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经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对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后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9例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83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56例及尼莫地平静脉注射组50例,分析三组病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18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2.7%(24/189);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11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7例,尼莫地平组6例,三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05).三组GCS比较,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良好62例,差16例,死亡5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分别为43例、10例、3例,尼莫地平组分别为38例、10例、2例,三组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P>0.05).TCD测大脑中动脉流速三组用药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用药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前后颅内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或静脉注射可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经穴位注射或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经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对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后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9例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83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56例及尼莫地平静脉注射组50例,分析三组病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18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2.7%(24/189);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11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7例,尼莫地平组6例,三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0.047,P>0.05)。三组GCS比较,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良好62例,差16例,死亡5例,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组分别为43例、10例、3例,尼莫地平组分别为38例、10例、2例,三组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P>0.05)。TCD测大脑中动脉流速三组用药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前后颅内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3.
对25例经CT及全脑血管造影或CT三维成像(CT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早期手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在脑底池放置直径3.0mm末端为盲端带有侧孔的硅胶管持续引流,观察脑血管痉挛的指标.25例均在术后6-10d拔除引流管,发生脑血管痉挛者3例,其中轻度痉挛2例、中度1例.患者死亡1例.认为脑底池持续引流对防治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血管痉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胶体溶液扩容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缺血脑组织脑血流的影响。方法经DSA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根据是否出现脑血管痉挛分为脑血管痉挛组(12例)和无痉挛组(18例)。应用氙(Xe)-CT评价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后,对脑血管痉挛组患者在30 min内经静脉注入胶体溶液——琥珀酰明胶(4 ml/kg),再次进行Xe-CT检查,比较扩容前后的rCBF变化。记录输液前后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①无痉挛组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rCBF均〉30 ml.100 g^-1.min^-1。脑血管痉挛组患者(共72支血管供血区)至少1支血管供血区的rCBF〈30 ml.100 g^-1.min^-1,其中7支血管供血区的rCBF≤25 ml.100 g^-1.min^-1。②扩容前后,脑血管痉挛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rCBF〉25 ml.100 g^-1.min^-1的65支血管,扩容前后的r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CBF≤25 ml.100 g^-1.min^-1的7支血管,rCBF由(20±3)ml.100 g^-1.min^-1升高为(34±6)ml.100 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体溶液扩容后,可以升高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缺血区域的rCBF,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收治的241例(258个动脉瘤)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MCA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160例(172个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组)和81例(86个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未破裂组)。手术采用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夹闭术+血肿清除术。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破裂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意识状态。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CT血管成像(CTA)或DSA)]随访。采用SPSS 20. 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破裂组160例患者,术前GCS评分(8±2)分,9例术后出现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区域的脑梗死,3例术后出现脑积水,2例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脑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 8%(14/160);术后复查CT血管成像或DSA均未见动脉瘤,术后(15±2) d GCS评分[(9±3)分]较术前改善(t=-6. 240,P 0. 01),78例患者随访无动脉瘤复发。81例未破裂组患者中,7例(8. 6%)术后出现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区域的脑梗死,术后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45例患者随访无动脉瘤复发。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280,P=0. 194)。结论显微手术夹闭是治疗MCAA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动脉瘤破裂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破裂出血动脉瘤患者改良Fisher分级与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方法按改良Fisher分级评价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1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结果 216例患者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79例(36.6%),按照改良Fisher分级评价,术前不同级别的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浆ET-1含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血管痉挛与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的关系,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于手术前后检测其血浆ET-1含量;同期选择脑肿瘤患者15例(脑肿瘤组0和健康成人1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瘤组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17例,脑肿瘤组仅1例(P<0.01)。动脉瘤组发生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血浆ET-1含量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与痉挛的严重程度相关。认为ET-1可能是导致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结合TCD检查可及时发现并治疗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5例动脉瘤性SAH病人发病后1~3、7~9、13~15d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SAH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发病后1~3、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发病后7~9d变化最明显;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也有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性SAH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并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2月至2014年1月102例颅内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在夹闭动脉瘤后进行脑脊液引流,对照组直接进行硬脑膜缝合,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4例(7.7%)发生脑积水,对照组11例(2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6.339,P=0.042);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5.2±17.6)cm/s和(120.4±21.5)cm/s,发生脑血管痉挛分别为5例(9.6%)和16例(3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6.489,P=0.000;χ2=7.812,P=0.005)。结论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明显可降低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尽管脑血管痉挛治疗已有了重大的进展,如高容性血液稀释疗法、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早期血肿清除术以及气囊血管成形术等。但是在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动脉痉挛仍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应用动脉内注入罂粟碱治疗了12例脑血管痉挛患者,效果满意。患者中男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岁(40~75岁),均为脑动脉瘤破裂 SAH 引起脑血管痉挛患  相似文献   

11.
