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关系,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0例CSU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分别进行ASST检查及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8水平,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别;同时比较病例组ASST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结果:病例组ASST阳性率为53.3%,对照组为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0,P<0.01)。病例组血清IL-18水平为(64.7±41.9) pg/mL,对照组为(44.9±15.7)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P<0.05)。病例组ASST阳性32例,血清IL-18水平为(72.4±47.6) pg/mL,ASST阴性28例,IL-18水平为(48.7±25.3) 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ASST阳性率及血清IL-18水平均升高, IL-18可能参与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p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CU患者依据自身血清皮肤试验(ASST)结果进行分组,取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63例CU患者中,37例ASST阳性(58.73%),26例阴性(41.27%)。相比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2.437 ±0.120) mg/L],ASST(+)组 [(25.797±7.756) mg/L]和ASST(-)组[(30.605±9.101)mg/L]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10.25、10.58,P值均<0.05),但ASST(-)组与ASST(+)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1.39, P>0.05)。ASST(+)组血清中IL-33含量 [(0.237±0.037)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069±0.001) pg/mL],t=7.78,P<0.05,而ASST(-)组IL-33水平[(0.112±0.028) pg/mL]无明显变化(t=2.63, P>0.05),ASST(-)和ASST(+)间有明显差异(t=4.69, P<0.05)。结论: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及ASST(+)组IL-33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在CU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CSU)患者免疫相关指标:ASST、总IgE、免疫五项及甲状腺自身抗体与CSU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9例确诊为CSU患者的血清标本,检测ASST、IgE、C3、C4、IgA、IgM、IgG及甲状腺自身抗体( TPOAB、TGAB)水平,采用UAS7法评估患者病情,分析各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79例患者中ASST阳性率为54%,ASST、血清总IgE、C3、C4、IgA、IgM、IgG、TPOAB及TGAB水平与UAS7评分均无相关性( P值均>0.05)。病情为轻度的患者血清C3水平明显低于中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SU患者各指标中仅总IgE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补体C3水平可为评估CSU患者病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自发性荨麻疹(ASU)转归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178例ASU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发病季节、初发病程、自诉可疑过敏原、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血常规、血清总IgE测定、治疗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ASU转归为CSU的危险因素。结果:178例ASU中42例(23.60%)转归为CSU,单因素分析自诉食物过敏(P<0.001)、 ASST试验阳性(P<0.001)、初发病程(P<0.001)与ASU患者转归为CSU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示自诉食物过敏(P=0.029)、ASST试验阳性(P=0.043)、初发病程长(P<0.001)均是影响ASU转归为CS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物过敏、ASST试验阳性、初发病程长是ASU患者转归为CSU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在临床上常用于筛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免疫亚型, 但其免疫学机制、与CSU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尚未明确。研究显示, ASST阳性与CSU患者免疫球蛋白G自身抗体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嗜碱性粒细胞CD63表达升高、循环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 与患者年龄、病程以及个人或家族史无关, 但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ASST阳性患者可能对第二代H1抗组胺药反应不佳, 对奥马珠单抗起效缓慢, 但对环孢素和自体全血/血清注射治疗反应良好。该文综述ASST阳性患者的免疫学和临床特征, 探讨ASST阳性对不同治疗方案疗效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与慢性荨麻疹(CSU)临床严重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6 例CSU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ASST、血清总IgE、血浆D-二聚体、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检测。结果:136例患者中总IgE升高37例,ASST阳性54例(39.7%),其中ASST阳性患者病程45.27±65.67个月,明显长于ASST阴性患者的35.24±42.54个月(P<0.01)。血浆D-二聚体升高49例(36%),且与活动度评分(英文全称UAS)成正相关(P<0.01, r=0.469)。患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24例(17.6%);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14例(10.6%)。25例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有9例ASST阳性。结论:ASST、血浆D-二聚体与CSU患者病情相关,而血清总IgE水平与病情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4、IL-10、干扰素(INF)-γ的表达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52例CSU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IL-17、IL-4、IL-10、IFN-γ水平。结果 CSU患者组血清IL-17、IL-4、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7水平与荨麻疹症状评分正相关(r=0.41,P0.05),与病程不存在相关性(r=0.10,P0.05);CSU患者组血清IL-17的变化与IL-4、IL-10、INF-γ的变化不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13,0.08,0.11,P0.05);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结论 CSU患者外周血血清IL-17高表达,且与症状评分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的关系,探讨ASS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5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同时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5例CSU患者螨虫组合(屋尘螨/粉尘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ASST总阳性率分别为47.87%和58.03%,ASST阳性组和阴性组中螨虫组合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46%和66.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ST阳性程度与对应螨虫、屋尘、狗、大豆、虾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SU患者部分常见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呈负相关,建议将ASST纳入常规CSU临床检测,ASST阳性的患者可以不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外周血IL-35水平,明确其对肥大细胞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1)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收集30例CSU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利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血清IL-35和可溶性VCAM-1(sVCAM-1)浓度。体外培养肥大细胞,与患者外周血清共孵育24h,取上清液 、IL-35 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仅含RPMI 1640培养液)、健康人上清液组(HC)、CSU上清液组(CSU)、HC+IL-35组、CSU+IL-35组,流式细胞术检测VCAM-1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单个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CSU患者组外周血IL-35浓度显著降低,血清sVCAM-1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SU血清IL-35与sVCAM-1浓度呈负相关(r=-0.5232 P=0.003)。