ac-α-tubulin和GSK-3β蛋白的表达。结论 Rh2(S)通过抑制HDAC6的表达导致HSP90的表达下降,进一步抑制Akt的活性,激活GSK-3β,最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绿原酸和体外血清外孵后的绿原酸对BN大鼠的致敏性差异,探讨绿原酸的致敏性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绿原酸与大鼠血清进行孵育,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激发,比较孵育组与未孵育组动物在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程度、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含量及增长率;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皮下是否出现蓝斑以及蓝斑面积大小。结果 (1)外孵绿原酸溶液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的发生程度均高于绿原酸供试品溶液组;(2)绿原酸供试品溶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E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经体外孵育后,血浆中IgE、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绿原酸未孵育组;(3)经体外孵育后,绿原酸溶液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为50.00%,绿原酸未孵育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仅为12.50%。结论绿原酸作为小分子物质,以半抗原形式存在,进入体内后能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产生免疫原性,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金芪降糖片各组分体外抗糖尿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清除,AGEs形成抑制,α-糖苷酶抑制,醛糖还原酶抑制,脂肪酶抑制,脂多糖(LPS)诱发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化一氧化氮(NO)释放抑制建立系统的体外抗糖尿病活性评价筛选模型,考察金芪降糖片的4个标准组分芪总黄酮、黄芪总皂苷、金银花总有机酸、黄连总生物碱对以上各模型的作用。结果:黄芪总黄酮、金银花总有机酸、黄连总生物碱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和活性氧自由基活性;各组分对AGEs形成无明显抑制活性;黄芪总黄酮、金银花总有机酸对糖苷酶有抑制活性;黄芪总黄酮、黄芪总皂苷、金银花总有机酸对醛糖还原酶有抑制活性;黄芪总黄酮、黄芪总皂苷、金银花总有机酸对胰脂肪酶具有抑制活性;黄芪总皂苷、黄连总生物碱对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有抑制作用。结论:金芪降糖片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协同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涉及抑制α-糖苷酶、抑制脂肪酶、清除自由基、抑制醛糖还原酶、抑制NO释放。  相似文献   

8.
鹅不食草挥发油抗变态反应血清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鹅不食草挥发油对抗原诱导RBL-2H3细胞释放组胺、β-氨基已糖苷酶,对刀豆蛋白(Con-A)诱导小鼠脾细胞增殖、诱导脾淋巴细胞分泌IL-4的影响,探讨其抗变态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ELISA法测定鹅不食草挥发油含药血清对抗原诱导RBL-2H3释放组胺、β-氨基已糖苷酶的影响;MTT法测定鹅不食草挥发油含药血清对Con-A诱导脾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测定鹅不食草挥发油含药血清对Con-A诱导脾淋巴细胞分泌IL-4的影响。结果:与空白血清相比,鹅不食草挥发油0.5~2h含药血清(9g/kg生药量,10%含药血清)均具有抑制抗原诱导RBL-2H3释放组胺、β-氨基已糖苷酶,抑制Con-A诱导小鼠脾细胞增殖、分泌IL-4的作用。结论:鹅不食草挥发油抗变态反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抑制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资木瓜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不同抗原诱导的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资木瓜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底物法检测不同浓度资木瓜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不同抗原引起的细胞内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浓度资木瓜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细胞表面受体FcεRIα表达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的资木瓜乙酸乙酯萃取物可显著抑制细胞内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和降低细胞表面受体FcεRIα的表达,且呈量效关系。结论资木瓜乙酸乙酯萃取物对RBL-2H3细胞脱颗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RBL-2H3细胞表面受体FcεRIα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灵芝酸G诱导小鼠肥大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17+FcεRIα+分子的表达;比色法测定小鼠肥大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OPT法检测组胺释放。ELISA法检测IL-10和TNF-α的分泌。结果灵芝酸G能诱导小鼠肥大细胞97.18%的CD117+FcεRIα+分子表达;体外实验显示2μg/ml灵芝酸G可以诱导小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为72.0%,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为32.2%,并分泌IL-6和TNF-α。结论灵芝酸G能诱导小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并分泌细胞因子,同时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适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应急检验方法。方法 考察豚鼠一次性静脉注射注射用丹参和清开灵注射液后类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 ,并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RBL-2H3细胞中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的影响。