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重症动脉瘤破裂后SAH所致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斌  张宏义  尹文伟 《山东医药》2008,48(44):23-24
目的探讨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重症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将102例重症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中侧裂池置入冲洗管,于视交叉池置入引流管,术后开始脑池冲洗;对照组术后行传统腰椎穿刺引流。观察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行颅脑多普勒(TCD)监测。结果观察组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及TCD报告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偏瘫及意识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动脉瘤术后脑池冲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防治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将82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术后腰椎穿刺引流。通过经颅脑多普勒(TCD)监测观察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动脉瘤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情况.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动脉瘤性SAH患者 100例.按解剖部位分成大脑前及前交通(ACA及ACoA)组、后交通(PCoA)组和大脑中动脉(MCA)组,分析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 动脉瘤性SAH患者低钠血症总的发生率为29.0%.ACA及AcoA组、PcoA组、MCA组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7.5%、15.0%和20.0%.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级~Ⅳ级和Ⅰ级~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2.0%和20.0%;有脑血管痉挛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P<0.05).结论 ACoA动脉瘤破裂出血Fisher分级Ⅲ级~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应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动脉瘤破裂后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 对132例动脉瘤合并SAH Fisher Ⅲ~Ⅳ级的患者,3d内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脑池内冲洗组67例,夹闭术中视交叉池置入冲洗管,在外侧裂池置入引流管.夹闭术后开始进行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腰椎穿刺组65例,夹闭术后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夹闭术后动态监测脑脊液中红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脑血管痉挛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夹闭术后脑脊液红细胞数均呈下降趋势,经t检验,第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后脑池内冲洗组红细胞数均低于腰椎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脑池内冲洗组为4%,低于腰椎穿刺组的26%,P<0.01;夹闭术后各时期TCD报告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池内冲洗组均低于腰椎穿刺组,P<0.01.夹闭术后脑池内冲洗组偏瘫的发生率低于腰椎穿刺组,x2=8.335,P<0.01.脑池内冲洗组较腰椎穿刺组SAH清除快,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致残率下降.结论 急性期动脉瘤夹闭术后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65岁以上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分为开颅手术组(26例)和血管内栓塞组(48例).评价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6个月至4年.结果开颅手术组术后有症状血管痉挛10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梗死和脑水肿死亡2例;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19例,较差5例,死亡2例.血管内栓塞组有症状血管痉挛17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缺血和肺部感染,另1例死于弹簧圈脱出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33例,较差12例,死亡3例.两组比较GO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疗效相似,但由于血管内栓塞是微侵袭治疗,应成为治疗老年动脉瘤的首选.老年动脉瘤患者两种治疗方式术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均较高,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33例未破裂脑动脉瘤进行手术治疗。本文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和有关的危险因素。男8例,女25例.年龄35岁~68岁,平均54岁。共38个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瘤(ICA瘤)16个,大脑中动脉瘤(MCA瘤)15个,前交通动脉瘤(AcomA瘤)4个,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ACA瘤)3个。发现契机:症状性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畸形破裂脑室出血后的症状性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沉积在基底池时能观察到血管痉挛,而由动静脉畸形(AVM)破裂致血管痉挛的报道少见。该文报告1例 AVM 破裂致脑室出血后血管痉挛,但无基底池内积血。患儿,女,11岁。因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入院。查体:神志清楚,颈部轻微抵抗,无瘫痪及言语障碍。CT 示全部脑室出血,脑实质内无低密度区,基底池内无积血。先后行 CT 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均显示左顶枕叶 AVM,无血管痉挛。经用甘油和糖皮质激素脱水治疗,病人仍出现右侧偏瘫、言语困难和右侧偏盲。3天后出现意识障碍,CT 示 AVM 周围有低密度区,无新鲜脑出血,未发现基底池内积血。MRI示中线部位脑梗塞,脑血管造影显示严重的脑血管痉挛。继续脱水治疗,18天后 CT 证实左额叶有新低密度区和右内囊有一不规则低密度区。重复脑血管造影显示持续的血管痉挛。1月后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痉挛消失。脑血管痉挛可能是因动脉瘤破裂,血液沉积在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手术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再出血的发生,术后处理主要是预防和治疗血管痉挛引起的迟发性缺血。本研究包括142名住院病人,于1988~1993年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手术治疗。根据年龄分组,A组:<49岁(42人);B组:50~64岁(62人);C组:>65岁(38人)。40人(28%)发生神经症状恶化,依据为:出现新的局灶性神经症状、原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合理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早期显微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术18例,在清除血肿和成功夹闭动脉瘤后局部使用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2例,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结果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总有效率95%。结论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可使病人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恶化得到明显改善,对提高病人病情预后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96年4月~1997年5月,10例患者因动脉瘤破裂后SAH引起脑血管痉挛,大部分动脉瘤位于前循环,8例于出血当天手术,在SAH后4~16d出现血管痉挛。血管造影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痉挛4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痉挛1例、大脑前动脉痉挛1例、颅内多条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