IL-35+CSU组内皮细胞VCAM-1表达及单个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情况显著低于CS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SU患者外周血IL-35降低,升高IL-35浓度可抑制CSU患者肥大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L-18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血清水平,进一步探讨慢性荨麻疹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皮肤变应原试验阳性的荨麻疹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血清IL-18和IL-10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IL-18水平低于正常人(P<0.05),IL-10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机体免疫有关,Th1/Th2失衡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鲜皮对湿疹模型小鼠血清IL-10、IL-17和IL-22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给予2,4-二硝基氯苯诱导和激发造成小鼠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0.025%地塞米松洗剂和不同浓度(0、1%、3%、5%)白鲜皮提取液进行干预处理,测量激发前后耳中部厚度差、左右耳重量差及测定血清IL-10、IL-17和IL-22值变化,进行干预后评估。结果: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耳厚度和重量差,同时升高小鼠血清IL-10含量,但仅中高浓度组可显著降低IL-17和IL-2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高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在小鼠的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0、IL-17和IL-22含量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中低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在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7和IL-22含量值明显高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血清IL-10含量明显低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改善湿疹模型小鼠的皮肤损害,而高浓度的白鲜皮提取液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效果相当;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IL-17和IL-22、上调IL-10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银屑病患者IL-10及IL-12在体外系统血液快速固有免疫反应体系中的表达.方法:将灭活大肠杆菌(3×108/mL)0.2 mL做为免疫原加入抗凝全血细胞悬液0.2 mL和血浆0.3 mL中,37℃水浴1 h,离心,取上层血浆,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IL-10及IL-12含量.结果:银屑病血液经免疫原激活后IL-12含量明显上升,IL-10含量无明显上升,但正常人免疫原激活后IL-12和IL-10含量都明显上升.银屑病血液经免疫原激活后IL-12/IL-10比值增高.结论:银屑病患者血浆中IL-12与IL-10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是固有免疫反应亢进的一种表现,可能与银屑病的系统免疫学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银屑病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IL-3与IL-7的水平.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传代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并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3和IL-7的水平.结果:患者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IL-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L-7的分泌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骨髓造血微环境可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IL-35及IL-17的表达。方法: 病例组60例,根据荨麻疹活动性评分标准评价疾病严重程度,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CU患者与对照血清中IL-35和IL-17的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U患者组血清IL-35水平为46.73±17.19n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73.78±25.51ng/L(P<0.05);CU组IL-17表达水平为18.03±8.88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3.29ng/L(P<0.05)。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IL-35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L-1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35和IL-17可能与CU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在社会应激测试(TSST)前10 min和测试后1、10、20、60 min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离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8和IL-18的含量.结果:TSST测试后20 min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升高(P<0.05).结论: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可引起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IL-18的增加,这可能是社会心理应激使银屑病发生和加重的部分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17.
IL-17与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发现,IL-17细胞因子家族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对话"和协调提供了新的途径。IL-17可诱导大量靶细胞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多种炎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IL-17及其相关分子或许将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梅毒病期与IL-17和IL-2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收集到的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水平。结果:共检测18例早期梅毒,18例晚期梅毒及12例正常对照血清。早期梅毒组和晚期梅毒组IL-17分别为(12.723±8.547)ng/L和(18.757±10.607)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3水平分别为(9.049±7.301)ng/L和(13.603±7.69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晚期梅毒患者IL-17和IL-2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5.766±2.153)ng/L和(2.756±1.843)ng/L](均P<0.05)。结论: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表达水平与病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外周血IL-17和IL-22在玫瑰糠疹患者中的水平。方法:采取酶联免疫(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5例玫瑰糠疹急性期患者、45例恢复期患者和45名健康人外周血中IL-17和IL-22的水平。结果:玫瑰糠疹急性期、恢复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IL-17浓度分别为45.08±14.34 pg/mL,29.34±11.88 pg/mL,15.51±8.79 pg/mL;IL-22浓度分别为85.43±20.01 pg/mL,61.26±10.37 pg/mL,50.54±13.28 pg/mL。三组IL-17和IL-2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玫瑰糠疹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均存在IL-17和IL-22的表达异常,该疾病可能存在Th17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20.
昆明山海棠对人单核细胞TNFα、IL-8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ELISA及RT-PCR技术,观察昆明山海棠对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IL-8,TNFα释放及IL-8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0.2mg/mL-1mg/mL)可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IL-8,TNFα释放及IL-8 mRNA表达,提示昆明山海棠可从转录水平抑制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实现其抗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