结果 豚鼠一次性静脉注射中药注射液后,部分批次的中药注射液可观察到类过敏反应;清开灵注射液 体外可诱导RBL-2H3细胞发生非免疫性脱颗粒,刺激β-氨基己糖酶释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豚鼠体内类过敏反应检查法和RBL-2H3细胞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检查法结合 ,可作为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应急检验方法,用于药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筛选了30种植物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观察其对48h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介质诱导的血管渗透性改变以及大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等的影响,发现中药丹参的提取物具有抗过敏活性。以活性引导分馏法分离丹参的甲醇提取物,得到4种具有体外抗过敏作用的活性物质,丹参酮-Ⅰ、15,16-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Ⅱ A、隐丹参酮。其中15,16-二氢丹参酮-1与隐丹参酮可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RBL-2H3细胞(一种培养的肥大细胞系)的β-氨基己糖苷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TC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RBL-2H3细胞模型应用于体外评价TCMI引起类过敏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培养RBL-2H3细胞,血塞通等7种TCMI与其共同培养,通过中性红染色法计数脱颗粒的RBL-2H3细胞,显色法计算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观察TC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正常RBL-2H3细胞出现少量脱颗粒现象,血塞通、清开灵、双黄连、脉络宁、香丹、穿琥宁等能显著引起细胞脱颗粒;血塞通、穿琥宁和柴胡注射液能不同程度促进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血塞通、清开灵注射液可显著引起RBL-2H3细胞组胺释放.结论 RBL-2H3细胞脱颗粒的检测方法敏感、重复性好,其结果与临床报道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其有评价TCMI所致的类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h2抗宫颈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人参皂苷Rh2处理后的细胞活力。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对照组及人参皂苷Rh2处理组样本生物学重复的有效性、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探寻人参皂苷Rh2抗宫颈癌相关的靶基因和信号通路。qPCR验证转录组数据可靠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 1/4酶活性。通过TUNEL染色检测人参皂苷Rh2诱导宫颈癌细胞死亡的形式。结果 人参皂苷Rh2的IC50值为45μmol/L。各组测序样本生物学重复相似度高。GO和KEGG分析结果揭示人参皂苷Rh2主要参与免疫系统进程、细胞增殖、转录调节活性等功能以及细胞焦亡相关NOD样受体信号通路。qPCR验证显示细胞焦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人参皂苷Rh2干预后HeLa细胞的Caspase 1/4酶活性增加,细胞焦亡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人参皂苷Rh2可能通过激活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中的GSDMD、Caspase 1、Caspase 4、NLRP3、IL-1β基因表达诱导细胞焦亡发挥抗宫颈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17,(9)
目的:进一步明确荆防散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其分离物的抗过敏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初步揭示其有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C48/80刺激RBL-2H3细胞脱颗粒实验,以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各分离物的抗过敏作用;采用半抗原DNFB(2,4-二硝基氟苯)诱导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ACD模型),观察荆防散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其分离物的抗过敏作用与机制。结果:荆防散乙酸乙酯部位及其分离物对C48/80诱导的RBL-2H3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荆防散乙酸乙酯分离物A、C、D能抑制DNFB诱导所致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的耳肿胀度,并降低耳组织中IL-4、IFN-γ、TNF-α水平;分离物D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血清IgE水平,分离物C对模型小鼠耳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作用较优。荆防散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模型小鼠耳组织中IL-4、IFN-γ及血清中IgE水平亦有降低作用。结论:荆防散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抗过敏作用明确,其分离物A、C、D为其主要有效物质,其中分离物D能显著抑制IgE生成,可能作用于过敏反应初级阶段,分离物A、C则对致敏后期相关过敏介质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顾承真  曾碧雪  张钰佳  王东  张颖君 《中草药》2021,52(11):3391-3397
