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究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方法:针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全部实施常规的功能锻炼;然后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同时给予康复锻炼干预,观察组则使用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此后观察两组患者步行障碍等恢复情况,并在组间实施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6 min步行测试得分、Berg和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对照组6 min步行测试得分为(243.26±8.18)分,观察组(391.62±8.56)分则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可产生积极影响,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临床观察,明确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合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的规范化练习,对照组仅接受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结果的变化。结果:在改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上,两组疗效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上,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可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特别在促进分离运动的形成、提高行走功能上较常规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依据其训练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训练,观察组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I–74)评分优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常规训练的同时,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的效果显著,经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步行能力以及步态情况。结果训练后,研究组的步行功能较常规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的步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的步态评分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的应用效果良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后的各项评分均出现上升,且观察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和常规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刺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MBI治疗前后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治疗后MBI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对其异常步态的纠正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运动发育疗法,神经促通技术Bobath训练.每次30~45min,由陪护的指导下完成.结果82例脑卒中患者病程在一个月以内者57例,治疗20~62天,总有效率91.2%;病程在30~90天者25例,治疗38~79天,总有效率88%.结果两组病人均有效,V-Ⅵ级者短病程组明显高于长病程组,治疗更有效,时间更短,治疗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早期康复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且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左右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的患者中度致残。最常见的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下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我科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合针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30%~5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笔者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并观察了其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抑郁症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早期头皮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头皮针治疗,连续治疗8周为1个疗程,评价2组患者认知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P300潜伏期、波幅值及简式LOTCA认知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治疗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9.026,P=0.037)。结论早期头皮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康复有积极影响,可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血管病常规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即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与对照组经x2检验,x2=39.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属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观察组护理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54例、50例,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和常规护理。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八个方面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2002年4月~2004年4月,我科应用针刺疗法、物理疗法、功能锻炼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早期治疗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另予早期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进入该院治疗的5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进行观察比较,将50例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其中2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为常规组,另外25例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为机器人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偏瘫侧膝关节位置觉评分、偏瘫侧膝关节运动觉评分以及平衡功能评分。结果机器人组的偏瘫侧膝关节位置觉评分、偏瘫侧膝关节运动觉评分以及平衡功能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车膝关节本体感觉,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肢体功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的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为40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步行速度,步行30min;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所有治疗均5次/周,1次/天,共45min/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6min步行距离、FAC评分、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定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疗效。结果:干预6周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