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所遇一例原发性肝癌经全身化疗存活3年零8个月。现报道如下: 患者,江××,男,60岁。因疲乏、食欲不振,肝肿大3月于1979年12月6日入院。检查肝肋下6厘米,剑下8厘米,质硬,表面不平,A型超声波提示肝脏束状波,同位素扫描肝右叶占位性病变,AFP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例 1 男 ,4 5岁 ,因右上腹疼痛 2月余 ,于 1999年 7月 15日入院。查体 :项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肝脾肋下未及 ,肝区有叩痛 ,腹水征阴性。CT示肝左内叶及右叶分别见 3 6× 2 9cm及 4 7×2 5mm的实性占位 ,AFP77ug/ml。肝功能正常 ,诊为  相似文献   

3.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0~ 1998年收治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13例 ,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7例 ,女 6例 ;<3岁 5例 ,3~ 7岁 6例 ,8~ 12岁2例。 13例均有长期发热 ,面色苍白 11例 ,皮肤巩膜黄染 2例 ,鼻衄 5例 ,食欲差 13例 ,咳嗽 6例 ,骨痛 4例 ,营养不良 8例 ,皮疹 5例 ,浅表淋巴结肿大 11例 ,肺部听诊有干湿性 口罗音 5例 ,肝大 9例 ,脾大 7例 ,腹水及浮肿 1例。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 <3 .0× 10 9/L 4例 ,( 3 .0~ 4.0 )× 10 9/L 4例 ,( 4.0~ 8.0 )× 10 9/L 5例 ;血红蛋白 ( 30~ 6 0 )g/L 3例 ,( 6 0~ 90 )g/L 7例 ,( 90~ 12 0 )…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 例1,患者男,72岁.因进食后上腹疼痛不适6个月余入院.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肝左外叶,8 cm×6 cm大小,包膜完整,遂行肝左外叶切除.病理检查:大体标本为部分肝组织体积14 cm×11 cm × 6 cm,切面见肿物,直径9 cm,灰黄色,分叶状,与周围界限清.镜下:瘤细胞由不成熟的肝细胞组成,圆形,胞浆丰富,嗜酸,瘤细胞呈条带状、巢状、菊形团状,细胞之间可见髓外造血.病理诊断:肝母细胞瘤(上皮型).  相似文献   

5.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能使生存时间延长6~18个月,个别生存有达5年者.随着生存期有所延长,引起血行转移机率也相应增加.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脑及肝内转移,肝癌转移至锁骨、胸骨者非常少见.现报告2例如下:例1,男,60岁,肝区痛,食欲下降,乏力,消瘦1个月.30年前曾患黄疸性肝炎.查体:胸部检查无异常.肝上界左锁骨中线第6肋间,剑突下6cm,右肋下3cm,边缘结节感.B超检查发现,肝右叶9.1×5.9cm低回声反射区,边界不清,内部结构不均匀,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诊断:肝右后叶占位性病变合并肝硬化.CT显示肝右叶有一直径10cm圆形肿块,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较少见,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ICC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ICC作常规磁共振成像及DWI成像(b=0,600 s/mm2),分析ICC常规影像特点,定量分析和比较ICC肿瘤实质区与正常肝组织、ICC中肝脓肿区与肿瘤坏死囊变区DWI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差异。结果:18例病变T1WI均呈低信号,T2WI均呈较高信号,增强后早期强化多不明显,延迟期呈环状、向心性充填式强化。DWI图像上18例ICC肿瘤实质区均呈高信号,ADC值为(1.32±0.15)×1010-3mm2/s;正常肝实质区ADC值(1.54±0.15)×10-3mm2/s,3例肝脓肿区ADC值(0.09±0.04)×10-3mm2/s,7例肿瘤坏死囊变区ADC值(1.73±0.17)×10-3mm2/s。ICC肿瘤实质区与正常肝组织间、肝脓肿区与肿瘤坏死囊变区间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01,t=3.73,P<0.05)。结论:DWI可作为常规MRI诊断ICC的重要补充方法,并对ICC合并肝脓肿与肿瘤坏死区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胆囊、胆总管肝样腺癌各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患者女,60岁.右上腹痛6年余,右上腹及左锁骨上包块1月余,于1984年1月2日入院.体检:左锁骨上区扪及3cm×3cm大小结节,质硬,活动差.腹软、平坦,右上腹胆囊区亦们及一卵园形、质尚硬的肿物,5cm×4cm大小,可随呼吸上下移动.B超提示胆囊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窦炎.肝功正常,HBSAg阴性,未查血清AFP.于1984年1月12日剖腹探查见胆囊肿大,质硬;肝门区淋巴结成串肿大,约10cm×3cm大小;肝无硬化,于右肝叶隔面见有癌结节数个;中等量腹水.考虑到患者为晚期胆囊癌,仅作肝门区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大体观察见灰白色结节 1个,大小2cm×1.5cm×1cm,切面灰白红色,质地细致而硬;镜下见淋巴结内肿瘤组织由巢、梁索或岛状的肝样区以及腺管状  相似文献   

