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病理分期的肺癌治疗策略包括纵隔镜淋巴结活检后即刻开胸手术,对于此类手术的围术期气道管理通常在纵隔镜手术阶段应用钢丝螺纹管,开胸手术阶段则换为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单肺通气以保证胸腔内操作,这种传统方法既可能因二次插管导致口咽部黏膜损伤,也增加了围术期麻醉风险,因此本研究将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与钢丝螺纹管联合应用,探讨此类手术更为合理的围术期气道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行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27例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健侧单肺通气,于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做一个长4~5 cm的手术切口,先完成解剖性肺段切除,如术中病理证实为NSCLC则进一步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等)、肿瘤手术效果(淋巴结切除总数、纵隔淋巴结切除站数、纵隔淋巴结切除数)及术后疼痛评分。 结果所有病例均在单孔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无增加辅助腔镜切口、无中转开胸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11.1%。27例早期NSCLC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92.2±56.1)min,术中出血量(83.8±50.5)ml,术后拔管时间(4.5±1.3)d,术后住院时间(6.2±2.7)d,术后疼痛VAS评分(3.4±0.9)分。手术效果显示:每例患者平均淋巴结切除总数(13.7±5.3)枚,纵隔淋巴结切除总数(9.5±4.3)枚,纵隔淋巴结切除站数(5.6±1.3)站。 结论在有丰富腔镜手术经验的治疗中心,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是一种更为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主要而常见的转移途径,也是术后癌残留而导致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因素,肺癌手术中纵隔、肺门淋巴结清扫至关重要。但目前淋巴结的清扫方式尚不统一,有系统淋巴结清扫术(CMLND)、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采样、系统淋巴结采样以及前哨淋巴结技术导航切除,并且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胸腔镜下淋巴结清扫也日趋成熟。而寻求一个更规范、更完善的淋巴结清扫方式甚有必要。现就目前肺癌手术中纵隔、肺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清扫方式、清扫范围以及胸腔镜下淋巴结清扫的现状以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间的差异,为规范化开展肺癌淋巴结清扫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在202例Ⅰa-Ⅲa期肺癌中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比较常规清扫(RMLD)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SCLD)两种术式,分析手术经过和术后病理分期情况.结果 RMLD 107例,SCLD 95例.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分期及肺切除方式无明显差异,SCLD组平均扫除淋巴结组数显著高于RMLD组(8.9组对6.2组,P<0.001),术后总体并发症(14.7%对14.0%,P=0.884)和病死率(2.1%对1.9%,P=0.904)无差异,但SCLD组分别有3例(3.2%)右侧乳糜胸和左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术后病理证实两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无明显差异,RNLD和SCLD组pN2分别占27.1%和24.2%(P=0.888),跳跃性纵隔转移率(RMLD 9.3%对SCLD 7.4%,P=0.613)以及纵隔多组转移率(RMLD 15.0%对SCLD 16.8%,P=0.714)亦无明显差异.分析纵隔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发现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率<5%,而中、下叶肺癌上、下纵隔转移率均>10%;cT1病例以及低度恶性肿瘤无一发生纵隔转移.结论 对非小细胞肺癌行常规纵隔清扫可达到与全纵隔骨骼化清扫同样的分期效果,后者手术风险并不高于常规清扫,但应避免右侧乳糜胸和左侧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上叶肺癌仅需扫除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需常规清扫下纵隔;早早期肺癌以及低度恶性肿瘤没有必要进行常规纵隔清扫.  相似文献   

5.
电视纵隔镜手术诊治胸部疾病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mediastinoscopy,VM)在肺癌术前分期、纵隔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自2006年2月至2007年4月,我们采用电视纵隔镜对36例拟诊为肺癌、纵隔肿物患者进行检查,33例经颈部行纵隔镜术,采用全身麻醉单腔气管内插管;3例经肋间行纵隔镜术,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内插管。结果除术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4例外,余30例均经电视纵隔镜术检查后确诊;2例诊断不明或可能误诊,其中1例转院失访,另1例经开胸活检证实为肺大B细胞淋巴瘤。平均手术时间55min,平均出血量40ml,术后无死亡患者,无切口感染;发生并发症2例,1例出血,经止血纱布填压止血;1例喉返神经麻痹,经中医针灸治疗后好转。结论电视纵隔镜术是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纵隔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诊断准确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这一改良术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改良手术组(20例)和传统手术组(18例).手术均行左胸人路食管癌切除弓上吻合术,改良手术组将胸腔胃制作成管状且于上纵隔内主动脉弓上原位食管床吻合;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囊状胃跨主动脉弓弓上吻合.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0、28、56天的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等呼吸功能指标.结果改良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改良手术组患者VC、FEV1、MVV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与术前相比,改良手术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 与传统左胸入路的食管癌手术相比,改良的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这一改良术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改良手术组(20例)和传统手术组(18例).手术均行左胸人路食管癌切除弓上吻合术,改良手术组将胸腔胃制作成管状且于上纵隔内主动脉弓上原位食管床吻合;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囊状胃跨主动脉弓弓上吻合.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0、28、56天的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等呼吸功能指标.结果改良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改良手术组患者VC、FEV1、MVV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与术前相比,改良手术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 与传统左胸入路的食管癌手术相比,改良的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9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2个月。查体:消瘦,左肺呼吸音减弱。胸部CT示:左肺上叶有占位性病变(图1);颅脑和腹部CT、骨核素断层扫描未见转移灶。2008年3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肺上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完全位于左肺上叶内,质硬,大小约10cm×15cm,切除左肺上叶,清扫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肺癌肉瘤(鳞癌+纤维肉瘤,图2),纵隔及肺内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9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死于肿瘤全身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这一改良术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改良手术组(20例)和传统手术组(18例).手术均行左胸人路食管癌切除弓上吻合术,改良手术组将胸腔胃制作成管状且于上纵隔内主动脉弓上原位食管床吻合;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囊状胃跨主动脉弓弓上吻合.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0、28、56天的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等呼吸功能指标.结果改良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改良手术组患者VC、FEV1、MVV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与术前相比,改良手术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 与传统左胸入路的食管癌手术相比,改良的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食管游离技术在胸段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2月42例胸段食管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资料。应用单操作孔胸腔镜行胸段食管游离,左侧侧俯卧折刀位,腔镜孔位于右腋中线第8肋间,操作孔位于右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第4肋间,用"缝合牵拉显露法"显露后纵隔,完整游离胸段食管,并行纵隔及食管周围淋巴结清扫。腹腔镜或开腹游离胃,制作管状胃。左颈部切口行胃食管颈部吻合。结果 42例均在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胸段食管游离和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清扫,无中转开胸或增加切口,围术期无死亡。手术时间(350. 3±55. 6) min,术后前3日引流量(853. 9±386. 9) ml,术后住院(18. 7±8. 7) d,清扫胸腔淋巴结(15. 7±10. 0)枚。术后2例消化道漏,2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9. 5%(4/42)。36例随访6~60个月,中位时间31个月,复发转移7例。结论应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缝合牵拉显露法"有利于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