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根林  孙异临  王津津  曲宝清  王景昭 《眼科》2003,12(3):167-170,T012
目的:了解新生期小牛视网膜感光细胞联系和细胞连接特征。方法:以新生期小牛视网膜感光细胞为研究对象,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为研究手段,实验共用眼球6个,取视网膜24片。结果:新生期小牛视网膜感光细胞胞体平均直径3-5μm。近外核层外侧端,感光细胞间有束状纤维联系;近外核层内侧端,多个感光细胞通过网状纤维形成多种联系,纤维平均直径:0.3—0.6μm。部分感光细胞通过束状纤维呈“会聚式”联系,束状纤维主干平均直径:0.65~0.75μm,分支平均直径:0.25-0.5μm。感光细胞与中间传导细胞建立缝隙连接,部分具备典型结构,缝隙间隙宽度:3-5nm,但大部分感光细胞与中间传导细胞的细胞连接结构尚不成熟。结论:新生期视网膜感光细胞已具有分化和参与功能构建能力,适宜作为视网膜移植供体选材。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Muller细胞在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苟琳 《眼科研究》2003,21(2):217-220
视网膜Muller细胞是视网膜内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它贯穿整个视网膜,包绕与联系视网膜上的各类神经细胞,从而与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多种功能的交互作用。Muller细胞不仅起着支持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还包括维持细胞外离子的稳定及参与谷氨酸盐循环,突触传递等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视网膜Muller细胞的深入研究,发现Muller细胞还参与多种病理和生理过程,并且在视网膜的各种疾病中都发现伴有Muller细胞的神经胶质增生反应。对视网膜Muller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作了描述和分析,并对在各种病理状态下Muller细胞发生的改变和目前对Muller细胞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瘤细胞对角膜上皮和实质细胞的侵袭能力。方法将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SO-Rb50瘤细胞与角膜上皮和实质细胞共同培养,用形态学方法观察其粘附能力,以电镜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这些细胞表面蛋白聚糖的变化。结果SO-Rb50瘤细胞能粘以角膜的纤维细胞上,呈贴壁生长敏殖,但与角膜上皮不粘附。电镜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角膜上皮细胞和SO-Rb50瘤细胞表面均有抗透明质酸酶和软骨素裂解酶消化的蛋白聚糖  相似文献   

4.
背景高效、低成本分离出生物学功能活性高的角膜基质细胞是开展角膜基础研究的需要。目前的分离方法成本高、分离效率低,而通过培养达到扩增细胞数会导致细胞表型快速改变。应用成本较低的Ⅰ型胶原酶,通过改良的两步酶消化法可能达到高效、快速、低成本分离牛角膜原代基质细胞的目的。目的评价设计的Ⅰ型胶原酶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原代牛角膜基质细胞的效果,并观察体外培养原代牛角膜基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分别用基础培养液配制的0.5g/L及1.0g/L Ⅰ型胶原酶以两步酶消化法顺序消化牛角膜组织,分离角膜基质细胞,以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检测基质细胞收获效率;锥虫蓝染色法检测收获细胞的存活率;分离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的变化;应用Alexa488标记的鬼笔环肽检测原代培养的牛角膜基质细胞中F—actin的分布。结果牛角膜经两步酶消化法基质逐步解离和降解,绝大多数细胞得以释放和分离,分离的牛角膜基质细胞呈圆形,透亮且大小均匀。每个角膜收获(2.109±0.142)×10。个基质细胞,细胞存活率(91.693±3.551)%,贴壁率(81.195±1.214)%。原代培养的牛角膜基质细胞贴壁呈树突样,铺伸至星状,融合时树突连接呈网状,其F—aetin局限性分布于细胞皮质。结论两步酶消化法可使牛角膜基质完全消化降解,具有高细胞收获率、高细胞存活率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原代培养的牛角膜基质细胞呈树突状,F—actin分布于细胞皮质。  相似文献   