8.
例1.患者,男,58岁,因右肝癌于1994年6月15日入院。1994年7月19日行手术介入,进行肝动脉结扎和肝动脉、门静脉插管(埋藏式微型药泵)术。1994年7月26日(术后一周)进行化疗。化疗方案,THP(毗喃阿霉素)30mg,肝动脉灌注,第1、29天各一次,一个疗程总量60mg。5-Fu500mg脐静脉滴注1/日×10天为一疗程,总量5000mg。化疗效果:AFP化疗前424~1857.2μg/L(正常值20μg/L)。化疗后389.2~438.7μg/L。肿瘤大小B超监测:化疗前40×38×31mm3,化疗后:半月7×8×9mm3,一月7×6×5mm3,为化疗前的1/6大小.例2.患者,男…  相似文献   

9.
肝海绵状血管瘤常见,可发生破裂和增加心脏负担等情况威胁病人生命。病变局限者可手术切除,广泛者可用肝动脉结扎,放射及激素治疗。本文介绍3例放射治疗者。例1 马××,136961号,女,46岁,76年4月就诊,主诉右上腹块一周余,伴上腹胀及隐痛。右上腹查有5×6cm隆起肿物;肝超声波检查,肋缘下厚5cm;白血球5,000,血小板10.7万;GPT正常,肝扫描示右叶大片缺损,AFP(一)。76年5月14日剖腹,见肝右叶大部及左叶内侧均有大小不等紫红色球块状,活检病理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  相似文献   

10.
巨大肝血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巨大血管瘤的诊断及术式选择与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6例肝巨大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B超、CT、MRI诊断肝血管瘤的准确率分别为 93%、91%及 95 %。采用常温下肝门阻断、充分暴露术野、切肝前控制进出血管瘤血管支的方法 ,本组 5 6例肝巨大血管瘤均获安全手术切除 ,其中扩大左右半肝切除 6例 ,左右半肝切除 10例 ,右后叶切除 3例 ,右前叶切除 8例 ,左内叶切除 5例 ,左外叶切除 19例 ,肝血管瘤剥出 5例。效果满意。结论 :B超、CT、MRI等影像技术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良好的暴露 ,切肝前控制进出血管瘤的血管支是保证手术成功、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 男性,3岁.因上腹包块不适,发现腹部包块15天、皮肤黄染反复出现,于2004年5月10日入院.辅助检查:血AFP>400U.Hgb 84g/L、WBC 6.9×109/L、RBC 3.2×1012/L.CT示:肝右叶巨大占位.B超:胆、胰、脾、腹腔淋巴结均未见异常.术中见肝右叶17cm×12cm×6cm肿块,行肝右叶、胆囊、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切除.行中药口服治疗.现患儿生存,2005年4月复查,B超见肝脏已恢复正常大小,未见肿瘤.腹腔淋巴结未见异常.X线肺部未见异常.AFP、WBC、RBC均正常.  相似文献   

12.
异位胸腺癌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隔异位胸腺瘤少见,1978~1990年我们曾收治3例均误诊,报告如下:例1,男,50岁.因咳嗽、胸闷半年,痰中带血半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居中,左肺上叶呼吸音低,无罗音.心脏无异常,肝脾不大.血常规WBC、13.6×10~9/L、N、78%.胸片所见:左肺门处约4×3cm球形阴影,边界欠清,与纵隔成锐角.左肺纹理粗乱,左上叶密度偏高.拟诊左肺中心型肺癌,并左上叶阻塞性肺不张.于1978年3月15日,全麻下行左胸后外切口经第6肋床进胸,无胸水,左肺膨胀好,未扪及肿物,左肺门前约6×5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囊腺瘤2 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内胆管囊腺瘤是较少见的肝内良性肿瘤,现报道2例. 例1,女性,73岁.11年前体检发现肝左叶囊肿,因近日逐渐增大手术切除.肉眼观:6.0cm×6.0cm×4.0cm多房囊肿,部分处钙化.  相似文献   