目的研究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三七P. notoginseng和西洋参P. quinquefolium高温蒸制前后主要人参皂苷的含量变化,并测定高温蒸制前后样品对4株肿瘤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方法采用HPLC建立了测定22种皂苷含量的分析方法,测定这些皂苷在人参属植物及其高温蒸制品中的含量。用MTT法测定人参属植物及其高温蒸制品对4株人类癌细胞(人类骨髓癌HL-60细胞、肝癌SMMC-7721细胞、肺癌A-549细胞、乳腺癌SK-BR-3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人参、三七和西洋参及高温蒸制后的样品中鉴定出22个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d、Rk3、Rh4、Rk1、Rg5、Rb3、Rh3、Rk2,20(S)-人参皂苷Rh1、20(R)-人参皂苷Rh1、三七皂苷Fc、三七皂苷R1、绞股蓝皂苷IX、20(S/R)-三七皂苷Ft1、20(S/R)-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s3、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和Rd为人参的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和Rd为西洋参的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Rd和三七皂苷R1为三七的主要成分,高温蒸制后这3种植物的主要成分全部转化为人参皂苷Rk3、Rh4、Rk1、Rg5和20(S/R)-人参皂苷Rg3,在高温蒸制后的三七中还检测到20(S)-人参皂苷Rh1和20(R)-人参皂苷Rh1。三七皂苷Fc、人参皂苷Rb3和绞股蓝皂苷IX为三七茎叶的主要成分,高温蒸制后转化为另外8个主要成分20(S/R)-三七皂苷Ft1,20(S/R)-人参皂苷Rg3、Rs3、Rk1、Rg5,20(S/R)-人参皂苷Rh2、Rh3和Rk2。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高温蒸制三七的细胞毒活性比高温蒸制人参和高温蒸制西洋参强,高温蒸制三七的细胞毒活性比三七的活性强,说明高温蒸制后三七的细胞毒活性增强。结论人参、西洋参和三七经过高温蒸制后原来的主要成分基本消失,随之转化为其他主要成分,高温蒸制三七的细胞毒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39-2642
目的:通过观察茵栀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佐剂组与未联用佐剂组在过敏反应发生时的敏感指标的含量变化,研究此类佐剂提高BN大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稳定性和灵敏度的能力。方法:将弗氏完全佐剂与双黄连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联用,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激发,比较联用弗氏佐剂组与未加弗氏佐剂组动物在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程度;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 E含量及增长率;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皮下是否出现蓝斑以及蓝斑面积大小。结果:(1)联用佐剂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程度均高于未加佐剂组;(2)茵栀黄注射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 E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联用佐剂后血浆中Ig E、组胺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茵栀黄注射液未加佐剂组;生脉注射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四种指标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联用佐剂后血浆中Ig E、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生脉注射液未加佐剂组;(3)联用佐剂组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均高于未加佐剂组。结论:弗氏完全佐剂可提高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敏感性,有利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中过敏反应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0(S)-人参皂苷Rh2对人结肠癌Caco-2和HT-29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微孔法测定20(S)-人参皂苷Rh2对人结肠癌Caco-2、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显微镜观察给药后HT-29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20(S)-人参皂苷Rh2对HT-29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 20(S)-人参皂苷Rh2对Caco-2、HT-29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20(S)-人参皂苷Rh2作用48 h后,对HT-29、Caco-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9.68、26.79μg/mL;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20(S)-人参皂苷Rh2能显著减少HT-29细胞的G0/G1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结论 20(S)-人参皂苷Rh2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主要原因是阻滞细胞处于S期。  相似文献   

19.
王继彦  李向高  杨秀伟 《中草药》2008,39(2):225-226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不但其根药用,而且其叶和果实亦供药用,并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笔者从人参浆果中分离得到苯甲酸、异人参皂苷Rh3、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1、β-谷甾醇和化合物K 12个化合物[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金胶囊主要药材组分的过敏性。方法:实验分为12组,包括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10组不同药材组,通过灌胃方式对大鼠给药,隔天1次,15 d后取抗血清,对RBL-2H3细胞进行培养,进行抗原攻击后,检测培养液中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量。结果:制木鳖子组的细胞组胺释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人工麝香组、制木鳖子组和乳没组的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自制木鳖子组和制乳没组的细胞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金胶囊致敏药材可能为人工麝香、木鳖子和乳没,经适当方法炮制可降低其致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