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脉如>与前人脉学观点相比较,分析总结<脉如>在脉诊方面的发展和特点,评估其在诊断学方面的成就和价值,探讨郭元峰的脉学思想及其渊源.学术特点:宗<内经>、<难经>,并取众家之长,没有明显的派别之属.学术价值:①学习经文,尊古而不泥古,大胆怀疑、勇敢批驳经文之误.②继承并进一步推广脉之阴阳分类法,发展完善四大纲脉分类法,明确提出"如脉"类.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中医所特有的诊断方式。根据中国科技史的相关记载,脉学可分为"经典脉学"和"现代脉学",经典脉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文章通过对经典脉学"脉学源流"以及它对脉学研究的贡献和所存在的缺陷探讨,发现经典脉学有其科学性和局限性,认清这些,我们才能在脉学研究中取得实质性的、有临床价值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晚清学者廖平"脉学"著作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廖平"脉学"思想尽管是以<内经>为价值取向,对<难经>倡导诊脉"独取寸口"的学说提出挑战而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他敢于对中医"脉学"经典著作"疑经辨伪"的精神和方法,反映出他谋求中医脉学创新、发展的愿望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对推动中医脉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脉学是祖国医学的精髓,中医传统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这期间,西晋王叔和所撰《脉经》将脉象明确总结为二十四脉,后至明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增至二十七脉,《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二十八脉,为临床及教学中最为常用。随着现代脉学的发展,当代医家在对传统的二十八脉赋予现代临床意义的基础上,增加脉象,引入"脉晕点""心理脉象""脉象要素"等适用于现代临床的全新脉象种类。了解脉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能够指导脉学的学习,从而与时俱进地提高脉诊技能,为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祖国脉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其与现今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认识的异同,以期为目前的脉诊教学提供参考,为丰富和发展脉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中医脉诊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彤 《吉林中医药》2011,31(6):501-502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集汉代以前脉学之大成,依据<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陀等医家之论,阐明脉理联系各科疾病脉证,奠定了中医脉学的基础,并对世界医学亦有深远的影响.北宋著名医家韩祗和提出诊病当"以脉为先,以证为后".先识浮、沉、数、迟、阴、阳;再察紧、缓、大、小、盛、虚.尤其重视脉之阴阳盛虚.并以此立论,用于...  相似文献   

7.
金氏脉学理论中,"脉形"是金氏脉学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是金氏脉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脉形的特征,即可通过脉诊实现对疾病定性、定位、定量的诊断,阐释金氏脉学理论中"脉形"的基本构建方法及理论评价。  相似文献   

8.
岭南医家郭元峰《脉如》学术思想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小兰 《中医药学刊》2005,23(4):676-678
将《脉如》与前人脉学观点相比较,分析总结《脉如》在脉诊方面的发展和特点,评估其在诊断学方面的成就和价值,探讨郭元峰的脉学思想及其渊源。学术特点:宗《内经》、《难经》,并取众家之长,没有明显的派别之属。学术价值:①学习经文,尊古而不泥古,大胆怀疑、勇敢批驳经文之误。②继承并进一步推广脉之阴阳分类法,发展完善四大纲脉分类法,明确提出“如脉”类。  相似文献   

9.
中医脉法主要有古遍诊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和太素脉法,并相应形成不同的脉学流派。以秦越人、淳于意为核心的齐派医家倡立、西晋王叔和发展并完善的"独取寸口"诊脉法,对中医脉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医学的主要脉学流派。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7,(12):1008-1010
脉诊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表征出疾病发生发展的"证据链",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简论兼象脉     
杨容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44-2045
中医脉诊,一般把病理脉分为28种.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脉象特征,都有其所主之病.但由于疾病是复杂的,临床所见脉象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病脉多是几脉相合并见的"兼象脉".因此,深入探析"兼象脉"的兼合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是加深中医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怪脉解索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继增  金栋 《河北中医》2004,26(7):545-546
怪脉系中医28种病脉以外的危重脉象,临床表现复杂,切诊难度较大,其出现往往代表脏腑之气衰竭,甚至为死亡征兆,故又有真脏脉、败脉、绝脉、死脉等称谓。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怪脉实际上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表现,通过心电图可确诊。现今看来,决非均为不治之病证,有的可治愈或得到暂时控制而延缓生命,如解索脉病证则是其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4):274-277
弦脉的脉象是指"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形,为临床常见且极为重要的脉象之一。弦脉在临床中有生理性弦脉和病理性弦脉的区别,其在脉象上有不同的表现。弦脉所主病证主要有肝病、疼痛、痰饮、疟疾等,主要以实证为主,亦可见于虚证或者虚实夹杂之证。其形成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机失调或邪气内阻导致肝气失于疏泄,脉气紧张,脉道拘急。肺病可见弦脉,主要多见于肺系慢病重病之中,其形成主要与气机失调、痰瘀邪气内阻、肺脾肾亏虚有关,肺系慢病和重病中可根据弦脉的软硬程度以判断胃气的多少或有无,注重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根据弦脉的兼夹脉象辨证灵活用药,为临床肺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芯  周亚滨 《中医杂志》2014,(12):1078-1080
《脉学刍议》是张琪教授早年所著,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脉学的所悟所感,如对阴阳和脉的关系、脉证从舍、胃、神、根及寸、关、尺分候脏腑等问题的诸多发挥;其二是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有关脉证结合部分进行了总结归纳,并逐条加以阐释,以阴阳角度,从脉部、脉象、脉之胃气的阴阳分属方面探讨《脉学刍议》中相关内容,以期能更深刻地领会脉学奥义并有助于理论至临床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15.
中医脉象微观化发展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统脉学的研究及传统脉学与"金氏脉学"的比较,得出吸取全息脉学之长,发展中医脉学微观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李延昰为明末清初上海名士,通儒而知医,著有《脉诀汇辨》,为中医脉学名著,其汇辑清初以前历代脉学之精华,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经对李延昰生平及《脉诀汇辨》学术特色等问题进行考证研究,认为其生年以明万历后期较为可靠,《脉诀汇辨》为一部集脉学之大成、内容宏富、辨伪驳正、切于临床实用之书。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18.
脉诊感悟     
<正>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切诊。切诊虽居四诊之末,但最具中医特色,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1追溯脉诊起源及形成1.1脉诊之起源脉学博大精深,古语曰:"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就是指脉象之精深微妙,不是只言片语可以描述的。而脉诊的起源几乎和中医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金伟研究员是全国第5批名老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金氏脉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金氏脉学创始人。他从医40年,临床经验丰富,经过多年对脉学深入研究,创立了独特的"金氏脉学"。笔者对金伟先生的"金氏脉学"理论及诊断疾病的独特方法进行了初步整理,以期对传统脉学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天俊  吴高鑫 《光明中医》2022,37(6):968-970
从中国文字学、历史学、中医学观点的角度出发,详尽地探讨与叙述任脉不同命名的由来,进而深度剖析其不同含义与生理功能、临床运用之间的关系后得出任脉为"怀妊之脉""阴脉之海""抱腹之脉"的结论,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丰富任脉的经脉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