14.
恶性黑色素瘤乳腺转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33岁,右乳及左腋下肿块半年,生长快来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双乳对称、无桔皮样变,乳头无溢液,右乳外上象限及3×3cm肿块,质硬,光滑、活动。左腋下肿块6×6×5cm,质硬。不光滑、活动差,左腋前见2cm陈旧性刀疤,(自幼黑痣,未见生长,一年前手术切除未送病理。未扪及肿块。双锁上、右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肝睥未及.血WBC8.1×10~9/L、Hb10g/L,ESR50mm/h。肝功正常。陶片肺内未见转移灶,B超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临床以右乳腺癌左腋下转移行针吸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年为3例无法施行切除及胆肠内引流的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了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体外胆肠架桥术,取得了减轻黄疸,改善全身情况的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例1 男,54岁,右上腹胀痛1月伴黄疸,肝肋下6cm,上腹正中可触及6×6cm肿块,质硬,固定。B超,肝门占位性病变。黄疸指数25单位,总胆红质2.6mg/dl,直接胆红质2.4mg/dl。行PTCD,每天引流胆汁200~500ml。经PTCD造影,示胆总管上段恶性梗阻。引流12天后手术,见  相似文献   

16.
男,37岁。右上腹胀痛6年加重伴发热10天,1993年9月21日入院。体温38℃,心肺正常;腹软,肝肋下2cm,肝区叩痛,肠鸣正常。WBC 7.9×10~9/L、AFP<20ng,B超:肝右后叶可探及9×  相似文献   

17.
肝脾同时发生血管瘤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报道如下。 邓××,女,55岁。住院号:38507。患者因上腹部肿块、腹胀伴间歇便秘2个月,于1981年12月23日入院。十六年前产后3个月曾出现过上腹肿块、便秘。经服药通便后肿块渐消失。体检:轻度贫血面容,心肺正常。上腹隆起,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于肋弓下15厘米、剑突下15厘米,质韧实,表面有多个结节。肝肿块可压缩,无压痛,无血管杂音。脾肋下6厘米,质韧实,表面不平,无腹水,直肠指检阴性。实验室检查:RBC 342万,Hb 76%。WBC5400,血小板146,000。AFP阴性,肝功能正  相似文献   

18.
重复癌1例     
患者男性,70岁。因全身无痛性黄疸月余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中度黄染,巩膜重度黄染,上腹部深压痛。CT示:胰头癌。手术所见:胰头部见一3 cm×4 cm大小肿块,质硬,胃窦部小弯侧见一3 cm×5 cm大小肿块,质硬。行部分胰腺、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诊断:胰头癌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病理肉眼检查:部分胃、十二指肠及胰腺组织,胃窦部小弯侧查见一溃疡型肿物,大小3·5 cm×3·5cm×0·5 cm,切面呈灰黄色。胰腺大小6 cm×5 cm×2·5 cm,剖开,其中查见一肿物,大小2·5 cm×1·0 cm×1·0 cm,切面灰黄色,与周围界清,中央部分呈囊性,内容血性液体,十…  相似文献   

19.
异位肝并发巨大原发性肝细胞癌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位肝临床罕见,异位肝原发性肝癌更为罕见,我们于1985年2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56岁,因右上腹包块3月余,伴腹胀.进行性消瘦,以上腹包块收住院.体查;呈慢性病容、消瘦、剑突下偏右侧可触及约6cm×7cm,表面光滑、质硬、界限清楚、无压痛的肿物.肝扫描:肝影位置、形态正常,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肝脏与该包块无明显关系.B超:肝形态正常,门静脉和胆总管轻度抬高,下腔静脉前方纵切可见9cm×7.3cm的实质性光团,界限尚清,光点分布明显不均,与肝分界清楚,提示腹膜后肿瘤.化验:肝功正常,HB_sAg5次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0岁,因上腹部肿块偶有闷病1~ 月入院。查体:脐上偏左处触及一质中肿块,约5×8cm,活动不明显,右侧卧时肿块向右移动,肝脾无肿大。肝功能正常,B超示:上腹部肿块为囊实性,比较符合畸胎瘤(肿块坏死,钙化待排除。)因诊断未明,遂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剑突下有约9×8×7cm的肿块,囊性感,不规则,下部与胃小弯紧密粘连,上部与肝左叶部分粘连,肝呈结节状硬化,周围淋巴结未见肿大,行肿块单纯切除及部分肝边缘组织切除。外检:胆囊一个8×6×25cm,切开见胆囊内有咖啡色液体及少量油脂样物,并有2个黄豆大结石,大部分粘膜已破坏,壁厚0.6cm另送肝组织一块,约2.5×1.5×1cm,切面灰白色,质中。镜下:胆囊粘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