5.
人眼小梁细胞体外培养与细胞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钟丽春  李梅 《眼科学报》1998,14(4):190-194,198
建立人眼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和确定该细胞的鉴定要点。方法:小梁网和我巩膜组织来源于除眼部疾患以外各种原因死亡的6岁以下儿童,在24小时内取材的34人68只正常眼球。组织块原代培养和细胞传代培养。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培养细胞,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S-P法染色培养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ūeller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乳兔视网膜获取Mūeller细胞,通过振荡和反复洗涤使之纯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透射电镜对传代Mūeller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培养24h后即有部分细胞贴壁生长,72h后贴壁细胞进一步增多。通过振荡吹打可使附着于Mūeller细胞上的神经元脱落。20~25d后细胞接近融合,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传代后细胞经1周达到融合。培养细胞GFAP阳性率在95%以上。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内含有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及8~10nm的中间丝。结论利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兔视网膜Mūeller细胞,通过振荡和吹打洗涤,可使之纯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择性行牛眼上皮样小梁细胞的体外培养,为进一步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提供实验材料。方法利用组织块法进行小梁细胞的原代培养,之后利用机械划除法、酶消化法、反复贴壁法,对牛眼上皮样小梁细胞进行选择性培养和传代。结果成功选择性培养出形态、性状良好的牛眼上皮样小梁细胞。结论选择性牛眼上皮样小梁细胞的体外培养所获细胞形态单一,可以用此种方法进行牛小梁细胞的体外培养并为实验应用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细胞凋亡参与了维持正常角膜的免疫赦免地位以及介导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损伤过程。其他领域的研究表明T细胞凋亡有利于移植物的存活和移植免疫耐受的形成。因此,深入研究细胞凋亡必将进一步加深对角膜移植免疫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立 《眼科研究》1998,16(3):235-237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是2种不同的死亡方式。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凋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细胞凋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简要综述了细胞凋亡在眼内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珂  刘金华 《眼科研究》2002,20(6):552-556
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死亡和视神经纤维的丢失,神经节细胞死亡主要是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进行的。刺激RGCs凋亡的信号有多种,如视网膜缺血,兴奋性谷氨酸释放,一氧化氮(NO)增多,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及其他细胞外环境的改变。这些细胞外部因素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影响着细胞内控制凋亡的相关基因,如caspase-3,bcl-2及p53,从而间接地调控细胞凋亡。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和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两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并探求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灯盏花提取物(DSX)对体外高压培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在RGCs中加入DSX,加压培养后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细胞百分率。(2)在RGCs中加入DSX,加压培养后收集细胞,用基因芯片寻找凋亡基因的表达。结果 (1)在RGCs高压培养时,DSX组的凋亡百分率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2)在高压培养的条件下,与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S100B表达恢复正常,NGFR表达下调。结论 DSX是具有RGCs保护作用的有效单体,能使高压培养RGCs的S100B的表达恢复正常,NGFR的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凋亡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视网膜变性疾病,尽管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不同,但最终均以感光细胞的凋亡而引起不可逆的视力丧失。本文阐述了细胞凋亡的共同通路:Caspase激活的酶促反应;同时分析了感光细胞凋亡与AP-1因子的关系,并进一步对感光细胞变性特点及bFGF、DHA的保护作用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中参与的细胞表型及其凋亡。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retinoid-binding protein,IRBP)免疫16只Lewis鼠后,于眼组织切片和平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 凋亡染色,所用抗体为抗单核细胞、巨噬细胞(EDI)、MHC-II类抗原(OX6)、T淋巴细胞(R73)的单克隆抗体,所用原位凋亡试剂盒为TACS1 Klenow。结果用IRBP免疫Lewis鼠后,16只鼠中12只发生了临床可见的葡萄膜炎,炎症平均得分为1.29±0.7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葡萄膜和视网膜中有大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MHC-II+细胞浸润,这些组织中均可见浸润细胞的凋亡,虹膜睫状体中凋亡细胞明显多于脉络膜和视网膜中的凋亡细胞。结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MHC-II+细胞均参与了EAU的形成,在EAU早期即有浸润细胞发生凋亡,此可能是导致这种炎症迅速消退的重要机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70)  相似文献   

14.
免疫磁珠法原代分离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免疫磁珠法原代分离纯化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并确定其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免疫磁珠法结合传统的胶原酶消化及筛网过滤法分离出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采用含有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通过周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方式初步鉴别,再进行细胞α—SMA,vWF,GFAP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鉴定,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行用细胞PDGFR-β和desmin抗体荧光双标观察。周细胞生长曲线通过MTT法测定。结果本法获得的周细胞纯度可达98%,并能连续传代。原代周细胞约2~3周融合,传代后生长和融合速度加快,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可见丝状结构,无接触性抑制。免疫组化证实周细胞胞浆内α-SMA蛋白表达阳性,内皮细胞特异性vWF因子表达阴性,胶质细胞特异性GFAP表达阴性。激光共聚焦显示周细胞PDGFR-β和desmin抗原表达均为阳性。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获得高度纯化的周细胞具有明确的免疫组化特征,可用于相关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综述了细胞黏附分子CD44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机制的关系。CD44分子参与了POAG的病理过程,它可引起小梁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细胞凋亡以及细胞数目减少,并能影响小梁细胞的内环境(小梁网细胞外基质和房水)稳定,以及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潘赞  陈蔚  瞿佳 《国际眼科杂志》2005,5(2):309-312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更新的源泉,维持角膜完整性。细胞表型是细胞外在的表现,包括细胞形态结构,分子、原子水平,新陈代谢,细胞行为等方面。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移植和移植后功能建立等方面均需观察并分析细胞表型的变化。本将对角膜缘干细胞的主要表型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这方面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促红细胞生成素(EPO)mRNA及蛋白在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的表达情况。 方法 胰酶消化新生大鼠视网膜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机械震荡、吹打法分离纯化视网膜Müller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缺氧条件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EPO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 结果 成功获得视网膜Müller细胞,传代后95%以上的细胞呈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阳性。EPO蛋白的阳性染色位于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细胞浆及突起上。在正常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仅见微弱的EPO mRNA和蛋白表达,而缺氧后表达明显上调,且呈时间依赖性。 结论 Müller细胞在缺氧条件下EPO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EPO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是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的神经保护因素之一。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96-199)  相似文献   

18.
细胞凋亡与眼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凋亡存在于许多眼病的的发生,发展及消亡中,细胞凋亡在超微结构、病理变化,生化特征及免疫特性等方面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需要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协调完成。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包括P53,bc1-2,c-myc,ICE等,它们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复杂,到目前还未完全明了,发生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多种,PKA,PKC,TPK的激活,转录因子的调节,Ca、神经酰胺及一氧化氮等信号分子的介导对细胞凋亡的  相似文献   

19.
本叙述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其遗传,分子生化机制。着重讨论了视网膜萎缩性病变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和机制,可望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为治疗视网膜变性开辟另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江雪丰 《眼科新进展》2006,26(10):796-79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近年来对DR发病机制的探讨已成为研究热点。Mǖller细胞是哺乳动物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贯穿于整个视网膜,参与视网膜的许多病理和生理过程。随着对胶质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Mǖller细胞对DR的发病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