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变化。方法:分别用TRAP-ELISA及Southern blot方法对40例各型肾癌病理样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测定。结果:肾癌组织样本中90%呈端粒酶阳性,癌旁组织中有部分样本(2/22)呈弱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可能成为判定肾癌恶性程度或肿瘤易发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活性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PCR ELISA法检测36例膀胱癌、18例肾癌肿瘤组织及54例肿瘤旁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端粒酶活性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5.2%(46/54),其中膀胱癌88.9%(32/36),肾癌77.8%(14/18)。肿瘤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为阴性(0/54),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肿瘤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p2 7蛋白表达水平与肾癌GRC - 1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及对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 p2 7质粒导入GRC - 1细胞中 ,应用TRAP -PCR -ELISA、电镜及Tunel等技术检测外源性 p2 7蛋白对GRC - 1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转染 p2 7质粒的GRC - 1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下降 ,伴有细胞凋亡、细胞生长停滞。结论 :外源性p2 7基因的表达可使GRC - 1细胞端粒酶活性降低 ,细胞生长停滞 ,诱发细胞凋亡。提示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改变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人肾癌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其端粒酶活性情况。方法:应用含有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英简b FGF)、表皮生长因子(英简EGF)的DMEM/F12的培养基对分离的肾癌干细胞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并以正常的肾组织细胞及含血清培养的肾癌细胞作为对照。通过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英简TRAP)对肾癌干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实时、定量的检测。结果:无血清悬浮培养组的CD133~+CD34~+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含血清培养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肾癌干细胞球、肾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细胞,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血清悬浮培养相比含血清培养,肾癌干细胞CD133~+的表达率更高,但二者培养的肾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的表达 ,以探讨端粒酶活性对恶性肿瘤检测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分析法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assay ,TRAP)检测 87例恶性肿瘤和 4 7例对照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 85 .0 6 % (74 / 87) ,明显高于对照组织 ,(P<0 .0 1) ;端粒酶活性与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与对照组织相比 ,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 ,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恶性肿瘤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的端粒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端粒酶活性,观察培养不同时间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端粒长度的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法从新生大鼠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通过免疫荧光细胞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TRAP-ELISA法测定培养4~12周的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Southern-blot法测定培养第1代、第10代时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长度。结果从新生大鼠脑皮质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端粒酶活性;体外培养12周内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未见变化;神经干细胞具有较长的端粒(23.8~24.3kb),且不随细胞传代而变化。结论大鼠脑神经干细胞具有端粒酶活性,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未见活性变化并能维持端粒的长度。  相似文献   

7.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 、CD8 和CD19 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变化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4 、CD8 和CD19 淋巴细胞,提取细胞蛋白后,用PCR为基础的端粒酶测定法(Telomeric repeats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测定端粒酶活性;Southern Blot测定细胞端粒长度.结果:SLE患者CD4 、CD8 和CD19 细胞端粒酶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但只有CD19 细胞端粒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患者CD4 和CD8 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均较正常对照明显缩短,CD19 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无明显缩短.结论:SLE患者CD19 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维持了细胞端粒长度;而CD4 和CD8 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不足以维持由于细胞分裂所导致的细胞端粒缩短.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 :4 0例大肠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5%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 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提示 :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 ,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是已知的恶性肿瘤特异性最强的生物标志物 ,端粒酶活性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中均有潜在价值 [1~ 3 ]。端粒酶活性也表达于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等非肿瘤细胞中 [4] ,因而单凭端粒酶活性的有无难以区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 ,故必须建立端粒酶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本研究在文献 [5 ]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相对简便的端粒酶活性定量分析方法——端粒酶延伸产物液体闪烁计数法 ,并将其与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进行了比较。1 材料和方法1.1 细胞株和组织样本 乳腺癌细胞株 MCF- 7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引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 32例癌旁组织 ,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 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75 % (2 7/ 36 ) ,癌旁组织为 6 .2 5 % (2 / 32 ) ,肺良性病变组织为 11.1% (1/ 9) ,正常肺组织为 0 % (0 / 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端粒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是细胞维持染色体稳定的重要成分,端粒长度会随染色体的不 完全复制而逐渐缩短。过短的端粒无法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最终导致细胞老化、机体衰老。端粒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可维持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降低则端粒缩短,因此端粒酶的激活和端粒长度的维持是人肿瘤 细胞所必需的条件。细胞损伤造成衰老与肿瘤,衰老与肿瘤相互调控,衰老可作为抑制肿瘤的天然屏障。肿 瘤的增殖机制可成为对抗衰老的重要手段,端粒及端粒酶在两者的平衡中发挥作用。该文就端粒和端粒酶、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的关系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探讨通过调控端粒及端粒酶活性来 调节衰老与肿瘤的平衡,为治疗疾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 4+、CD 8+和CD 19+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变化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 4+、CD 8+和CD 19+淋巴细胞,提取细胞蛋白后,用PCR为基础的端粒酶测定法(T e lom eric repeats am p lification protoco l,TRAP)测定端粒酶活性;Sou thernB lot测定细胞端粒长度。结果:SLE患者CD 4+、CD 8+和CD 19+细胞端粒酶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但只有CD 19+细胞端粒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患者CD 4+和CD 8+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均较正常对照明显缩短,CD 19+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无明显缩短。结论:SLE患者CD 19+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维持了细胞端粒长度;而CD 4+和CD 8+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不足以维持由于细胞分裂所导致的细胞端粒缩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elomerasePCRELISA法对 41例膀胱癌组织和2 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41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 34例 ,阳性率 82 9% ,2 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阳性 1例 ,阳性率 4 3%。两组端粒酶活性比较 ,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密切相关 ,端粒酶活化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端粒酶可作为早期发现膀胱癌、术后随诊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对p53和pRb功能缺陷的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应用BIBR1532处理p53和pRb均失活的肿瘤细胞以及端粒酶致永生化的人纤维母细胞(p53和pRb功能完整),之后分别检测端粒酶活性、端粒长度和细胞生长状态。结果:BIBR1532通过下调端粒酶活性导致端粒缩短,抑制了p53和pRb功能缺陷的肿瘤细胞的生长。结论: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的抑癌作用呈p53和pRb非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duce changes in biological character of human liver cancer cell line SMMC-7721 by blocking the expression of telomerase genes hTRT and to explore its value in cancer gene therapy. Methods: The vehicle for eukaryotic expression of antisense hTRT was constructed and then transfected into SMMC-7721 cells. The effects of antisense hTRT gene on telomerase activity, cancer cell growth and malignant phenotyp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obtained transfectants that could express antisense hTRT gene stably showed marked decrease in telomerase activity;the shortening of telomere was obvious; cells presented contact growth inhibition; in nude mice transplantation, the rate of tumor induction dramatically decreased. Conclusion : Antisense hTRT gene expression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elomerase activity of cancer cells and decrease malignant phenotypes in vitro and in vivo. Therefore, as a telomerase inhibitor, antisense hTRT gene may be a new pathway for cancer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