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的颈部偏斜,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姿势的畸形。它是小儿中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发病率为0.3%~0.5%。对于此类儿童采用胸锁乳突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行头颈胸支具固定方法简单、有效,避免了手术切断的胸锁乳突肌再次粘连,保证手术效果。支具固定后患儿感觉舒适、安全,便于护士观察与护理,减少并发症,确保治疗效果。我科2007—01—2009—10共收治儿童肌性斜颈患者47例,术后均应用头颈胸支具外固定,疗效满意,有关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1资料与方法   本组 69例,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小儿斜颈的诊断标准,患儿按年龄分为 2组, 2岁以下 (称 A组 )38例, 2岁以上 (称 B组 )31例,年龄最小 3个月,最大 9岁,平均 2.5岁。按摩方法: (1)按揉、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 (相当于桥弓穴 ),重点在胸锁乳突肌的起止部、肿块或挛缩处。 (2)向健侧侧屈颈项约 5~ 7次,向患侧旋转颈项 5~ 7次,然后双手拿住风池穴,将颈向上提牵 3~ 4次。 (3)指揉患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每天按摩 1次,每次 15~ 20min, 1个月为 1疗程,经 2~ 4疗程。 2结果   完全恢复:头…  相似文献   

3.
<正>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一种良性的儿童骨关节肌肉畸形常见病,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muscle,SCM)的增厚和缩短导致的,在出生后或不久就出现头部偏斜在一侧、下巴转向对侧的自发性斜颈不良姿势,除了颈部活动度受限外,患侧胸锁乳突肌还可能触摸到肌性肿块或者肌紧张。根据CMT的临床类型,一般分为3型~([1]):(1)肿块型,最严重的类型,患侧胸锁  相似文献   

4.
斜颈术后复发的原因探讨及康复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从1992年~1999年共收治了53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经门诊随访,症状缓解,畸型矫正522例,其中14例术后复发 ,除1例未治外,13例患儿经精心治疗,均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4例,年龄3~14岁,平均8.5岁,男5例,女9例,左侧4例,右侧10例,术后复发时间1月~1年,平均6个月。14例患儿均头向患侧偏斜,其中11例胸锁乳突肌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3例胸锁乳突肌不紧张。14例患儿中眼性斜颈3例,其中2例在我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术而治愈,1例未治而出院 ,肌性斜颈11例,1例…  相似文献   

5.
局部注射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3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醋酸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总结1997年10月~1999年12月门诊激素局部注射辅以按摩,患侧被动牵伸治疗的38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年龄在2~6个月间。结果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3个月。375例经1~4次注射后,包块消失,肌肉变软,头颈偏斜明显好转。5例经3次注射后,胸锁乳突肌明显挛缩。结论激素局部注射辅以手法矫正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近期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的一种颈部畸形,多是由于产伤等原因造成的胸锁乳突肌血肿,机化,以致胸锁乳突肌硬化、挛缩,使头颈向一侧偏斜。随年龄增长,症状加重,严重者可继发颈椎侧凸和面部畸形,甚至斜视。除少数患儿在1岁内行手法按摩成功外,大多需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我院自1995年1月-2005年12月手术治疗该病患儿94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超声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畸形,主要病理改变是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纤维化导臻胸锁乳突肌挛缩,出现头颈转向患侧,脸转向对侧并后仰,患侧颈部可扪及一枣大小或鹌鹑蛋大小的肿块,局部无红肿、发热。本文通过对本院近两年就诊的4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畸形,主要病理改变是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纤维化导致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导致斜颈。及时地诊断有利于早期治疗。本文就我院近5年来所发现的24例先天性肌性斜颈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共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4~71d  相似文献   

9.
斜颈矫形架治疗儿童斜颈92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斜颈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用自制斜颈矫形架替代石膏固定的方法治疗斜颈儿童928例,其中820例肌性斜颈患.行患侧胸锁乳突肌胸锁端切断并切除1.5~3cm,术后用斜颈矫形架将头、颈、胸固定于过度矫正位;108例非肌性斜颈患.不手术直接用矫形架治疗。结果:928例患儿中优805例(86.75%),良118例(12.72%).差5例(0.54%)。结论:斜颈矫形架替代石膏固定用于治疗儿童斜颈,操作简便.应用灵活.优于传统的石膏固定法。  相似文献   

10.
<正>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婴幼儿畸形,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SCM)及挛缩变性,导致头和颌的不对称畸形,头倾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导致头颈活动不利的一组病症,发病率达0.4%~1.9%[1]。这种头颈的不对称畸形如得不到有  相似文献   

