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患者男性,68岁,2017年4月12日出现胸骨旁疼痛不适,为持续性闷痛,阵发性加重,有心慌胸闭不适。2017年4月17日晨8时余心慌头昏明显,随即晕厥,意识障碍。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高血压病史8年,一直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2.5mg降压治疗(一日1次)。查体:T36.5℃,P48bpm,R20bpm,BP100/57mm Hg,心音低钝,律不齐,双肺呼吸音粗糙。2017年4月17日10时16分急查心肌酶学检查示肌钙蛋白47.04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13.84 ng/ml。十二导联心电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高度房室阻滞的临床背景、预后以及使用起搏器治疗的价值。结果作者自1972~1976年间观察入冠心病监护区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843例,其中伴有高度房  相似文献   

3.
4.
<正> 自1984年以来,国外曾有人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根据心电图发生的时间分为早期阻滞和晚期阻滞两个阶段,并对其临床诸方面进行了观察及死亡率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对我院330例急性下壁、后壁或合并右室梗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IAMI)约占急性心肌梗塞(AMI)总数的40%~50%。进展性房室传导阻滞(AVB)在IAMI时的发生率比前壁心肌梗塞高2~4倍。近期死亡率为19%~41%。在不同病例中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影响治疗和预后。有必要对其进一步认识。 1 发病机制 1.1迷走神经兴奋学说下壁心肌迷走神经分布占优势,下壁梗塞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小野寺正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中的房室传导阻滞李益民(北京军区总医院内二科北京100700)胡大一(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20)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约占MI总数的40%~50%[1],进展性房室传导阻滞(AVB)在下壁MI时的发生率要比前壁MI...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房室传导阻滞机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I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机制的详细研究不多,本文作者重点研究了氨茶硷对AVB的作用。方法:123例急性IMI经持续心电监护,发现2度以上AVB33例(27%),其中男27例,女6例,年龄39~92岁,诊断急性IMI根据有胸痛等症状,Ⅱ、ⅢaVF有ST段抬高与异常Q波,血清酶值升高。在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22例(67%),在24小时内入院29例(88%)。不包括急性期溶栓疗法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者及死亡前合并的高度AVB。分析AVB出现及消失时间。以改善AVB为目的,19例静注阿托品1mg共35次,6例9次用阿托品无效者经静滴氨茶硷250mg改善了AVB程度。用药后AVB程度改善或心率比用前增加30%为有效。对结果作了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8.
我们遇一马凡氏综合征并发急性心肌梗塞者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1岁。因突然心前区憋闷感,从睡眠中憋醒,同时感心前区疼痛,出冷汗,急诊住院。查体:体温38.5℃,脉搏64次,血压110/60。四肢及趾指细长呈蜘蜘指,轻度鸡胸。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并发右室MI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 共有120例确诊急性下壁MI的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AVB)和非房室传导阻滞(NAVB)组;是否合并右室MI,则分为右室MI(RVI)组和非右室MI(NRVI)组.结果 急性下壁MI并发AVB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NAVB组(P<0.05);合并RVI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RVI病人(P<0.01).合并RVI及高血压组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RVI组(P<0.05).结论 右室心肌MI是急性下壁心肌MI发生AVB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下壁心肌梗塞时由于额面电轴常向左移,可使左前半支阻滞的诊断发生困难。本文报道按Castellenos等提出的心向量图诊断标准对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急性左前半支阻滞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作一前瞻性观察。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巴西(1980~1982)对54.9±9.1(32~67)岁的连续51(男44、女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存活者,于入院第4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Senes法).经连续心电图监测,其中58.1±7.0岁的11(男10、女1)例患者于急性期曾有Ⅰ度(2例),Ⅱ度(5例)或Ⅲ度(4例)房室传导阻滞(AVB),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心电图分析认为传导阻塞位于房室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下壁心(肌)梗(塞)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的短期死亡率甚高(19~45%)且多支病变较多见,然而缺乏出院后临床转归方面的资料。本研究对象为1979~1986年间收治的62±12(28~95)岁的749(男570、女179)例急性下壁(或后壁)心梗患者,均未接受过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住院期间,  相似文献   

13.
在急性下壁心梗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患者中,心梗面积较大,则住院死亡率较高。然而迄今尚未阐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并发 CAVB 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包括373例患者,其中50例(13%)下壁心梗并发 CAVB,且在症状发作6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并发或未并发 CAVB 的患者,溶栓治疗后梗塞区供血冠脉的即刻畅通率相近。在对照和出院前测定心室功能,CAVB  相似文献   

14.
潘生丁中毒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李清萍(北京市建筑工人医院北京100054)患者男性,81岁,因误服潘生丁40片后感心前区闷痛4小时急诊入院。查体:血压16/11kPa,心率40bpm,心电图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II、II...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发生左前分支阻滞的意义,根据心电图把52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病人分成发生左前分支阻滞组(A组)和未发生左前分支阻滞组(B组),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发现17.3%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发生左前分支阻滞,两组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发生左前分支阻滞不能作为前降支病变及多支血管病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左前分支阻滞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时最常见的室内阻滞,常提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但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出现左前分  相似文献   

17.
足月分娩并发心肌梗塞的报导少见,现报告1例。 张某,女,26岁。妊娠 40周,于1995年8月26日入院。查体:T36℃、P80次/min、BP16/10KPa、心肺正常。宫底剑下3横指,出现规律性宫缩,宫口开全。血、尿、粪常规正常。入院后4小时顺产出一活女婴。产时出血不多,产后感胸疼、胸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呕吐两次,均为胃内容物。测BP10/6KPa。心电图(附图A)示:P—P间期规律,频率100次/min,P—R间期  相似文献   

18.
高度(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常见并发症,且两后差、死亡率高。为了寻找急性下壁心梗并发高度A—VB的临床及ECG特点,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来收治的331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发病早期的ECG及临床特点,以寻找其发生高度A—VB的规律性。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共331例全部为住院的急性下壁心梗患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 ,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于 2 0 0 0年 1 1月 6日上午饮酒后约 1h ,突发胸闷、胸痛、心悸。胸痛呈持续性发作 ,阵发性加剧 ,但能自行缓解 ,无放射性痛 ,心悸无规律伴明显乏力、头昏、出冷汗、畏寒。站立后曾晕倒 1次 ,无意识丧失 ,感呼吸困难 ,门诊以“冠心病心绞痛”收住院。入院时心电图检查发现 :P-P间距与R -R间距按各自的规律出现 ,P与QRS无固定关系 ,心房率 88次 min ,心室率 45次 min ,Ⅰ导联呈R型 ,Ⅱ、aVF导联呈QS型、Ⅲ导联呈QRS型 ,V1~ 3 导联呈rS型 ,V4~ 6呈Rs型、aVR导联呈qR…  相似文献   

20.
材料和方法:82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住院患者,诊断根据典型的胸痛史,血清酶及心电图演变并除外其它部位梗塞、瓣膜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肺梗塞—栓塞。在CCU至少连续监测4天。重度房室阻滞指Ⅱ度房室阻塞或完全房室阻滞。全部作放射核素心室造影。在入院2周内(9±5.2日)正常房室传导时期以99m锝标记红细胞,用门电路r照相机显像,以改进的左前斜位投照,连接一数据处理计算机以计算左室及右室的射血分数。本实验室及右室射血分数的正常平均值各为6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