11.
小儿胸锁乳突肌假性肿瘤,又称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头部向患侧偏斜,并随患者年龄增长而逐渐引起面部及头颅畸形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以儿童为主,在婴幼儿发病率为0.4%-1.3%。其临床表面为患侧颈部有突起的肿块,质硬,随胸锁乳突肌被动移动,肿块表面不红,温度正常,无压痛,若早期得不到合理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将逐渐加重,将对病人各个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前几年就诊的36例小儿胸锁乳突肌假性肿瘤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1 (n = 40)和治疗组2 (n = 40)。治疗组1进行综合物理疗法,包括被动牵伸、头控训练、姿势矫正和家庭康复。治疗组2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推拿手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仰卧中立位、颈部旋转和拉伸时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颈部被动旋转与侧屈的活动度以及头部偏离中线向患侧歪斜的角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中立位、颈部旋转和拉伸时,患侧胸锁乳突肌RMS均低于健侧(P < 0.01),颈部向健侧侧屈、向患侧旋转的活动度明显小于对侧( P < 0.01),但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体位下,患侧胸锁乳突肌RMS,颈部向患侧旋转、向健侧侧屈的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 > 3.290, P < 0.01),且治疗组2均优于治疗组1 ( t > 2.401, P < 0.05)。治疗后,两组头部偏离中线向患侧歪斜的角度均显著减小( t > 15.075, P < 0.001),且治疗组2显著小于治疗组1 ( t = -4.971, P < 0.001)。 结论 中医推拿结合综合物理疗法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优于单纯综合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童常见先天性畸性,严重病例一般主张1岁后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术后保持患侧颈部过矫位是患儿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1].为防止胸锁乳突肌粘连,必须用相应的外固定器矫正其长期形成的姿势性畸形[2].我科近2年在临床使用改良可调式颈托为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患儿进行协助矫形共150例,克服了石膏固定对称式颈托的缺点,促进了术后康复,临床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远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94-549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应用价值。方法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一侧胸锁乳肌纤维性挛缩,二维超声对患侧进行连续扫查,观察病变部位的回声及范围,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了解其血流情况。结果均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局部明显肿大,回声杂乱,部分可见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是肌性斜颈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年长儿严重肌性斜颈术后多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甚至不能进饮食等临床症候群,一般持续2~4d,严重者可持续近1周.1996年以来,我们加强了此临床症候群的护理,降低了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患儿均确诊为严重肌性斜颈[1],男15例,女21例,10~16岁,平均11.5岁,均行患侧胸锁乳突肌及相应挛缩组织松解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超在中医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超对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进行检查,并对经中医综合治疗的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及肿块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102例患儿,根据临床分型不同,其超声表现及治疗疗程不相同。其中肌肉型26例,疗程在1个疗程左右;混合型63例,疗程2~3个,纤维型13例,疗程在4个疗程以上,甚至无效。结论彩超对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率高,能够测量病变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及肿块的大小,同时能够观察病变胸锁乳突肌在中医综合治疗中的变化,是先天性肌性斜颈首选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斜颈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用自制斜颈矫形架替代石膏固定的方法治疗斜颈儿童928例,其中820例肌性斜颈患者,行患侧胸锁乳突肌胸锁端切断并切除1.5~3cm,术后用斜颈矫形架将头、颈、胸固定于过度矫正位;108例非肌性斜颈患者,不手术直接用矫形架治疗。结果:928例患儿中优805例(86.75%),良118例(12.72%),差5例(0.54%)。结论:斜颈矫形架替代石膏固定用于治疗儿童斜颈,操作简便,应用灵活,优于传统的石膏固定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于1岁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肌肉病变高频声像图特征,为临床提供肌肉病变程度信息及手术指征.方法 以健侧胸锁乳突肌作对照,沿胸锁乳突肌走向,用高频超声显示病变肌肉的长轴及短轴观,观察肌纹理回声,测量肌肉厚度及病变累及长度,并与手术及病理作对照.结果 58例大于1岁肌性斜颈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声像图表现为:肌瘤型5例、肌肉增粗型34例、肌肉萎缩型19例,>1岁~≤3岁患儿以肌肉增粗型表现为主,>3岁患儿肌肉萎缩型所占比例增高.结论 大于1岁肌性斜颈患儿的肌肉病变声像图明显不同于婴幼儿时期,高频超声可以良好显示肌纹理回声,反映肌肉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肌性斜颈是以小儿头向患侧倾斜,面部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病症,国内报道发病率为0.42%-1.3%[1],国外报道为0.3%-2.0%[2].临床上,除极少数因脊柱畸形、视力障碍和颈部肌肉麻痹等所导致的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本病大多数是因为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或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血液运行,引起该肌肉缺血性改变,肌纤维水肿、变形、增生,最后引起肌肉萎缩,造成肌性斜颈;或由于胎儿在子宫内时头部向一侧倾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供应,引起该肌肉缺血性改变所致.治疗方法一般行胸锁乳突肌松解术,术后用外固定支具固定.目前肌性斜颈术后外固定配合治疗得到广泛的认识,外固定方式包括石膏外固定、颈托固定、树脂石膏外固定,颈部低温热塑板支具固定是新发展起来的外固定方式,与上述几种传统的固定方式比较有无优势尚不清楚.作者对2009年8月-2011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假肢中心收治的69例肌性斜颈术后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20.
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疾病,多在出生后1~2周犤1~2〗内发现颈部一侧胸锁乳突肌肿块,于2~6个月逐渐消失,随年龄增长,部分患儿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变和挛缩,若不及时治疗,逐渐出现头颈歪斜及面部不对称等畸形,给患儿日常生活和心理带来负担。自1989年1月~2001年5月,采用患侧胸锁乳突肌切断治疗125例肌性斜颈,术后配合康复锻炼,取得了满意效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25例中,男73例,女52例。左侧55例,右侧70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6岁,平均年龄6.5岁。头部分娩者80例,臀位产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